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黎昕爬了下去,火焰時不時躥上來,近在咫尺,他爬進了洞口,在下面接著傳下去的二丸,一行人依次進入了這個通道。

  厲果摸著光滑的石壁前行,紅光將這條通道照得通透。

  往前走,石壁上刻著橫豎不一的線條。越往裡走,越是能看出年代的久遠。每隔一段還會出現阿拉伯數字,從12到1,然後是四位數的數字。

  這不是數字!厲果恍然大悟,而是年代。有人用這種原始的方式記錄著年代。

  他想起了神戶丸。

  沒錯,他有了一個站得住腳的推測:神戶丸上有倖存者,他們發現了這個地下王宮!

  是日本人。

  再往前走,石壁上的數字越來越小。

  1960

  1950

  1947

  1946

  1945

  不——

  數字還在縮小著。

  1944

  1943

  1942

  一直到了1938。

  厲果的猜測錯了,神戶丸下沉於1945年。不是神戶丸上的日本士兵,而起碼在1938年,就有人已經進入過這個地下王國了!

  第十二章 民國考古事件

  〔木乃伊被裝上了一枚黑色水晶製成的心臟起搏器。〕

  1938年,胡一夫帶著他的三個學生,坐上了從重慶順流而下的長江輪。已是六月,初夏從這個素有火爐之稱的城市蔓延開來。傍晚,雖說江風習習,將一日曝曬後的炎熱沖淡了不少,可局勢依舊燎人,戰事逼近,加之遠方火紅的晚霞,胡一夫的心情依然輕鬆不起來。

  他們要去九江。

  一周前,一封加急電報送至他所在的西南師範大學歷史系。在過去的幾個月里,鄱陽湖水域發生了百年難遇的旱災,水位下降,都昌縣的老爺廟地域有很多河床顯露出來,當地的漁民隨手可以撿到一些形狀怪異的石器,如刀似斧。有一位隱居當地的學士,因為頗有些考古知識,意識到這可不是一般的石頭——有可能因為乾旱,而使得一處未被發現的史前文明展露在人們的視線之中!

  日本人的槍炮隆隆,九江淪陷只是時間問題,如何趕在日軍占領前對此地完成考察,採取必要的保護措施,迫在眉睫。

  胡一夫恨不得能夠插上一對翅膀,立即飛到那個地方。

  胡一夫五十多歲,作為晚清的第一批留洋學生,他在美國哈佛大學歷史系主攻考古專業,對華夏史前史及傳說頗有造詣。除了對這處新出土的各類石器感興趣,更重要的是緊隨電報發來的一張相片。

  相片上是一塊半月形的石板,上面刻畫了幾個難以理解的字符,對於普通的研究者來說,這也許又是一段難以解開的歷史之謎,但胡一夫卻能夠窺破其中的奧妙。

  這也是他在情況尚未完全明朗,仍執意親自要去九江的原因。

  胡一夫不敢大意,他知道如果一切都是真的,那麼意義就絕不僅僅限於它的考古價值了。

  “先生,該吃晚飯了!”身後響起了女孩的聲音,胡一夫回頭一看,正是他的弟子尹琳。

  “如果不起霧的話,明天一早我們就能到目的地了。”胡一夫依舊眉頭緊鎖,現在他們是在與時間賽跑。

  “先生,您這一天都沒吃過什麼東西,再重要的事,也需要體力不是?更何況,您不吃飯,這船未必就能跑得更快。”

  胡一夫笑笑。他中年喪婦,膝下無子,於是把尹琳當做自己的女兒。這個深受“五四運動”影響的女學生,既有向學的創新精神,亦兼有傳統美德,把胡一夫當長輩一樣崇敬和照顧,深得胡一夫喜愛。

  隨尹琳進了船艙,他的另外兩名學生黎航與鄒葉平已坐在餐桌前。晚飯並不豐盛,辣椒鴨腸、紅燒茄子,一碟鹹菜,邊上的碗裡堆著幾個饅頭。

  “先生,您說我們這次會有收穫嗎?”黎航問。尹琳、黎航和鄒葉平都是胡一夫的得意門生,三人卻性格迥異:黎航細膩,遇事喜歡多思考少說話,基礎知識紮實,然而說到靈性,卻略遜鄒葉平一籌。

  “收穫想必是有的,無非是大是小的問題!”還沒等胡一夫開口,鄒葉平插嘴道。

  仿佛是在彌補黎航的不足,眼前的這個鄒葉平卻是聰敏有加,經常突發奇想且敢作敢當的性子,但過於浮躁。

  從考古學的角度來看,其實兩人都不適合,不過若合二為一,互補長短,卻是做這門學問的奇才,既能依靠豐富的想像力假設,又能心思縝密地論證,而他們兩人之間的紐帶,便是尹琳。

  這三人已跟隨胡一夫三年多了,其中的微妙關係,胡一夫自是一清二楚,他也是從年輕時候過來的。或明或暗,黎航與鄒葉平都想在尹琳面前展露自己的才華,不知不覺中,很多學術上的難題就在這樣的競爭里,得到解決。

  看來愛情有時候也能成為動力,在枯燥乏味的學海中,啟航指明。

  要在平時,胡一夫很願意在這樣的辯論中做引導,然而這次卻有些例外,他沒有接茬:“吃完飯,早點歇著吧,明天一早就要早起,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尹琳看出了老師的心思:“吃吧,大伙兒都累了,明天到了現場,還有的我們忙哩!”

  黎航與鄒葉平不說話了,低頭吃起飯來。

  落日在船的前方緩緩下沉,像是快要燃盡的蠟燭,一點點暗淡下來。既然先生沒有說,三人自然知道其中一定是有原因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