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頁
“這個道理難道大娘子不懂嗎?”
“她懂,可她更傻。”宋若昭的聲音顫抖起來,“她明知聖上因立後之事為難,就想以自己的死為契機,多給聖上一條拒絕郭氏的理由。她妄想經由鍊師之口,把郭貴妃將步則天女皇后塵的話說出來。可是這不僅會害了我們,也會害了鍊師。難道不該阻止嗎?”她平息了一下心情,又道,“所幸鍊師心智清明,早把這其中的厲害端倪都看透了,沒有上大姐的當。”
過了許久,裴玄靜才低聲道:“玄靜還是應該感謝四娘子。”
宋若昭微笑:“鍊師太見外了。”
“對了,玄靜想提醒四娘子注意一個人。”
“誰?”
“聖上身邊的寵侍陳弘志,此人或與三娘子之死有關。但我沒有證據,只是一種感覺,所以只能先以‘自作自受’來解釋三娘子的死因,也是不想再給柿林院帶來災禍。”裴玄靜望著宋若昭說,“如果四娘子不願三姐永遠蒙冤九泉,就應該盯住這個陳弘志,尋找他的破綻。同在大明宮中,四娘子比我更方便做這件事。”
宋若昭問:“陳弘志?鍊師有什麼特指的嗎?”
“聖上曾經贈予三娘子一個仙人銅漏,三娘子將它送到武府暫時保管,而今又回到清思殿裡了。據說……修好了。”
“修好了?”
“原來那個銅漏快了。”
“快了?”宋若昭的眼睛一亮,“我會留意的。真是太感謝鍊師了。”
裴玄靜笑道:“那麼,可否請四娘子再回答我一個問題?”
“當然。”
裴玄靜攤開右手,“四娘子,這是方才婚禮上拋撒的果子,我嘗過了,和那次四娘子請我吃的一樣甘美。”
月光之下,柿餅上的冰霜越發顯得晶瑩了。
“可是我問了旁人,這柿餅並非產於柿林院。他們告訴我,柿林院裡栽種的柿子樹,結出的果子又苦又澀,根本不能吃。四娘子,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他們有沒有告訴鍊師,柿餅真正產於何地?”
“他們說……大明宮中所用的柿餅均產自先皇山陵,由那裡的守陵宮人採摘製作。”
宋若昭點頭道:“既然鍊師都知道了,為什麼還要問我呢?”
裴玄靜沉默了。
她至今還欠著皇帝一個謎底:“真蘭亭現”離合詩的來歷。皇帝與裴玄靜都認為,宋若華是解開這個謎的最佳人選,可是她死了。在死前,宋若華做了一場扶乩,留下七個晦澀難解的字:“春貞永不木同嗟。”
裴玄靜一直沒有參透其中的含義,直到在今天的婚禮上看到來自豐陵的柿餅。
她想起來,先皇於元和元年初秋葬入豐陵時,元稹曾做過一首輓歌。奉制詩往往缺乏詩意,但元稹做的這首輓歌情景交融,十分感人,因而流傳開來。
詩曰:“七月悲風起,淒涼萬國人。羽儀經巷內,溫輬轉城。暝色依陵早,秋聲入輅新。自嗟同草木,不識永貞春。”
宋若華留下的謎題迎刃而解了——“春貞永不木同嗟”,是輓歌的最後兩句“自嗟同草木,不識永貞春。”經過回文後,刪去了“自”“草”“識”三字的新句子,使這句話看起來像女子的自怨自傷之語。實際上,這句話只是為了指明一個地點——豐陵。
現在,宋若昭也默認了裴玄靜的判斷。其實那天她不合時宜地大談柿餅經,正是為了提示裴玄靜。
同時裴玄靜還弄懂了,為什麼宋若華在最後一場扶乩時,不直接使用無“心”的《璇璣圖》。在仔細比較了兩版《璇璣圖》之後,裴玄靜發現“春貞永不木同嗟”這七個字,只能從有“心”的《璇璣圖》中找全。
宋若華真是言而有信之人。她巧妙地安排兩種《璇璣圖》,既傳達了自己想說的話,又把離合詩的謎底交給了裴玄靜。
神秘的離合詩果真來自先皇山陵?裴玄靜陷入深思……
宋若昭突然叫道:“那是什麼?”揚手向前方的草叢扔出一個石塊。緊接著便聽到“喵嗚”一聲怪叫,什麼東西躥了出來,落荒而逃。原先寂寂無聲的草叢中蟲鳴聲驟起。
裴玄靜嚇得差點兒蹦起來。
看著她的慌張樣子,宋若昭笑起來,“鍊師莫怕。我的習慣,在宮中時時刻刻保持警覺,方才見草葉有些晃動,擔心是人。還好不是……大明宮中,我只怕人。”
她伸手拉裴玄靜:“咱們走吧,貴主應該被新婿接上車了。現在過去,還來得及喝杯喜酒。”
裴玄靜說:“上官婉兒。”
“什麼?”
“四娘子最崇拜的人是上官婉兒,對嗎?”
宋若昭神色坦然:“是啊。鍊師怎麼突然想起這個?”
