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頁
杜秋娘一口氣說到此處,淒婉一笑:“現在回想,其實等待的時間並不長,可當時真仿佛過了一年半載似的。段小郎君昏迷不醒,滿嘴裡說的都是胡話,什麼血珠啊,大海啊,還衝著我一個勁兒喊什麼鮫人……連我聽著都快魔怔了。真是好不容易才等到崔郎和波斯人回來。崔郎的懷中果真抱著十三皇子,安然無恙!我剛鬆了口氣,卻見東北方向亮起了一路耀眼的火光,還有人馬雜沓的聲音向南方疾奔而去。崔郎當時便叫了一聲:金仙觀!”
自大明宮經皇城夾道往金仙觀所在的輔興坊,首先要穿過修德坊東側的夾道。暗夜之中,皇帝率領的大隊神策軍向金仙觀撲去,燈球火把照徹一線夜空,而馬蹄聲更是連厚厚的青磚牆也擋不住的。
“因此他就趕往金仙觀去了?”
“李景度想阻攔,可是崔郎根本就不理會他。礙於皇十三子的緣故,波斯人最終讓步了。兩人商定,由李景度護送我回原來的住處躲藏。崔郎自己騎上馬,一前一後載著段小郎君和十三皇子兩個孩子,朝金仙觀去了。”杜秋娘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說話間,馬車已經走上長安城南的廣闊原野,匯入到越來越龐大的遊春車隊中。
樂遊原上和曲江之畔,差不多每一片飄拂的煙柳之下,每一叢盛開的桃李花中,都已被遊春的人們鋪了氈毯,拉了帷簾。歌樂聲聲,此起彼伏。幞頭上簪花的風流男子,嬌容半遮半掩在帷帽輕紗後的窈窕淑女,踢毬打架的少年們,一大早就喝得醉醺醺的醉漢們……所有的人都在盡其所能地享受著春光。
更有不甘寂寞的鮮衣男子口銜柳葉,輕騎疾驅,在一輛輛馬車前後往來,故意吹出清潤的柳笛音,招惹車中婦人掀簾望外,露出姿容。若是美人,柳笛聲便格外悠揚。
她們的馬車旁,一左一右也響起了柳笛。
聶隱娘嗔道:“又是什麼好色之徒。”手中捏起一個銀珠彈丸,掀起車簾的一角。杜秋娘正在想,車外的無賴少年這回要被教訓了,卻見聶隱娘又把車簾放下了。她望著杜秋娘道:“娘子這一走,今生回不了長安,也再不能唱那支《金縷衣》的曲子了。不如,今天就最後唱一次吧,也讓我一飽耳福。”
杜秋娘一愣,隨即明白過來。她從身邊的布套內取出紫檀琵琶,橫抱胸前,低聲唱起來:“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花落空折枝。”
一曲終了,兩行清淚潸然落下。
她的歌聲極低,所以除了對面的聶隱娘之外,只有緊靠在馬車左右的兩個“無賴男子”聽了個真切。聽完這曲,二人便吹起柳笛,驅馬又盯上別的遊春車駕,仍然並駕齊驅,成雙作對地以柳笛引擾車內的女子,甚而放言調笑,直如狂蜂浪蝶入花叢一般。
不亦樂乎得玩了好一陣子,其中一人道:“今日已盡興,回去了!”調轉馬頭向長安城的方向奔去,跑了幾步,突問緊跟而來的同伴,“誒,你怎麼跟來了?”
韓湘說:“我也回長安啊。”
崔淼皺眉:“你回長安幹什麼?你不是應該繼續入終南山練白蝙蝠嗎?”
“那個也不能老練……再者說,隱娘又不要我了。”
“她不要你?”
“是啊,她說要送那個……誰走,嫌我跟著麻煩。”
“那你打算回長安幹什麼?”
“還能幹什麼?回家啊。”
崔淼將雙目一瞪:“吾為韓夫子憂。”
“我叔父可用不著別人替他操心,他好著呢。倒是你,如今成了救皇子的大紅人,聽說京兆尹正在奏請聖上,封你為醫待詔,雖說只是個芝麻官,要周旋的可都是達官貴人,甚至還有當今天子——崔郎中,吾實為爾憂!”
“吾將飛黃騰達,有何可憂?”
韓湘笑道:“老子曰‘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崔郎你呀,真該多念念《道德經》。”
崔淼也笑了:“事已至此,現在再念《道德經》,為時晚矣。”
韓湘追問:“你真的不打算再見她了?”
“她?哪個她?”
“哎呀,你知道我說的是誰!”
崔淼似笑非笑地看著韓湘:“那你先回答我一個問題,我再回答你的。”
“什麼問題?”
