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頁
蕭邦,二〇一〇年
《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大賽——鋼琴家聆聽的現代》(チヤイコフスキ-·コンク-ル——ピアニストガ聴く現代——)
中村紘子著,新潮社,二〇一二年
〈參考CD〉
《蕭邦:十二首練習曲作品十·作品二十五(全曲)/三首新練習曲》
弗拉基米爾·達維多維奇·阿胥肯納吉(Владимир Давидович Ашкенаэи)(鋼琴)DECCA二〇〇三年
《蕭邦:四首敘事曲/四首詼諧曲》
弗拉基米爾·達維多維奇·阿胥肯納吉(鋼琴)DECCA二〇〇三年
《蕭邦:馬厝卡舞曲集》
弗拉基米爾·達維多維奇·阿胥肯納吉(鋼琴)DECCA二〇〇九年
《蕭邦:圓舞曲集(全曲)》
弗拉基米爾·達維多維奇·阿胥肯納吉(鋼琴)DECCA二〇〇三年
《蕭邦:鋼琴奏鳴曲第二號〈附葬禮進行曲〉·第三號/幻想曲》
弗拉基米爾·達維多維奇·阿胥肯納吉(鋼琴)DECCA二〇〇九年
《蕭邦:夜曲選集》
弗拉基米爾·達維多維奇·阿胥肯納吉(鋼琴)DECCA二〇〇三年
《蕭邦:波蘭舞曲集》
弗拉基米爾·達維多維奇·阿胥肯納吉(鋼琴)DECCA二〇〇九年
《蕭邦:鋼琴協奏曲第一號·第二號》
弗拉基米爾·達維多維奇·阿胥肯納吉(鋼琴)
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
弗拉基米爾·達維多維奇·阿胥肯納吉(指揮)
倫敦交響樂團
戴維·津曼(Davidzimnan)(指揮)
DECCA二〇〇三年
首次發表〈間奏曲〉 《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二〇一三年版》二〇一二年十二月
【謝辭】
本作執筆之際,承蒙鋼琴家仲道郁代小姐協助監修。
謹此敬致謝忱。關於音樂作品、演奏描寫的文字責任,全部由作者負責。
本作品為創作作品。如有雷同,與實際人物、團體等一概無關。
解說:尊重無形之物的岬洋介
清冢信也(鋼琴家)
閱讀《永遠的蕭邦》以及其他岬洋介系列時,會有種不可思議的感覺。
明明是讀推理小說,但出現樂曲解說時,會恍然誤以為在讀音樂評論呢。
一般來說,都是稍微描寫一下,或是用個漂亮的比喻就結了,但作者中山七里先生的特色,就是有點用詳細到過了頭的資料來做樂曲說明。
以本書中開始沒多久就出現楊·史蒂芬斯在彈「蕭邦的練習曲十之一」為例,原本文字是不太可能做到與音樂同步的,但作者就以巨細靡遺的描述將音樂完整表現出來了。
而且,不只樂曲解說而已。
當一流的鋼琴家在彈某首曲子時,會特別注意哪裡、什麼樣的地方最困難而令人痛苦,都有詳細的數據記載。
要狠操右手的哪根手指、又該讓雙手如何運動如何彈,連為什麼彈某首曲子會如此累人這種結論都寫出來了。
這已經算得上是教科書了。
連我們專業的音樂家讀來,都覺得滿滿是寶貴的數據。
中山先生書寫的音樂解說,節奏相當快。
以音樂術語來說,就是快板Allegro了吧。
各種注釋接二連三,音樂術語連珠炮似地不斷拋出來。
若是在音樂專門學校上課,一定會被學生大喊:「老師,請講慢一點好不好!」
可見節奏有多快。
偏偏,推理小說的部分反而回到中板Moderato了。
通常,不是應該相反嗎?我這麼想。
結果,正是因為這項特色,閱讀時,只要音樂部分一出現,節奏就動起來了,令人心情愉快。而且叫人錯覺字裡行間真有音樂流瀉似地。於是我明白了,在本書中,音樂才是「主角」。沒錯,《永遠的蕭邦》里,岬洋介並非主角。
他介入各種人物和事件中,擔任潤滑劑的角色。
而且,更重要的是,這次,他最尊重的依然是人性和音樂性這類無形之物。
無論對象是刑警、小孩或是音樂家,無論是音樂或事件,他的態度始終如一。
那種姿態,我個人覺得就像是「大家的指揮」。
音樂里有兩樣東西,一個是能夠產生趣味並表現演奏者個性的「旋律」,另一個是猶如人類的脈搏般絕對不能亂掉的「節奏」。
岬就是擔任「節奏」的角色,將看似不相干的兩個事物,如事件與音樂、比賽與少女,巧妙地連結在一起。
因此,我們真的不懂岬。
岬總是以別人為優先。
在本書中,我覺得我們還是無法了解岬。
不過,從他最後彈的那首夜曲中,有那麼一瞬,就似要看出什麼來了。
岬絕不會讓自己完全展露出來。
他總是慢條斯理地走著。
但,有時也會以讓人跟不上的速度突然行動。
可以說,岬是跟這個系列的節奏連在一起的。
對於岬不可思議的部分、作者沒說明的部分,我真的非常非常想知道。
今後,我再也不能不注意岬了。
這次,收錄在這本書中的短篇〈間奏曲〉中,當岬短暫登場了一下時,我就反應過度了。無庸置疑地,這個岬洋介,是同樣身為鋼琴家的我,目前最大的「勁敵」了。
