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頁
“在這本奇書的《海外西經》里,提到過一個著名的人物,自古以來常被作為不屈不撓、頑強抗爭的英雄而被歷代文人謳歌。最有名的當屬陶淵明的《讀山海經》。其中一句詩就是:‘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不錯,就是刑天。這個雖被敵人砍下頭顱,卻以雙乳為目,以肚臍為口的壯士,依舊在義無反顧地鬥爭。這個神話人物的真實性、原型和其精神我們在這裡不作討論,只考慮這個神奇的故事與假黃鶴飛的失蹤有何關聯。
“以乳為目,以臍為口。難道不會給大家帶來提示嗎?如果一個小個子,在頭上頂一個偽裝的頭顱,就可以達到魚目混珠的目的。由於H1N1的肆虐,最近無論男女老少,大家都會戴著一副大口罩出行。這就為欲瞞天過海的犯罪分子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契機。狡猾的罪犯藉助這個機會進行了完美的策劃。只需要在肩膀上固定好一個支架,上面安置一個偽裝好的頭顱,再加上一個大口罩、太陽鏡和風帽。一個‘大個子’就這樣產生了。
“那天,從進入現場起,就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在困擾著我。忽然,靈感光顧了我的大腦。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正常情況下,在公廁里應當會留下什麼,但是現場並沒有出現本該出現的東西。缺少了什麼呢?是衣服!在公廁里並沒有發現黃鶴飛的那套行頭,也沒有焚燒過的跡象,所以衣物一定是被帶走了。怎樣被帶走才能不被發現呢?書包!這個東西像一道閃電划過了我的大腦。一定是這樣。那個背書包的學生就是假冒黃鶴飛的人,而這個人很可能就是一個雜技演員或是販毒集團的一員。在很多的魔術表演中,助手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甚至是至關重要的。助手和魔術師,一個在明修棧道迷惑觀眾,另一個則乘人不備暗度陳倉。”
“那一個小個子的步幅怎麼做到與高個子相同?”我覺得很困惑。“這也是黃鶴飛穿著幾乎拖地的長風衣的用途。這件風衣可不光是為了吸引眼球,更是為了掩蓋風衣裡面小個子的步幅。”妙,真是妙!
“最後,我們來揭開胡俊清的死亡真相。其實,在當天午飯之後,這瓶害死了胡俊清的毒飲料就已經被混入正常的飲料里。”
那黃鶴飛也有可能是下毒的真兇了,我在心中盤算。
“是胡俊清自己在眾多的瓶裝飲料里隨意地拿出了一瓶。這件事有不止一個的餐廳服務生可以作證。在這個看似‘隨機’的毒殺事件里,所有人都會以為胡俊清是死於意外,因為兇手無法預料到胡俊清會拿到哪瓶。非自然死亡只有兩種可能:謀殺和自殺。既然謀殺的可能性已經被排除,二減一等於一,胡俊清之死自然就會順理成章地歸於後者。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但是,無數偉大的魔術表演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眼見不為實。有一個名詞,大家一定聽說過,就是視覺暫留。即使沒聽過,但也一定在生活中有過類似的經驗。電影和卡通片就是應用了這一原理。因為物體在消失後,會在腦神經里留下一個短暫的影像。當物體連續不斷地快速運動時,這些本來靜止不動的畫面就會變成一個會‘運動’的動態影像。與這個類似,在我們這個充滿了慣性思維的大腦里,會根據存儲的印象來構建虛幻的場景。影視作品裡的常用的蒙太奇手法,就是此例的最好註解。當第一幅畫面上出現了一支槍,第二幅畫面是一個中彈的人,觀眾就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受傷者中的子彈是從前一個畫面中的槍膛里射出的。再比如一個身影飛身跳下懸崖,之後的鏡頭裡是一具血肉模糊的屍體。這完全是藝術家利用了人腦的‘二次加工’。當魔術師做出一個把右手裡的硬幣交到左手的動作時,我們會利用生活里的慣性思維想當然地認為硬幣此時會在左手裡。當一隻白兔被魔術師從一頂大禮帽中拎出時,觀眾也會認為白兔原本就是藏在禮帽里的。我們這個了不起的兇手就像藝術家和魔術師一樣,通過施展一些巧妙的手段,使目擊者以為他們看到了什麼,但實際的情況卻是他們什麼也沒看到或是的確看到了什麼,但真相卻是和他們所看和所想的相去甚遠。其實所謂的不可能,更多的是由我們的眼睛和大腦‘創造’出來的,是邏輯上的不可能。”
“辛苦啦,大師。我們只想知道胡俊清是如何拿到潘若安為他準備好的毒飲料瓶的。畢竟鑑定人員已經確定只有這一瓶是有毒的。還有就是潘若安又是如何把毒藥弄到密封好的瓶子裡的?”