“你那個寶貝草簍到哪裡去了?裝白蝙蝠的。”
“我要回長安城中居住,怎可鎮日帶著那些白蝙蝠,豈不委屈了它們。我已將白蝙蝠放飛,待回到終南山後,它們自有吾道兄張果老馴養,草簍是用不著了。”
“說到這兒——你那位果老道兄,如今到底高壽幾何?”
韓湘的臉紅了紅:“呃……好像是一百歲?不,應該是二百……三百歲?”他還在計算著,抬頭一看,提問者早就把他甩開老遠了。他連忙拍馬跟上,“哎,你……等等我啊……”
樂遊原的最高處有一座青龍寺。從青龍寺前的塬地往下眺望,一覽無餘的爛漫春色,從樂遊原鋪展向城南的大片原野,整個曲江盡收眼底。
奇怪的是,如此大好的賞春去處,今天竟只停了孤零零的一輛馬車。車篷遮得嚴嚴實實,也始終不見有人下車來,曬一曬暖融的春陽,吹一吹清新的春風。
青龍寺里的鐘聲響起來。
“走吧。”守在車外的侍衛終於等到了這句話。
“是。”他立即答應著,又畢恭畢敬地提醒一句,“現在派人去追,還來得及。”
“不必了,讓她們去吧。”
“是。”
馬車向青龍寺下駛去,繞過已經荒蕪的芙蓉園,便是夾道入口了。
在馬車輪子的轆轆聲中,緊靠車窗而行的侍衛聽到車裡傳來低低的吟誦聲:“閩國揚帆去,蟾蜍虧復圓。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此地聚會夕,當時雷雨寒。蘭橈殊未返,消息海雲端。”
出身世家的侍衛深通文墨,立即聽出車中人所誦的,是曾經在青龍寺出家為僧的賈島所作《憶江上吳處士》。侍衛暗想,此詩抒寫離情別意,倒也應景,但詩中的閩國、長安之秋,乃至絕於海雲深處的音訊,放在今日似又不甚貼切。
當然,這些就不是他所能品評的了。
9
上巳節一過,就是二十天的牡丹花期。“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在這二十天中,全長安百萬之眾,仿佛都只為了那些花兒活著。
牡丹漸次凋謝。直到那一天,揚花拂柳的大街上又跑來一匹匹快馬,馬上的中使高舉著皇帝剛剛採下的火種,陣陣輕煙,散入五侯人家——寒食節也過去了。
清明之後,禁中傳來消息,皇帝終於決定把最心愛的妹妹襄陽公主嫁出去了。駙馬名叫張克禮,是德宗期間的朝廷重臣,是曾任義武節度使的張孝忠之幼子。張孝忠的長子襲了義武節度使,其餘幾個兒子均在朝為武官。張克禮時任左武衛將軍,剛被選為駙馬,皇帝就又給他加封了都押衙。
自大明宮經皇城夾道往金仙觀所在的輔興坊,首先要穿過修德坊東側的夾道。暗夜之中,皇帝率領的大隊神策軍向金仙觀撲去,燈球火把照徹一線夜空,而馬蹄聲更是連厚厚的青磚牆也擋不住的。
“因此他就趕往金仙觀去了?”
“李景度想阻攔,可是崔郎根本就不理會他。礙於皇十三子的緣故,波斯人最終讓步了。兩人商定,由李景度護送我回原來的住處躲藏。崔郎自己騎上馬,一前一後載著段小郎君和十三皇子兩個孩子,朝金仙觀去了。”杜秋娘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說話間,馬車已經走上長安城南的廣闊原野,匯入到越來越龐大的遊春車隊中。
樂遊原上和曲江之畔,差不多每一片飄拂的煙柳之下,每一叢盛開的桃李花中,都已被遊春的人們鋪了氈毯,拉了帷簾。歌樂聲聲,此起彼伏。幞頭上簪花的風流男子,嬌容半遮半掩在帷帽輕紗後的窈窕淑女,踢毬打架的少年們,一大早就喝得醉醺醺的醉漢們……所有的人都在盡其所能地享受著春光。
更有不甘寂寞的鮮衣男子口銜柳葉,輕騎疾驅,在一輛輛馬車前後往來,故意吹出清潤的柳笛音,招惹車中婦人掀簾望外,露出姿容。若是美人,柳笛聲便格外悠揚。
她們的馬車旁,一左一右也響起了柳笛。
聶隱娘嗔道:“又是什麼好色之徒。”手中捏起一個銀珠彈丸,掀起車簾的一角。杜秋娘正在想,車外的無賴少年這回要被教訓了,卻見聶隱娘又把車簾放下了。她望著杜秋娘道:“娘子這一走,今生回不了長安,也再不能唱那支《金縷衣》的曲子了。不如,今天就最後唱一次吧,也讓我一飽耳福。”
杜秋娘一愣,隨即明白過來。她從身邊的布套內取出紫檀琵琶,橫抱胸前,低聲唱起來:“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花落空折枝。”
一曲終了,兩行清淚潸然落下。
她的歌聲極低,所以除了對面的聶隱娘之外,只有緊靠在馬車左右的兩個“無賴男子”聽了個真切。聽完這曲,二人便吹起柳笛,驅馬又盯上別的遊春車駕,仍然並駕齊驅,成雙作對地以柳笛引擾車內的女子,甚而放言調笑,直如狂蜂浪蝶入花叢一般。
不亦樂乎得玩了好一陣子,其中一人道:“今日已盡興,回去了!”調轉馬頭向長安城的方向奔去,跑了幾步,突問緊跟而來的同伴,“誒,你怎麼跟來了?”
