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見過很多人,也聽到很多事。”好不容易,美那子開口了,她先微笑,說:“頭腦攪得亂成一團。”
“因為情報虛實不一,這也是無可奈何的。弄得神經都疲憊不堪。”
“無論怎麼說,時間隔得太久了,總覺得若不拂拭掉披覆於外層的霉,就無法見到事實真相。”
“也許,霉拂拭掉之後,事實也變質了。亦即,到了現在,已經無可奈何!”松浦忍不住沉重的嘆氣。
警方在追查殺害坂上的兇手,這是新鮮的命案,在新線索之下進行調查,終有一天能破案的。但是,松浦與美那子兩人卻在搜集看似無用的情報,值得嗎?
“你還是很消極!我們不是已決定盡人事聽天命了嗎?但,你的看法卻像已經絕望了。”
在美那子的凝視之下,松浦慌了。美那子是在自己孤立無援之下伸手幫忙,但是,自己卻如此懦弱,未免太對不起美那子了。
“你別誤會,我並不是絕望,只是覺得問題並不如想像中的簡單。”
“雜亂的情報太多了。以麻將來說,等於剛摸了張個人想要的牌,只要打掉不必要的牌,然後加以整理,一定能找出可循的方針。”
“該如何整理呢?”
“我已經有了頭緒。大前提是:這次的坂上命案,導因為十五年前的谷山之自殺。”
警方或許不這麼認為,但,其他方面的調查可以由他們去負責。兩人就從這方面著手進行。
“谷山的自殺只是表面,其實暗中有人巧妙布置,偽裝成自殺的樣子。結果被坂上察覺了真相,兇手為了保護自己,只好將他殺害,這就是這次命案的大致結構。”
但,真相或許不是這樣。松浦在心中喃喃自語。不過他很快打消這種念頭,如果事實不是這樣,警方自會調查明白。兩人只要盡全力證明美那子的假設就行!
美那子自手提包內拿出紙筆寫道:
偽裝自殺的問題點
A 凶行的痕跡及不在現場證明等等。
B 動機一——負債
C 動機二——生活糜爛
D 動機三——涉嫌竊案
E 遺書
“是否是布置成自殺模樣,抑或真正自殺,只要查明以上五項,自然能夠明白。首先是A……”
現場若有留下破綻的話,很容易辨別得出。以谷山之例而言,最平常的自殺方法是利用安眠藥加上瓦斯,就能不必假手他人而自我解決了。
若能發現他殺的痕跡,警方當會傾全力調查。沒有這麼做,即表示兇手行事慎重且不露半點痕跡。另外,若有可疑人物,經過追查其不在現場證明,發現其涉嫌極重,應能就此而視穿自殺的布局。而警方卻是以自殺結案,更顯示兇嫌的智力勝於警方。
作了以上的說明之後,美那子肯定的說:“A項目在經過十五年,即使警方,也不可能重新調查得出結果,更何況我們,所以,應從考慮範圍內剔除。”
松浦一開始就是這麼認為了。
美那子接著說:“現在移到動機,這當然是任何人見了都會認同的自殺動機,否則,將會引人懷疑。如果沒有這些動機,兇嫌的成功很快會變成慘敗。所以,我試舉出當時被認同的三種動機。”
B是負債。這是事實,死者也深受催討之苦,無法令人覺得是兇嫌所布置。
C是生活糜爛。這也是每位認識死者之人公認的事實。由於對人生絕望,只好選擇死亡。
說到這兒,美那子聲音突然加重力量。“這一來,D就不可忽視了。只有B和C,總是稍嫌脆弱,但,加上D,力量就已足夠!”
而且,在D的方面,兇嫌有巧妙安排的餘地。
6
其他的客人們都各自熱切地交談著,沒有人注意他們兩人。
美那子毫無顧忌的接著說:“竊盜嫌疑和動機一、二有密切關係。由於人們對谷山的懷疑,導致他的信用大幅降低,結果到處碰壁。收入一減少,欠債也還不了了。”
“這就和動機一有關了。工作沒著落,負債增加,前途更形悲觀,生活愈益糜爛,因此又和動機二產生關連。依這樣來觀察,能夠想像兇嫌是故意引發連續竊案,以便讓谷山案件布局看起來像是自殺。”
“這麼說,是相當有計劃的犯罪了。”
“兇嫌完全成功了,他是一步一步,花費時間巧妙地進行他的計劃。”
“亦即是智慧型犯罪。”
“沒錯。我也希望依此觀點來看遺書。正因為有遺書,才導致人們相信谷山是自殺。所以,如果他是被謀殺,則這封遺書就是偽造的。”
“警方調查過谷山的指紋,也鑑定過筆跡,斷定是他所寫的沒錯。”
“兇手不會偽造出輕易調查就露出破綻的遺書!他當然希望是完璧的犯罪!”
“那麼,兇手又如何讓谷山寫出任何人看了都會認為是遺書的內容呢?”
