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一九九零年七月六日清晨,丈夫在淮北礦工醫院結束了自己的痛苦,走了。上午,她同孩子和親友把他送到了殯儀館。從殯儀館回來,她沒有回家,帶著三個孩子仍然住在借用的緊鄰淮北軍分區的兩間小屋裡。晚上,因為天氣太熱,她和三個孩子睡在房門口梧桐樹的旁邊,只有來陪她的她的妹妹睡在屋裡。
半夜時分,並未睡著的她清清楚楚地看到丈夫來了。他先是一個一個地給三個孩子蓋蓋被子,然後走到她跟前握住她的手說:“我走了,你帶著三個孩子好好過吧。”
丈夫這麼說完之後,就不見了。
第二天早晨,她同兒女們醒來時,看到他們旁邊的梧桐樹的三根枝杈折斷了兩根,斷的樹杈的樹梢一直搭拉到地面。
這兩根樹杈的折斷,與丈夫的到來有沒有關係呢?她不能不這樣想。
過了兩天,她同孩子們回到紡織廠的家去住了,又過了些日子他們搬了家。但自搬了家之後,她就天天聽丈夫在耳邊說:“你們走了,怎麼把我撂在那裡?”
她這才想起來,她搬家時,並未把搬家的原因和搬到哪裡告訴丈夫,也未請他和他們一起走。
她又回到原住處,鄭重地舉行了簡短的儀式,向他說明了新家的情況,請他到他們的新家和他們一起住。
從此以後,她再也沒有聽到丈夫對她說諸如此類的話了。
到了二零零五年,在丈夫去世的第六個年頭,她的第三個孩子—小女兒出嫁了。過了幾天,還是在夜裡,她仍然認為自己是醒著,她見丈夫站在她床前,對她說:“現在行了,孩子們都安排好了,我得走了。”
這麼說了之後,他也就沒了。
從那以後,不管她怎樣思念丈夫,都沒再做過關於他的夢。
第152章 老者
司機某男開車夜行太行山區。凌晨三時許,一老者招手攔他的車,他覺得是位老人,沒多想,就把車停下。老者走到他車窗前,對已經搖開了車窗的他說:“給幾個錢花花。”他沒有猶豫,伸手從口袋裡掏出一張十元的人民幣遞了過去。這在百元的人民幣尚未發行的時候,應該說不算個小數。老者接過去看看說:“這不是錢,是花紙。”說著把錢還給了他。他接過來笑笑說:“我身上沒帶錢。”他這話剛落音,老者倏然消失。
第153章 拾金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一個冬季的一天,宿縣西北部的一個小村莊裡,從豐縣來了一對逃荒要飯的李姓姐弟。白天他們挨家挨戶地要飯,到了天黑,無處棲身的他們悄悄躲進了一家財主的車屋裡,想在那裡過夜。財主的長工發現後怕擔責任,把他們攆了出去。而財主知道了卻說:“他們是兩個孩子,天寒地凍的,你這不是叫他們去死嗎!”從此他們就得以在財主的車屋裡住了下來,在這一帶討飯度日。
到了第二年的開春,財主見他們姐弟倆忠厚本分,有天對他們說:“我給你們幾斤豆子,你們生豆芽賣,豆子你們也不用還了。”果真幾天後,財主叫長工給他們送來了幾斤豆子,他們就做起了生豆芽的小買賣。姐姐在家生,弟弟挑去賣,雖是盈餘不多,可日子比要飯強多了。