《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大賽——鋼琴家聆聽的現代》(チヤイコフスキ-·コンク-ル——ピアニストガ聴く現代——)
中村紘子著,新潮社,二〇一二年
〈參考CD〉
《蕭邦:十二首練習曲作品十·作品二十五(全曲)/三首新練習曲》
弗拉基米爾·達維多維奇·阿胥肯納吉(Владимир Давидович Ашкенаэи)(鋼琴)DECCA二〇〇三年
《蕭邦:四首敘事曲/四首詼諧曲》
弗拉基米爾·達維多維奇·阿胥肯納吉(鋼琴)DECCA二〇〇三年
《蕭邦:馬厝卡舞曲集》
弗拉基米爾·達維多維奇·阿胥肯納吉(鋼琴)DECCA二〇〇九年
《蕭邦:圓舞曲集(全曲)》
弗拉基米爾·達維多維奇·阿胥肯納吉(鋼琴)DECCA二〇〇三年
《蕭邦:鋼琴奏鳴曲第二號〈附葬禮進行曲〉·第三號/幻想曲》
弗拉基米爾·達維多維奇·阿胥肯納吉(鋼琴)DECCA二〇〇九年
《蕭邦:夜曲選集》
弗拉基米爾·達維多維奇·阿胥肯納吉(鋼琴)DECCA二〇〇三年
《蕭邦:波蘭舞曲集》
弗拉基米爾·達維多維奇·阿胥肯納吉(鋼琴)DECCA二〇〇九年
《蕭邦:鋼琴協奏曲第一號·第二號》
弗拉基米爾·達維多維奇·阿胥肯納吉(鋼琴)
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
弗拉基米爾·達維多維奇·阿胥肯納吉(指揮)
倫敦交響樂團
戴維·津曼(Davidzimnan)(指揮)
DECCA二〇〇三年
首次發表〈間奏曲〉 《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二〇一三年版》二〇一二年十二月
【謝辭】
本作執筆之際,承蒙鋼琴家仲道郁代小姐協助監修。
謹此敬致謝忱。關於音樂作品、演奏描寫的文字責任,全部由作者負責。
本作品為創作作品。如有雷同,與實際人物、團體等一概無關。
解說:尊重無形之物的岬洋介
清冢信也(鋼琴家)
閱讀《永遠的蕭邦》以及其他岬洋介系列時,會有種不可思議的感覺。
明明是讀推理小說,但出現樂曲解說時,會恍然誤以為在讀音樂評論呢。
一般來說,都是稍微描寫一下,或是用個漂亮的比喻就結了,但作者中山七里先生的特色,就是有點用詳細到過了頭的資料來做樂曲說明。
以本書中開始沒多久就出現楊·史蒂芬斯在彈「蕭邦的練習曲十之一」為例,原本文字是不太可能做到與音樂同步的,但作者就以巨細靡遺的描述將音樂完整表現出來了。
而且,不只樂曲解說而已。
當一流的鋼琴家在彈某首曲子時,會特別注意哪裡、什麼樣的地方最困難而令人痛苦,都有詳細的數據記載。
要狠操右手的哪根手指、又該讓雙手如何運動如何彈,連為什麼彈某首曲子會如此累人這種結論都寫出來了。
這已經算得上是教科書了。
連我們專業的音樂家讀來,都覺得滿滿是寶貴的數據。
中山先生書寫的音樂解說,節奏相當快。
以音樂術語來說,就是快板Allegro了吧。
各種注釋接二連三,音樂術語連珠炮似地不斷拋出來。
若是在音樂專門學校上課,一定會被學生大喊:「老師,請講慢一點好不好!」
可見節奏有多快。
偏偏,推理小說的部分反而回到中板Moderato了。
通常,不是應該相反嗎?我這麼想。
結果,正是因為這項特色,閱讀時,只要音樂部分一出現,節奏就動起來了,令人心情愉快。而且叫人錯覺字裡行間真有音樂流瀉似地。於是我明白了,在本書中,音樂才是「主角」。沒錯,《永遠的蕭邦》里,岬洋介並非主角。
他介入各種人物和事件中,擔任潤滑劑的角色。
而且,更重要的是,這次,他最尊重的依然是人性和音樂性這類無形之物。
無論對象是刑警、小孩或是音樂家,無論是音樂或事件,他的態度始終如一。
那種姿態,我個人覺得就像是「大家的指揮」。
音樂里有兩樣東西,一個是能夠產生趣味並表現演奏者個性的「旋律」,另一個是猶如人類的脈搏般絕對不能亂掉的「節奏」。
岬就是擔任「節奏」的角色,將看似不相干的兩個事物,如事件與音樂、比賽與少女,巧妙地連結在一起。
因此,我們真的不懂岬。
岬總是以別人為優先。
在本書中,我覺得我們還是無法了解岬。
不過,從他最後彈的那首夜曲中,有那麼一瞬,就似要看出什麼來了。
岬絕不會讓自己完全展露出來。
他總是慢條斯理地走著。
但,有時也會以讓人跟不上的速度突然行動。
可以說,岬是跟這個系列的節奏連在一起的。
對於岬不可思議的部分、作者沒說明的部分,我真的非常非常想知道。
今後,我再也不能不注意岬了。
這次,收錄在這本書中的短篇〈間奏曲〉中,當岬短暫登場了一下時,我就反應過度了。無庸置疑地,這個岬洋介,是同樣身為鋼琴家的我,目前最大的「勁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