“在劇團里,胡俊清有一個眾所周知的毛病,就是不能喝紅茶。但他卻恰恰死於紅茶。是什麼原因使他鬼使神差地從眾多的紅茶飲料中挑中了那一瓶呢?潘老兄,如果我提到埃勒里?奎因《希臘棺材之謎》和《哲瑞?雷恩的最後一案》,橫溝正史的《化裝舞會》,鮎川哲也的《黑桃A的血咒》這幾本推理小說,你首先會聯想到什麼?”
我大腦里的齒輪在飛快地運轉著。《希臘棺材之謎》以其推理過程複雜,情節一波三折著稱;《哲瑞?雷恩的最後一案》作為推理小說史上最經典的“悲劇系列”的收官之作,最大的看點不是X和Y裡面那大段大段抽絲剝繭的推理橋段,而是兇手的“意外性”;《化裝舞會》雖然褒貶不一,但據說橫溝大師曾為此小說構思了數年;《黑桃A的血咒》則是日本本格推理大師鮎川哲也的扛鼎之作,其地位自不必說。要想把這幾本風格迥異的推理名著的內容進行分門別類的篩選,並試圖從中發現某個共同之處,除非是骨灰級的推理迷,否則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是什麼?是什麼呢?我感覺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我的嘴邊,可我就是說不出來。
“以乳為目,以臍為口。難道不會給大家帶來提示嗎?如果一個小個子,在頭上頂一個偽裝的頭顱,就可以達到魚目混珠的目的。由於H1N1的肆虐,最近無論男女老少,大家都會戴著一副大口罩出行。這就為欲瞞天過海的犯罪分子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契機。狡猾的罪犯藉助這個機會進行了完美的策劃。只需要在肩膀上固定好一個支架,上面安置一個偽裝好的頭顱,再加上一個大口罩、太陽鏡和風帽。一個‘大個子’就這樣產生了。
“那天,從進入現場起,就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在困擾著我。忽然,靈感光顧了我的大腦。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正常情況下,在公廁里應當會留下什麼,但是現場並沒有出現本該出現的東西。缺少了什麼呢?是衣服!在公廁里並沒有發現黃鶴飛的那套行頭,也沒有焚燒過的跡象,所以衣物一定是被帶走了。怎樣被帶走才能不被發現呢?書包!這個東西像一道閃電划過了我的大腦。一定是這樣。那個背書包的學生就是假冒黃鶴飛的人,而這個人很可能就是一個雜技演員或是販毒集團的一員。在很多的魔術表演中,助手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甚至是至關重要的。助手和魔術師,一個在明修棧道迷惑觀眾,另一個則乘人不備暗度陳倉。”
“那一個小個子的步幅怎麼做到與高個子相同?”我覺得很困惑。“這也是黃鶴飛穿著幾乎拖地的長風衣的用途。這件風衣可不光是為了吸引眼球,更是為了掩蓋風衣裡面小個子的步幅。”妙,真是妙!