“可能是欺騙吧!但是,用什麼藉口,具體上就無法知道了。”
“谷山已不在世上,事情又隔了這麼多年,很可能永遠是個謎團。”松浦喃喃說著。
美那子安慰他:“你又來了,不論幹什麼事,總是很快心灰意冷,總得試過才知呀!更重要的是需要勇敢挑戰才行!不能怕困難。只要具有問題意識,總會在意想不到的機會裡,掌握住揭開謎底的啟示。”
“因為情報虛實不一,這也是無可奈何的。弄得神經都疲憊不堪。”
“無論怎麼說,時間隔得太久了,總覺得若不拂拭掉披覆於外層的霉,就無法見到事實真相。”
“也許,霉拂拭掉之後,事實也變質了。亦即,到了現在,已經無可奈何!”松浦忍不住沉重的嘆氣。
警方在追查殺害坂上的兇手,這是新鮮的命案,在新線索之下進行調查,終有一天能破案的。但是,松浦與美那子兩人卻在搜集看似無用的情報,值得嗎?
“你還是很消極!我們不是已決定盡人事聽天命了嗎?但,你的看法卻像已經絕望了。”
在美那子的凝視之下,松浦慌了。美那子是在自己孤立無援之下伸手幫忙,但是,自己卻如此懦弱,未免太對不起美那子了。
“你別誤會,我並不是絕望,只是覺得問題並不如想像中的簡單。”
“雜亂的情報太多了。以麻將來說,等於剛摸了張個人想要的牌,只要打掉不必要的牌,然後加以整理,一定能找出可循的方針。”
“該如何整理呢?”
“我已經有了頭緒。大前提是:這次的坂上命案,導因為十五年前的谷山之自殺。”
警方或許不這麼認為,但,其他方面的調查可以由他們去負責。兩人就從這方面著手進行。
“谷山的自殺只是表面,其實暗中有人巧妙布置,偽裝成自殺的樣子。結果被坂上察覺了真相,兇手為了保護自己,只好將他殺害,這就是這次命案的大致結構。”
但,真相或許不是這樣。松浦在心中喃喃自語。不過他很快打消這種念頭,如果事實不是這樣,警方自會調查明白。兩人只要盡全力證明美那子的假設就行!
美那子自手提包內拿出紙筆寫道:
偽裝自殺的問題點
A 凶行的痕跡及不在現場證明等等。
B 動機一——負債
C 動機二——生活糜爛
D 動機三——涉嫌竊案
E 遺書
“是否是布置成自殺模樣,抑或真正自殺,只要查明以上五項,自然能夠明白。首先是A……”
現場若有留下破綻的話,很容易辨別得出。以谷山之例而言,最平常的自殺方法是利用安眠藥加上瓦斯,就能不必假手他人而自我解決了。
若能發現他殺的痕跡,警方當會傾全力調查。沒有這麼做,即表示兇手行事慎重且不露半點痕跡。另外,若有可疑人物,經過追查其不在現場證明,發現其涉嫌極重,應能就此而視穿自殺的布局。而警方卻是以自殺結案,更顯示兇嫌的智力勝於警方。
作了以上的說明之後,美那子肯定的說:“A項目在經過十五年,即使警方,也不可能重新調查得出結果,更何況我們,所以,應從考慮範圍內剔除。”
松浦一開始就是這麼認為了。
美那子接著說:“現在移到動機,這當然是任何人見了都會認同的自殺動機,否則,將會引人懷疑。如果沒有這些動機,兇嫌的成功很快會變成慘敗。所以,我試舉出當時被認同的三種動機。”
B是負債。這是事實,死者也深受催討之苦,無法令人覺得是兇嫌所布置。
C是生活糜爛。這也是每位認識死者之人公認的事實。由於對人生絕望,只好選擇死亡。
說到這兒,美那子聲音突然加重力量。“這一來,D就不可忽視了。只有B和C,總是稍嫌脆弱,但,加上D,力量就已足夠!”
而且,在D的方面,兇嫌有巧妙安排的餘地。
6
其他的客人們都各自熱切地交談著,沒有人注意他們兩人。
美那子毫無顧忌的接著說:“竊盜嫌疑和動機一、二有密切關係。由於人們對谷山的懷疑,導致他的信用大幅降低,結果到處碰壁。收入一減少,欠債也還不了了。”
“這就和動機一有關了。工作沒著落,負債增加,前途更形悲觀,生活愈益糜爛,因此又和動機二產生關連。依這樣來觀察,能夠想像兇嫌是故意引發連續竊案,以便讓谷山案件布局看起來像是自殺。”
“這麼說,是相當有計劃的犯罪了。”
“兇嫌完全成功了,他是一步一步,花費時間巧妙地進行他的計劃。”
“亦即是智慧型犯罪。”
“沒錯。我也希望依此觀點來看遺書。正因為有遺書,才導致人們相信谷山是自殺。所以,如果他是被謀殺,則這封遺書就是偽造的。”
“警方調查過谷山的指紋,也鑑定過筆跡,斷定是他所寫的沒錯。”
“兇手不會偽造出輕易調查就露出破綻的遺書!他當然希望是完璧的犯罪!”
“那麼,兇手又如何讓谷山寫出任何人看了都會認為是遺書的內容呢?”
“可能是欺騙吧!但是,用什麼藉口,具體上就無法知道了。”
“谷山已不在世上,事情又隔了這麼多年,很可能永遠是個謎團。”松浦喃喃說著。
美那子安慰他:“你又來了,不論幹什麼事,總是很快心灰意冷,總得試過才知呀!更重要的是需要勇敢挑戰才行!不能怕困難。只要具有問題意識,總會在意想不到的機會裡,掌握住揭開謎底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