“因為我出入柿林院多次,不管大娘子還是三娘子,對柿林院與上官氏的淵源都隻字未提。只有四娘子為我詳加敘述。而且,四娘子始終以婉兒在則天皇后朝時的官職“贊德”來稱呼她。我記得,當上官氏入住大明宮時,應該是中宗皇帝的昭容了吧?可四娘子一次都不曾稱她為上官昭容。”
“她懂,可她更傻。”宋若昭的聲音顫抖起來,“她明知聖上因立後之事為難,就想以自己的死為契機,多給聖上一條拒絕郭氏的理由。她妄想經由鍊師之口,把郭貴妃將步則天女皇后塵的話說出來。可是這不僅會害了我們,也會害了鍊師。難道不該阻止嗎?”她平息了一下心情,又道,“所幸鍊師心智清明,早把這其中的厲害端倪都看透了,沒有上大姐的當。”
過了許久,裴玄靜才低聲道:“玄靜還是應該感謝四娘子。”
宋若昭微笑:“鍊師太見外了。”
“對了,玄靜想提醒四娘子注意一個人。”
“誰?”
“聖上身邊的寵侍陳弘志,此人或與三娘子之死有關。但我沒有證據,只是一種感覺,所以只能先以‘自作自受’來解釋三娘子的死因,也是不想再給柿林院帶來災禍。”裴玄靜望著宋若昭說,“如果四娘子不願三姐永遠蒙冤九泉,就應該盯住這個陳弘志,尋找他的破綻。同在大明宮中,四娘子比我更方便做這件事。”
宋若昭問:“陳弘志?鍊師有什麼特指的嗎?”
“聖上曾經贈予三娘子一個仙人銅漏,三娘子將它送到武府暫時保管,而今又回到清思殿裡了。據說……修好了。”
“修好了?”
“原來那個銅漏快了。”
“快了?”宋若昭的眼睛一亮,“我會留意的。真是太感謝鍊師了。”
裴玄靜笑道:“那麼,可否請四娘子再回答我一個問題?”
“當然。”
裴玄靜攤開右手,“四娘子,這是方才婚禮上拋撒的果子,我嘗過了,和那次四娘子請我吃的一樣甘美。”
月光之下,柿餅上的冰霜越發顯得晶瑩了。
“可是我問了旁人,這柿餅並非產於柿林院。他們告訴我,柿林院裡栽種的柿子樹,結出的果子又苦又澀,根本不能吃。四娘子,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他們有沒有告訴鍊師,柿餅真正產於何地?”
“他們說……大明宮中所用的柿餅均產自先皇山陵,由那裡的守陵宮人採摘製作。”
宋若昭點頭道:“既然鍊師都知道了,為什麼還要問我呢?”
裴玄靜沉默了。
她至今還欠著皇帝一個謎底:“真蘭亭現”離合詩的來歷。皇帝與裴玄靜都認為,宋若華是解開這個謎的最佳人選,可是她死了。在死前,宋若華做了一場扶乩,留下七個晦澀難解的字:“春貞永不木同嗟。”
裴玄靜一直沒有參透其中的含義,直到在今天的婚禮上看到來自豐陵的柿餅。
她想起來,先皇於元和元年初秋葬入豐陵時,元稹曾做過一首輓歌。奉制詩往往缺乏詩意,但元稹做的這首輓歌情景交融,十分感人,因而流傳開來。
詩曰:“七月悲風起,淒涼萬國人。羽儀經巷內,溫輬轉城。暝色依陵早,秋聲入輅新。自嗟同草木,不識永貞春。”
宋若華留下的謎題迎刃而解了——“春貞永不木同嗟”,是輓歌的最後兩句“自嗟同草木,不識永貞春。”經過回文後,刪去了“自”“草”“識”三字的新句子,使這句話看起來像女子的自怨自傷之語。實際上,這句話只是為了指明一個地點——豐陵。
現在,宋若昭也默認了裴玄靜的判斷。其實那天她不合時宜地大談柿餅經,正是為了提示裴玄靜。
同時裴玄靜還弄懂了,為什麼宋若華在最後一場扶乩時,不直接使用無“心”的《璇璣圖》。在仔細比較了兩版《璇璣圖》之後,裴玄靜發現“春貞永不木同嗟”這七個字,只能從有“心”的《璇璣圖》中找全。
宋若華真是言而有信之人。她巧妙地安排兩種《璇璣圖》,既傳達了自己想說的話,又把離合詩的謎底交給了裴玄靜。
神秘的離合詩果真來自先皇山陵?裴玄靜陷入深思……
宋若昭突然叫道:“那是什麼?”揚手向前方的草叢扔出一個石塊。緊接著便聽到“喵嗚”一聲怪叫,什麼東西躥了出來,落荒而逃。原先寂寂無聲的草叢中蟲鳴聲驟起。
裴玄靜嚇得差點兒蹦起來。
看著她的慌張樣子,宋若昭笑起來,“鍊師莫怕。我的習慣,在宮中時時刻刻保持警覺,方才見草葉有些晃動,擔心是人。還好不是……大明宮中,我只怕人。”
她伸手拉裴玄靜:“咱們走吧,貴主應該被新婿接上車了。現在過去,還來得及喝杯喜酒。”
裴玄靜說:“上官婉兒。”
“什麼?”
“四娘子最崇拜的人是上官婉兒,對嗎?”
宋若昭神色坦然:“是啊。鍊師怎麼突然想起這個?”
“因為我出入柿林院多次,不管大娘子還是三娘子,對柿林院與上官氏的淵源都隻字未提。只有四娘子為我詳加敘述。而且,四娘子始終以婉兒在則天皇后朝時的官職“贊德”來稱呼她。我記得,當上官氏入住大明宮時,應該是中宗皇帝的昭容了吧?可四娘子一次都不曾稱她為上官昭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