“最後,我們來揭開胡俊清的死亡真相。其實,在當天午飯之後,這瓶害死了胡俊清的毒飲料就已經被混入正常的飲料里。”
那黃鶴飛也有可能是下毒的真兇了,我在心中盤算。
“是胡俊清自己在眾多的瓶裝飲料里隨意地拿出了一瓶。這件事有不止一個的餐廳服務生可以作證。在這個看似‘隨機’的毒殺事件里,所有人都會以為胡俊清是死於意外,因為兇手無法預料到胡俊清會拿到哪瓶。非自然死亡只有兩種可能:謀殺和自殺。既然謀殺的可能性已經被排除,二減一等於一,胡俊清之死自然就會順理成章地歸於後者。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但是,無數偉大的魔術表演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眼見不為實。有一個名詞,大家一定聽說過,就是視覺暫留。即使沒聽過,但也一定在生活中有過類似的經驗。電影和卡通片就是應用了這一原理。因為物體在消失後,會在腦神經里留下一個短暫的影像。當物體連續不斷地快速運動時,這些本來靜止不動的畫面就會變成一個會‘運動’的動態影像。與這個類似,在我們這個充滿了慣性思維的大腦里,會根據存儲的印象來構建虛幻的場景。影視作品裡的常用的蒙太奇手法,就是此例的最好註解。當第一幅畫面上出現了一支槍,第二幅畫面是一個中彈的人,觀眾就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受傷者中的子彈是從前一個畫面中的槍膛里射出的。再比如一個身影飛身跳下懸崖,之後的鏡頭裡是一具血肉模糊的屍體。這完全是藝術家利用了人腦的‘二次加工’。當魔術師做出一個把右手裡的硬幣交到左手的動作時,我們會利用生活里的慣性思維想當然地認為硬幣此時會在左手裡。當一隻白兔被魔術師從一頂大禮帽中拎出時,觀眾也會認為白兔原本就是藏在禮帽里的。我們這個了不起的兇手就像藝術家和魔術師一樣,通過施展一些巧妙的手段,使目擊者以為他們看到了什麼,但實際的情況卻是他們什麼也沒看到或是的確看到了什麼,但真相卻是和他們所看和所想的相去甚遠。其實所謂的不可能,更多的是由我們的眼睛和大腦‘創造’出來的,是邏輯上的不可能。”
“辛苦啦,大師。我們只想知道胡俊清是如何拿到潘若安為他準備好的毒飲料瓶的。畢竟鑑定人員已經確定只有這一瓶是有毒的。還有就是潘若安又是如何把毒藥弄到密封好的瓶子裡的?”
“在劇團里,胡俊清有一個眾所周知的毛病,就是不能喝紅茶。但他卻恰恰死於紅茶。是什麼原因使他鬼使神差地從眾多的紅茶飲料中挑中了那一瓶呢?潘老兄,如果我提到埃勒里?奎因《希臘棺材之謎》和《哲瑞?雷恩的最後一案》,橫溝正史的《化裝舞會》,鮎川哲也的《黑桃A的血咒》這幾本推理小說,你首先會聯想到什麼?”
我大腦里的齒輪在飛快地運轉著。《希臘棺材之謎》以其推理過程複雜,情節一波三折著稱;《哲瑞?雷恩的最後一案》作為推理小說史上最經典的“悲劇系列”的收官之作,最大的看點不是X和Y裡面那大段大段抽絲剝繭的推理橋段,而是兇手的“意外性”;《化裝舞會》雖然褒貶不一,但據說橫溝大師曾為此小說構思了數年;《黑桃A的血咒》則是日本本格推理大師鮎川哲也的扛鼎之作,其地位自不必說。要想把這幾本風格迥異的推理名著的內容進行分門別類的篩選,並試圖從中發現某個共同之處,除非是骨灰級的推理迷,否則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是什麼?是什麼呢?我感覺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我的嘴邊,可我就是說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