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頁
這世界上居然還有能夠從口中發出聲音的蛇,苗君儒吃驚不小,他正要學阿昌爺的樣子,用手去撫摸蛇頭,不料這條小蛇卻乖巧地一閃,往他的袖子鑽了進去。小蛇沿著他的手臂游到了他的頸部,順著他的頸部滑到了腰間,最終停留在了那裡。
苗君儒問道:“我晚上睡覺的時候,不小心壓著它怎麼辦?”
阿昌爺呵呵笑道:“你也太小看它了,我不需要多說,以後你就知道了。”
苗君儒覺得被小蛇吸過的手指有些痒痒的,低頭一看,那中指的傷口,不知什麼時候已經癒合了。
阿昌爺說道:“你說你能夠看得懂村子前面那塊石碑上的文字,還有一塊石碑上的文字,不知你能不能看得懂。據說石碑上隱藏著一個很大的秘密。”
苗君儒有些自信地笑了笑,考古這麼多年,古代的各種文字見過不少,至今還沒有難得了他的。聽阿昌爺這麼一說,另一塊石碑上的文字,一定是更古老的了。再古老的文字,也莫過於那些龜甲骨頭上的象形文字。
“跟我來吧。”阿昌爺繞過供桌,向巨大石像的側面走過去。
苗君儒跟著阿昌爺來到石像的側面,見到一塊高約兩米的石碑,石碑上有許多密密麻麻的文字,文字的形狀與他之前見過的古代文字不同,居然有些像現代的伊斯蘭教文字。
他用手撫摸著碑面,仔細端詳著上面的字。他實在太興奮了,居然在中國發現了傳說中的阿拉米文字。
幾年前他在法國參加國際考古工作者會議的時候,在一個英國考古學者那裡,見到這種文字的拓本。
阿拉米文字是大約3000年前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閃族文字,因為當時的世界文明中心就在西亞,所以當時的阿拉米文字更像今天的英語——全球通用。阿拉米語屬於北閃族語,其發源地很可能是今天的敘利亞以及兩河北部地區,之後隨著商貿逐步走向全世界,並深刻影響了當時的全球文化格局。與中國接壤的兩個大國,印度和波斯都曾經使用過阿拉米文字,並在某些階段里以之為“官方語言”。阿拉米語假如沒有進入中國區域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是影響區域和深淺的問題。
世界上那些對阿拉米語有研究的科學家,從未有一篇阿拉米語與中國有某種關係的論述。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哪個科學家在國內發現這種文字的存在,而對這種文字的研究,更是一片空白。
苗君儒沒有研究過阿拉米語,自然看不懂石碑上的文字,如果將石碑上的文字拓出去,一定可以驚動全世界的考古界。通過那些專門研究阿拉米語的學者,一定可以知道石碑上面的意思,從而解開石碑的秘密。
在某種程度上,阿拉米語流行的年代,與商周金文相差不是太遠,莫非村口的那塊石碑,也有一定的內在聯繫不成?
這塊碑石整體呈青黑色,但卻透出一種質地純正的白邊來,是青玉。青玉的產地在印度半島一帶,雲南一帶也有,但是數量不多,質地也不是很好。碑石的表面除了陰刻的字跡外,隱隱還有一些神秘花紋。他認出這是古印度王公貴族賞玩的玉器特徵,古印度的玉器雕刻師們,有一種奇特的雕刻手法,就是將一些奇怪的花紋隱到玉石的內部。不同的雕刻師,隱進去的花紋也都不同。所以,印度那邊的一些玉器專家,可以通過玉石內部的暗紋,來辨認出是哪位大師,什麼時期的作品。這種手法通常適用於一些小件的玉器,如此大塊的玉碑竟也用上這樣的手法,實屬罕見。
可惜這種雕刻手法,在1000多年前就已經失傳了。
阿昌爺說道:“只可惜這裡只有半塊。”
苗君儒問:“另半塊呢?”
阿昌爺說道:“早在1000多年前,就被萬蟲邪教的人搶走了。”
阿昌爺走到玉碑前,用刀割破手指,讓血滴在玉碑上。漸漸地,從玉碑的內部透出一層亮光來,那亮光越來越強,整塊玉碑竟似一大塊透明的玻璃一般。
玉碑的表面出現了一個影子,是一隻跳躍不停的孔雀,準確地說,應該是半隻,因為孔雀的另一隻翅膀不見了。
毫無疑問,這塊玉碑是古印度孔雀王朝時期的產物。孔雀王朝曾經將阿拉米語作為官方語言,很多典籍與雕刻物上都有這方面的文字記載。
孔雀王朝,即古印度摩揭陀國的王朝。公元前325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從印度河流域撤走,在旁遮普設立了總督,留下了一支軍隊。這時,旃陀羅笈多(月護王)率領當地人民揭竿而起,組織了一支軍隊,趕走了馬其頓人。隨後,他又推翻了難陀王朝,建立新的王朝,定都華氏城。據說旃陀羅笈多出身於一個養孔雀的家族,因此,後來人們把旃陀羅笈多建立的王朝叫孔雀王朝。
到了旃陀羅笈多兒子瓶頭王(賓頭沙羅)統治時期,孔雀王朝已控制了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孟加拉灣、德干高原以及遠達阿拉伯海的廣大領域。阿育王就是這強大王朝的繼承者之一。
公元前3世紀中葉,阿育王在位時國勢強盛,統一了除了現卡納塔克邦以南及阿富汗的整個印度次大陸,並將佛教定為國教,到處派人往各地宣傳佛教,一時亞非歐三洲都有佛教徒的足跡。經此提倡,佛教遂成為世界重要宗教之一。孔雀王朝約公元前187年為巽加王朝所取代。
苗君儒問道:“我晚上睡覺的時候,不小心壓著它怎麼辦?”
