第8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為什麼?”

  “那就從頭說起吧。”宋若昭抬頭望向夜空,星光燦爛,北斗七星的勺柄又偏向了卯方一些。這個春天過去一半了。

  “許多年前,大姐在宮中秘藏里發現了一幅八百四十字的《璇璣圖》織錦。因其與人所共知的《璇璣圖》不同,她便做了一番研究,找出了其中的秘密。大姐將這個秘密僅告訴了我們姐妹幾個,然後便叫三姐做了一個偶人,將那幅《璇璣圖》藏進去,擺在房中。時光荏苒,漸漸大家都把這事淡忘了。直到旬月前,廣州送來一幅繡在南海鮫綃上的《璇璣圖》,聖上叫三姐去辨識,三姐一眼便認出,此圖出自先皇的宮人盧眉娘之手。”

  “盧眉娘?”

  “對,這位眉娘的身世說來也挺傳奇的。她是貞元末年由南海選送入宮的,當年才十四歲,有一手刺繡的絕技,還擅唱遊仙歌,深得先皇喜愛。據說她的名字眉娘,也為先皇所賜。先皇駕崩之後,眉娘奏請當今聖上放她返鄉,聖上天恩浩蕩,竟准了她。永貞元年末,盧眉娘離開大明宮,從此音訊杳然。誰承想,十年之後,她竟以一幅《璇璣圖》織錦重新現身了。”

  裴玄靜的心頭一顫,不用問,聶隱娘所見到的那具屍體應該就是盧眉娘了。

  宋若昭還在說:“三姐還告訴我們,盧眉娘所繡之《璇璣圖》是八百四十字的。如今想來,三姐就是從那刻開始,萌發了製造扶乩木盒,用《璇璣圖》中央的‘心’字來殺人的念頭。”

  “我還是不明白,何以盧眉娘所繡之《璇璣圖》就是八百四十字的,難道她也在宮中見過?”

  “因為盧眉娘擅刺繡,當年正是她在浩如煙海的宮中繡品中找出了那幅不一樣的《璇璣圖》。眉娘不通文墨,她所唱的遊仙歌和繡的經詩,都要找人逐字逐句教會她。那時候,眉娘的老師正是大姐。當大姐發現這幅《璇璣圖》與眾不同時,就隨便找了個理由讓眉娘放棄繡它,自己卻把這幅《璇璣圖》藏了起來。如今想來,眉娘當年雖然沒有繡成,卻把《璇璣圖》作為圖樣抄了下來。十年後,她在家鄉把它繡了出來。”

  最終,這幅《璇璣圖》奪去了盧眉娘的生命。

  宋若昭輕輕地舒了口氣:“之後的事情,鍊師都知道了。”

  裴玄靜道:“四娘子還沒有回答我剛才的問題。”

  “當我看見大姐長眠的景象,身邊還擺放著偶人時,我便知道她想做什麼了。但我不能讓她那麼做,所以就撲上去,用身體擋住了偶人。不過我也知道,鍊師已經看見了偶人,肯定要拿到它。因此我便拆開偶人,取出《璇璣圖》,又從柿子樹底下挖出骷髏,裝了進去。”

  “可是我想,這一定不是大娘子的願望。”

  宋若昭冷笑:“大姐受了一輩子的苦,為什麼到死還要替他們隱瞞?揭露她的真實死因,我問心無愧。”

  “你就不怕觸怒聖上?”

  “不會的。這雖是醜聞,但畢竟已經過去那麼久了。聖上英明,只會因此善待我們一家。鍊師,你已經看到結果了,我宋若昭比你更了解聖上。”

  並且,從此皇帝會對柿林院絕對敬而遠之。宋若昭用以“自保”的智慧,遠比她的兩位姐姐更決絕。

  裴玄靜說:“我還有一個問題,四娘子為何不願我說出女主登基的結論?”

  “我上次就說過了:得罪郭貴妃,只會給我和小妹帶來無妄之災。今後我們將如何在大明宮中生存?”

  “這個道理難道大娘子不懂嗎?”

  “她懂,可她更傻。”宋若昭的聲音顫抖起來,“她明知聖上因立後之事為難,就想以自己的死為契機,多給聖上一條拒絕郭氏的理由。她妄想經由鍊師之口,把郭貴妃將步則天女皇后塵的話說出來。可是這不僅會害了我們,也會害了鍊師。難道不該阻止嗎?”她平息了一下心情,又道,“所幸鍊師心智清明,早把這其中的厲害端倪都看透了,沒有上大姐的當。”

  過了許久,裴玄靜才低聲道:“玄靜還是應該感謝四娘子。”

  宋若昭微笑:“鍊師太見外了。”

  “對了,玄靜想提醒四娘子注意一個人。”

  “誰?”

  “聖上身邊的寵侍陳弘志,此人或與三娘子之死有關。但我沒有證據,只是一種感覺,所以只能先以‘自作自受’來解釋三娘子的死因,也是不想再給柿林院帶來災禍。”裴玄靜望著宋若昭說,“如果四娘子不願三姐永遠蒙冤九泉,就應該盯住這個陳弘志,尋找他的破綻。同在大明宮中,四娘子比我更方便做這件事。”

  宋若昭問:“陳弘志?鍊師有什麼特指的嗎?”

  “聖上曾經贈予三娘子一個仙人銅漏,三娘子將它送到武府暫時保管,而今又回到清思殿裡了。據說……修好了。”

  “修好了?”

  “原來那個銅漏快了。”

  “快了?”宋若昭的眼睛一亮,“我會留意的。真是太感謝鍊師了。”

  裴玄靜笑道:“那麼,可否請四娘子再回答我一個問題?”

  “當然。”

  裴玄靜攤開右手,“四娘子,這是方才婚禮上拋撒的果子,我嘗過了,和那次四娘子請我吃的一樣甘美。”

  月光之下,柿餅上的冰霜越發顯得晶瑩了。

  “可是我問了旁人,這柿餅並非產於柿林院。他們告訴我,柿林院裡栽種的柿子樹,結出的果子又苦又澀,根本不能吃。四娘子,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他們有沒有告訴鍊師,柿餅真正產於何地?”

  “他們說……大明宮中所用的柿餅均產自先皇山陵,由那裡的守陵宮人採摘製作。”

  宋若昭點頭道:“既然鍊師都知道了,為什麼還要問我呢?”

  裴玄靜沉默了。

  她至今還欠著皇帝一個謎底:“真蘭亭現”離合詩的來歷。皇帝與裴玄靜都認為,宋若華是解開這個謎的最佳人選,可是她死了。在死前,宋若華做了一場扶乩,留下七個晦澀難解的字:“春貞永不木同嗟。”

  裴玄靜一直沒有參透其中的含義,直到在今天的婚禮上看到來自豐陵的柿餅。

  她想起來,先皇於元和元年初秋葬入豐陵時,元稹曾做過一首輓歌。奉制詩往往缺乏詩意,但元稹做的這首輓歌情景交融,十分感人,因而流傳開來。

  詩曰:“七月悲風起,淒涼萬國人。羽儀經巷內,溫輬轉城。暝色依陵早,秋聲入輅新。自嗟同草木,不識永貞春。”

  宋若華留下的謎題迎刃而解了——“春貞永不木同嗟”,是輓歌的最後兩句“自嗟同草木,不識永貞春。”經過回文後,刪去了“自”“草”“識”三字的新句子,使這句話看起來像女子的自怨自傷之語。實際上,這句話只是為了指明一個地點——豐陵。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