韓湘說:“我也回長安啊。”
崔淼皺眉:“你回長安幹什麼?你不是應該繼續入終南山練白蝙蝠嗎?”
“那個也不能老練……再者說,隱娘又不要我了。”
“她不要你?”
“是啊,她說要送那個……誰走,嫌我跟著麻煩。”
“那你打算回長安幹什麼?”
“還能幹什麼?回家啊。”
崔淼將雙目一瞪:“吾為韓夫子憂。”
“我叔父可用不著別人替他操心,他好著呢。倒是你,如今成了救皇子的大紅人,聽說京兆尹正在奏請聖上,封你為醫待詔,雖說只是個芝麻官,要周旋的可都是達官貴人,甚至還有當今天子——崔郎中,吾實為爾憂!”
“吾將飛黃騰達,有何可憂?”
韓湘笑道:“老子曰‘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崔郎你呀,真該多念念《道德經》。”
崔淼也笑了:“事已至此,現在再念《道德經》,為時晚矣。”
韓湘追問:“你真的不打算再見她了?”
“她?哪個她?”
“哎呀,你知道我說的是誰!”
崔淼似笑非笑地看著韓湘:“那你先回答我一個問題,我再回答你的。”
“什麼問題?”
“你那個寶貝草簍到哪裡去了?裝白蝙蝠的。”
“我要回長安城中居住,怎可鎮日帶著那些白蝙蝠,豈不委屈了它們。我已將白蝙蝠放飛,待回到終南山後,它們自有吾道兄張果老馴養,草簍是用不著了。”
“說到這兒——你那位果老道兄,如今到底高壽幾何?”
韓湘的臉紅了紅:“呃……好像是一百歲?不,應該是二百……三百歲?”他還在計算著,抬頭一看,提問者早就把他甩開老遠了。他連忙拍馬跟上,“哎,你……等等我啊……”
樂遊原的最高處有一座青龍寺。從青龍寺前的塬地往下眺望,一覽無餘的爛漫春色,從樂遊原鋪展向城南的大片原野,整個曲江盡收眼底。
奇怪的是,如此大好的賞春去處,今天竟只停了孤零零的一輛馬車。車篷遮得嚴嚴實實,也始終不見有人下車來,曬一曬暖融的春陽,吹一吹清新的春風。
青龍寺里的鐘聲響起來。
“走吧。”守在車外的侍衛終於等到了這句話。
“是。”他立即答應著,又畢恭畢敬地提醒一句,“現在派人去追,還來得及。”
“不必了,讓她們去吧。”
“是。”
馬車向青龍寺下駛去,繞過已經荒蕪的芙蓉園,便是夾道入口了。
在馬車輪子的轆轆聲中,緊靠車窗而行的侍衛聽到車裡傳來低低的吟誦聲:“閩國揚帆去,蟾蜍虧復圓。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此地聚會夕,當時雷雨寒。蘭橈殊未返,消息海雲端。”
出身世家的侍衛深通文墨,立即聽出車中人所誦的,是曾經在青龍寺出家為僧的賈島所作《憶江上吳處士》。侍衛暗想,此詩抒寫離情別意,倒也應景,但詩中的閩國、長安之秋,乃至絕於海雲深處的音訊,放在今日似又不甚貼切。
當然,這些就不是他所能品評的了。
9
上巳節一過,就是二十天的牡丹花期。“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在這二十天中,全長安百萬之眾,仿佛都只為了那些花兒活著。
牡丹漸次凋謝。直到那一天,揚花拂柳的大街上又跑來一匹匹快馬,馬上的中使高舉著皇帝剛剛採下的火種,陣陣輕煙,散入五侯人家——寒食節也過去了。
清明之後,禁中傳來消息,皇帝終於決定把最心愛的妹妹襄陽公主嫁出去了。駙馬名叫張克禮,是德宗期間的朝廷重臣,是曾任義武節度使的張孝忠之幼子。張孝忠的長子襲了義武節度使,其餘幾個兒子均在朝為武官。張克禮時任左武衛將軍,剛被選為駙馬,皇帝就又給他加封了都押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