阿昌爺呵呵笑道:“你也太小看它了,我不需要多說,以後你就知道了。”
苗君儒覺得被小蛇吸過的手指有些痒痒的,低頭一看,那中指的傷口,不知什麼時候已經癒合了。
阿昌爺說道:“你說你能夠看得懂村子前面那塊石碑上的文字,還有一塊石碑上的文字,不知你能不能看得懂。據說石碑上隱藏著一個很大的秘密。”
苗君儒有些自信地笑了笑,考古這麼多年,古代的各種文字見過不少,至今還沒有難得了他的。聽阿昌爺這麼一說,另一塊石碑上的文字,一定是更古老的了。再古老的文字,也莫過於那些龜甲骨頭上的象形文字。
“跟我來吧。”阿昌爺繞過供桌,向巨大石像的側面走過去。
苗君儒跟著阿昌爺來到石像的側面,見到一塊高約兩米的石碑,石碑上有許多密密麻麻的文字,文字的形狀與他之前見過的古代文字不同,居然有些像現代的伊斯蘭教文字。
他用手撫摸著碑面,仔細端詳著上面的字。他實在太興奮了,居然在中國發現了傳說中的阿拉米文字。
幾年前他在法國參加國際考古工作者會議的時候,在一個英國考古學者那裡,見到這種文字的拓本。
阿拉米文字是大約3000年前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閃族文字,因為當時的世界文明中心就在西亞,所以當時的阿拉米文字更像今天的英語——全球通用。阿拉米語屬於北閃族語,其發源地很可能是今天的敘利亞以及兩河北部地區,之後隨著商貿逐步走向全世界,並深刻影響了當時的全球文化格局。與中國接壤的兩個大國,印度和波斯都曾經使用過阿拉米文字,並在某些階段里以之為“官方語言”。阿拉米語假如沒有進入中國區域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是影響區域和深淺的問題。
世界上那些對阿拉米語有研究的科學家,從未有一篇阿拉米語與中國有某種關係的論述。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哪個科學家在國內發現這種文字的存在,而對這種文字的研究,更是一片空白。
苗君儒沒有研究過阿拉米語,自然看不懂石碑上的文字,如果將石碑上的文字拓出去,一定可以驚動全世界的考古界。通過那些專門研究阿拉米語的學者,一定可以知道石碑上面的意思,從而解開石碑的秘密。
在某種程度上,阿拉米語流行的年代,與商周金文相差不是太遠,莫非村口的那塊石碑,也有一定的內在聯繫不成?
這塊碑石整體呈青黑色,但卻透出一種質地純正的白邊來,是青玉。青玉的產地在印度半島一帶,雲南一帶也有,但是數量不多,質地也不是很好。碑石的表面除了陰刻的字跡外,隱隱還有一些神秘花紋。他認出這是古印度王公貴族賞玩的玉器特徵,古印度的玉器雕刻師們,有一種奇特的雕刻手法,就是將一些奇怪的花紋隱到玉石的內部。不同的雕刻師,隱進去的花紋也都不同。所以,印度那邊的一些玉器專家,可以通過玉石內部的暗紋,來辨認出是哪位大師,什麼時期的作品。這種手法通常適用於一些小件的玉器,如此大塊的玉碑竟也用上這樣的手法,實屬罕見。
可惜這種雕刻手法,在1000多年前就已經失傳了。
阿昌爺說道:“只可惜這裡只有半塊。”
苗君儒問:“另半塊呢?”
阿昌爺說道:“早在1000多年前,就被萬蟲邪教的人搶走了。”
阿昌爺走到玉碑前,用刀割破手指,讓血滴在玉碑上。漸漸地,從玉碑的內部透出一層亮光來,那亮光越來越強,整塊玉碑竟似一大塊透明的玻璃一般。
玉碑的表面出現了一個影子,是一隻跳躍不停的孔雀,準確地說,應該是半隻,因為孔雀的另一隻翅膀不見了。
毫無疑問,這塊玉碑是古印度孔雀王朝時期的產物。孔雀王朝曾經將阿拉米語作為官方語言,很多典籍與雕刻物上都有這方面的文字記載。
孔雀王朝,即古印度摩揭陀國的王朝。公元前325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從印度河流域撤走,在旁遮普設立了總督,留下了一支軍隊。這時,旃陀羅笈多(月護王)率領當地人民揭竿而起,組織了一支軍隊,趕走了馬其頓人。隨後,他又推翻了難陀王朝,建立新的王朝,定都華氏城。據說旃陀羅笈多出身於一個養孔雀的家族,因此,後來人們把旃陀羅笈多建立的王朝叫孔雀王朝。
到了旃陀羅笈多兒子瓶頭王(賓頭沙羅)統治時期,孔雀王朝已控制了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孟加拉灣、德干高原以及遠達阿拉伯海的廣大領域。阿育王就是這強大王朝的繼承者之一。
公元前3世紀中葉,阿育王在位時國勢強盛,統一了除了現卡納塔克邦以南及阿富汗的整個印度次大陸,並將佛教定為國教,到處派人往各地宣傳佛教,一時亞非歐三洲都有佛教徒的足跡。經此提倡,佛教遂成為世界重要宗教之一。孔雀王朝約公元前187年為巽加王朝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