時間一晃過去幾個月。一天,弟弟因為要趕早集,起的特別早,天還沒亮,就挑著擔子上路了。黎明前的黑暗籠罩著四野,道路上還有些昏黑。在離開村莊有三里遠的光景,他隱約見前方的十字路口有一片白花花的。物體到了跟前一看,是一堆數目不清的銀元和銀質元寶,不由得吃了一驚。他把擔子放下,俯身又細看一會,然後四下里張望起來。張望了一會不見人,就大喊:“這是誰的東西?”沒人答應,停了一下又喊,還是沒人答應。在又等了一會,又喊幾聲依然無人接話的時候,他心中思忖道:“得把它收起來,以後誰找給誰。”這麼想著,他就把豆芽從筐里倒出來,把銀元和元寶裝進去。裝進去後怕路上招眼,上面又蓋了一層豆芽,挑著回到了車屋。姐姐見了說:“弟,咱就是餓死也不能幹這種事。”弟弟說:“我不拾也得有人拾,咱就全當給丟失的人保管著,只要有人找咱就給,這也不能算錯吧。”姐姐一聽也有道理,姐弟倆就在車屋的一角挖了個小坑,把銀元埋上。埋上之後,弟弟又挑著擔子去把豆芽收起來,找個水塘淘淘,擔到集市上去賣。賣完豆芽,他買了只小缸,回到車屋,等到更深人靜時,把銀元從坑裡扒出來放進缸里,又埋上。
從這天起,姐弟倆就時時注意有沒有人找銀元。一個月過去了,二個月過去了,三個月過去了,半年過去了,還是無人找。又過了一段時間,在他們確認不會有人找時,就扒開土從缸里拿出少量的幾塊交給財主,請他幫助給置點宅基地,蓋兩間房子。一直對他們起早貪黑讚賞有加的財主,當然相信錢是他們掙的,想都沒想,就叫人給他們辦了。自此他們就有了家。又過了半年幾個月,他們又拿出極小的一部分叫財主給買幾畝地。有了地後他們還是生豆芽賣。從此每過一兩年,他們就拿出一小部分銀元買地。過了七八個年頭,他們已有了一百多畝地的家產。村人都以為他們會經營,賺的,誰也沒有往其它方面想。而這時,姐姐已經長大成人。財主見她知情達理,又有家產,就托人給他兒子做媒。一直把財主當成恩人的姐弟倆,自然是滿口答應,兩家就結了親。姐姐成為財主的兒媳婦後,弟弟加快了置地的速度。外人以為是他姐姐婆家給的,更不起疑。這樣又過五六年,他已經是擁有五六百畝土地的大戶人家了。
半夜時分,並未睡著的她清清楚楚地看到丈夫來了。他先是一個一個地給三個孩子蓋蓋被子,然後走到她跟前握住她的手說:“我走了,你帶著三個孩子好好過吧。”
丈夫這麼說完之後,就不見了。
第二天早晨,她同兒女們醒來時,看到他們旁邊的梧桐樹的三根枝杈折斷了兩根,斷的樹杈的樹梢一直搭拉到地面。
這兩根樹杈的折斷,與丈夫的到來有沒有關係呢?她不能不這樣想。
過了兩天,她同孩子們回到紡織廠的家去住了,又過了些日子他們搬了家。但自搬了家之後,她就天天聽丈夫在耳邊說:“你們走了,怎麼把我撂在那裡?”
