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喬瑜在看到最後那句時,恍惚間真的有一下刺痛的感覺,讓她忍不住皺起眉心。

  於是再轉頭看林一安的時候,那根連接肋骨的弦好像也一下子明晰起來,連同某些到時候會流血的思慮。

  可問題是,她很怕這一切其實都只是自己的錯覺。

  那些眼神、話語、舉動,都是似是而非的,沒辦法下準確的定論。

  喬瑜越想越亂,最後低頭貼上冰涼的車窗,窗外入冬以來變得灰黃的田野大片地從她眼前划過,忍不住長長嘆了口氣。

  --

  鏡湖有一處很出名的景點,叫安昌古鎮,喬瑜四歲以後的家就在那裡。

  古鎮是以清麗的小橋流水和白牆黛瓦出名的,很傳統的江南水鄉韻味。而更可貴的是,即使在旅遊開發後,這裡依然保留著大量的原住民,商業化的氣息並不濃重,因此也留住了古鎮一直以來悠閒恬靜的格調。

  喬瑜算算日子也有半年多沒回家了,這次回來已經過了冬至,白天的氣溫在八九度徘徊,剛好是各家各戶都在河岸掛出腊味來曬的季節,整個小鎮都瀰漫著一股被陽光曬透了的醬香味。

  林一安不識路,下車後就只能拖著兩隻小行李箱跟在她身後,加上這輩子還沒見過這種帶頂棚的長廊下一大排一大排全是乾癟的醬油色腊味的場景,滿臉寫著新奇。

  喬瑜也看出他不識貨,主動問他:「你吃過臘腸嗎?」

  林一安想了想回答:「義大利有很多香腸,不過我不了解製作過程,不知道跟這種是不是差不多……」說到中途伸手指了一下某排看起來像鳥的東西,問她:「這是什麼?」

  「臘鵪鶉。」喬瑜回答。

  「那這個呢?」林一安指向另一排金黃色的東西。

  「我們這兒叫鰻魚鯗,就是魚乾,還有用黃魚做的,曬好了之後可以做鯗蒸肉,下酒的,或者紅燒。」喬瑜非常盡心地給他做起了導遊,一邊示意他往左邊的弄堂里走,「我媽這兩道菜都做得不錯。」

  「那你呢?」林一安又問。

  「我沒學過這幾道菜,回來都是吃我媽做的飯……」喬瑜說到一半,也意識到什麼,「對哦,你好像不能吃我媽做的飯。」

  林一安點頭「嗯」了聲,滿臉寫著老實。

  喬瑜聞言也只能輕輕嘆口氣,道:「那我讓我媽教我做吧,要不你吃不了……既然來都來了,不嘗嘗特色菜也挺虧的……」

  林一安再次老實點頭。

  ……

  古鎮不大,整體依河而建,沿主街從頭走到尾不超過二十分鐘。眼下拐過兩道被白牆擠得極深長的弄堂,就到了另一條小街,兩側有各種扯白糖、賣醬油的傳統老店,門前大都擺著幾個藤椅,有老人穿著厚厚的冬衣在店前曬太陽,又或是掌柜的婦人在三三兩兩地嗑著瓜子閒聊。

  喬瑜四歲剛搬回來時住在鎮南的劉家大院,直到外婆去世後才和媽媽搬來這裡。當時已經上小學四年級了,每天上下學都在這條路上來往,鄰裡間也都熟識,常常相互串門,哪家門裡芝麻大小的事不出半天就能傳遍全街,彼此之間幾乎是零距離的關係。

  直到後來她到外地上高中,又到更遠的地方讀大學,這條街上熟人們的音容笑貌才漸漸淡下去,薄成一張有關幼年時的家鄉的剪影。

  可等眼下再踏進這條她從沒記過名字卻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長街,所有的記憶便一併涌了回來。甚至每走幾步,就能聽見午時昏黃的鋪子裡有人在用方言喊她「丫頭」,她需要停下來禮貌地跟他們寒暄問好,順帶跟人介紹一下自己身邊的林一安,示意他也跟著喊人。

  還有一些記性已經不太好的奶奶爺爺輩的老人,得讓小賣部的周姨拔著嗓子提醒他們「是考上清華的那丫頭」才想得起她來,抬頭對她說得還是幾年前同樣的話:「喬丫頭是個聰明的,學問做也好……等以後讀完清華,回來就是教書女先生了啊……」

  喬瑜聽到這話也只能笑,用已經有些生澀的方言回答:「太姆,已經讀完清華了啊,現在在申城做女先生。」

  對方聽到這話,臉上再次露出努力回憶的表情,片刻後實在想不起來,也就放棄了,只是對她慈愛地咧開嘴笑,露出幾顆鑲上去的銀牙:「喬丫頭做女先生好啊……以後我家悅悅、鑫鑫,都跟喬丫頭一樣去申城讀書,也考清華。」

  喬瑜點點頭,笑著應了聲。

  這頭周姨從店裡出來,摸了一把炒豌豆塞到周奶奶手上,因為說的是自帶加密效果的方言,當著林一安的面也能毫不掩飾地開口:「丫頭,我都聽你媽說了,這就是跟你訂婚的那個申城舅媽的外甥是吧?長得可真不錯,白面書生似的,個兒頭也高,剛好跟你小丫頭互補,要不以後孩子得太矮了……不過你們倆還沒辦婚宴吧?你周姨什麼時候能喝上你的喜酒啊?」

  喬瑜被聽得有些窘,只能附和地「嗯嗯」兩聲,轉而回復她:「喜酒……至少明年才能辦吧,我現在還在上班呢,他……呃,我老公,他工作也忙。」

  「是,你們年輕人嘛,都要打拼,工作忙是好事。不過你做老師的,怎麼著孩子能顧得上,趁年輕早點把孩子生了也好……現在不都二胎了嘛,三年抱倆,你媽到時候就能做外婆了,她又閒,也樂意幫你在家帶孩子……」周姨又拉著她雜七雜八說了一通。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