她這才想起來,她搬家時,並未把搬家的原因和搬到哪裡告訴丈夫,也未請他和他們一起走。
她又回到原住處,鄭重地舉行了簡短的儀式,向他說明了新家的情況,請他到他們的新家和他們一起住。
從此以後,她再也沒有聽到丈夫對她說諸如此類的話了。
到了二零零五年,在丈夫去世的第六個年頭,她的第三個孩子—小女兒出嫁了。過了幾天,還是在夜裡,她仍然認為自己是醒著,她見丈夫站在她床前,對她說:“現在行了,孩子們都安排好了,我得走了。”
這麼說了之後,他也就沒了。
從那以後,不管她怎樣思念丈夫,都沒再做過關於他的夢。
第152章 老者
司機某男開車夜行太行山區。凌晨三時許,一老者招手攔他的車,他覺得是位老人,沒多想,就把車停下。老者走到他車窗前,對已經搖開了車窗的他說:“給幾個錢花花。”他沒有猶豫,伸手從口袋裡掏出一張十元的人民幣遞了過去。這在百元的人民幣尚未發行的時候,應該說不算個小數。老者接過去看看說:“這不是錢,是花紙。”說著把錢還給了他。他接過來笑笑說:“我身上沒帶錢。”他這話剛落音,老者倏然消失。
第153章 拾金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一個冬季的一天,宿縣西北部的一個小村莊裡,從豐縣來了一對逃荒要飯的李姓姐弟。白天他們挨家挨戶地要飯,到了天黑,無處棲身的他們悄悄躲進了一家財主的車屋裡,想在那裡過夜。財主的長工發現後怕擔責任,把他們攆了出去。而財主知道了卻說:“他們是兩個孩子,天寒地凍的,你這不是叫他們去死嗎!”從此他們就得以在財主的車屋裡住了下來,在這一帶討飯度日。
到了第二年的開春,財主見他們姐弟倆忠厚本分,有天對他們說:“我給你們幾斤豆子,你們生豆芽賣,豆子你們也不用還了。”果真幾天後,財主叫長工給他們送來了幾斤豆子,他們就做起了生豆芽的小買賣。姐姐在家生,弟弟挑去賣,雖是盈餘不多,可日子比要飯強多了。
時間一晃過去幾個月。一天,弟弟因為要趕早集,起的特別早,天還沒亮,就挑著擔子上路了。黎明前的黑暗籠罩著四野,道路上還有些昏黑。在離開村莊有三里遠的光景,他隱約見前方的十字路口有一片白花花的。物體到了跟前一看,是一堆數目不清的銀元和銀質元寶,不由得吃了一驚。他把擔子放下,俯身又細看一會,然後四下里張望起來。張望了一會不見人,就大喊:“這是誰的東西?”沒人答應,停了一下又喊,還是沒人答應。在又等了一會,又喊幾聲依然無人接話的時候,他心中思忖道:“得把它收起來,以後誰找給誰。”這麼想著,他就把豆芽從筐里倒出來,把銀元和元寶裝進去。裝進去後怕路上招眼,上面又蓋了一層豆芽,挑著回到了車屋。姐姐見了說:“弟,咱就是餓死也不能幹這種事。”弟弟說:“我不拾也得有人拾,咱就全當給丟失的人保管著,只要有人找咱就給,這也不能算錯吧。”姐姐一聽也有道理,姐弟倆就在車屋的一角挖了個小坑,把銀元埋上。埋上之後,弟弟又挑著擔子去把豆芽收起來,找個水塘淘淘,擔到集市上去賣。賣完豆芽,他買了只小缸,回到車屋,等到更深人靜時,把銀元從坑裡扒出來放進缸里,又埋上。
從這天起,姐弟倆就時時注意有沒有人找銀元。一個月過去了,二個月過去了,三個月過去了,半年過去了,還是無人找。又過了一段時間,在他們確認不會有人找時,就扒開土從缸里拿出少量的幾塊交給財主,請他幫助給置點宅基地,蓋兩間房子。一直對他們起早貪黑讚賞有加的財主,當然相信錢是他們掙的,想都沒想,就叫人給他們辦了。自此他們就有了家。又過了半年幾個月,他們又拿出極小的一部分叫財主給買幾畝地。有了地後他們還是生豆芽賣。從此每過一兩年,他們就拿出一小部分銀元買地。過了七八個年頭,他們已有了一百多畝地的家產。村人都以為他們會經營,賺的,誰也沒有往其它方面想。而這時,姐姐已經長大成人。財主見她知情達理,又有家產,就托人給他兒子做媒。一直把財主當成恩人的姐弟倆,自然是滿口答應,兩家就結了親。姐姐成為財主的兒媳婦後,弟弟加快了置地的速度。外人以為是他姐姐婆家給的,更不起疑。這樣又過五六年,他已經是擁有五六百畝土地的大戶人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