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那張地下鐵車票,是在法官路站買的。”
“但是,我們尚未證明那張票與謀殺案或兇手有所關聯。”
科爾貝里說。
“那張票是在法官路那一站買的,而且只用了單程。”馬丁·貝克固執地說。“兇手留著那張票,是因為他想到回程時可以再用。他從法官路站上車,到瑪麗廣場站或津肯斯達姆斯運動場下車,然後步行剩下的路程到淑女公園。”
“這純粹是猜測。”科爾貝里說。
“他必須用某種辦法支開那個和女孩子在一起玩的小男孩兒。除了那張票,他沒有其他東西可以給他。”
“這是猜測。”科爾貝里說。
“可是邏輯上完全說得通。”
“只是說得過去而已。”
“再說,第一樁謀殺案發生在瓦納迪斯公園,和那個地段可以整個連起來。瓦納迪斯公園,法官路站,整個區域都在歐丁路以北。”
“這點你以前講過了,”科爾貝里冷冷地說,“純粹是猜想。”
“合乎概率理論。”
“你高興這麼說也未嘗不可。”
“我要找到那個姓安德松的女人,”馬丁·貝克說,“我們不能只是坐在這裡掐指默算,指望她會自動找J二門來,她可能沒有電視,也可能不看報紙,可是不管怎麼樣,她一定有一部電話。”
“一定有嗎?”
“當然。你不可能是從公共電話亭或借用商家的電話打一通那樣的電話。再說,聽起來好像她是一邊打電話,一邊在盯著那個男於。”
“好,這一點我可以接受。”
“如果我們要開始四處打電話、沿街探訪,那麼我仃J必須有個起始點,必須從某個特定的區域開始。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人力去聯絡每一個姓安德松的人。”
科爾貝里沉默地坐了一會兒,然後說:
“暫且把這姓安德松的女人擱到一旁,我們先問自己對這個兇手了解多少。”
“我們手上有對於他的某種描述。”
“某種,是的,可以這樣一言以蔽之。況且,我們不知道倫德格林所看到的究竟是不是兇手,前提還是他真的遇到了什麼人。”
“我們知道兇手是個男人。”
“是的,除此之外,我們還知道什麼?”
“我們知道他不在風化組的檔案記錄裡面。”
“是的,假設風化組人員沒有做事不留心,或者遺忘什麼的話。這種事以前不是沒有發生過。”
“我們知道作案大致上的時間,瓦納迪斯公園那件,是在晚間七點過後沒多久;淑女公園那件,是在下午兩點到三點之間。
所以那段時間他不必去上班。”
“那表示什麼?”
馬丁·貝克沒說話。科爾貝里自問自答:
“那表示他失業了,或者在度假,或是請病假,或者只是路過斯德哥爾摩,或是工作時間不固定,或者已經退休了,或者是個流浪漢,或者……簡而言之,什麼都無法確定。”
“沒錯。”馬丁·貝克說,“但是我們確實知道一些他的行為模式。”
“你是指心理學家那套說辭。”
“是的。”
“那也只是猜測而已,但是……”科爾貝里先沉默了一陣子,才繼續說,“但是我必須承認,梅蘭德根據那一大堆說辭,做了一個很有道理的摘要。”
“是的。”
“至於這個女人和她打的電話,我們姑且試著把她找出來吧。因為正如你說的,我們總得從某個地方開始下手,而且到現在為止,我們也只是一直在瞎猜而已,所以我們就乾脆假設你是對的吧。你要怎麼進行?”
“我們可以從第五和第九區開始。”馬丁·貝克說,“派幾個人打電話給每個姓安德松的人,同時也派幾個人挨家挨戶詢問。我們要求這兩個區的全部人員,把精神集中在這個事情上。特別是沿路有陽台的寬廣街道——像歐丁路、卡爾貝里街、戴涅街、西維爾路等等。”
“行。”科爾貝里說。
他們就此著手工作。
這個星期一真是糟透了。“大偵探們”(亦即一般群眾)在星期天似乎沒什麼動靜,一部分是因為許多人到鄉下去度周末,另一部分則是因為報紙和電視的安撫作用,可是一等到下個星期一,他們就又完全活躍起來。負責接收線索的中央辦公室電話不斷,有的是一些自認為知道內情的人,有的是想要告白懺悔的精神病,有的則是一些無事找茬兒的無賴漢。公園和樹林等區域到處蜂擁著便衣警察——上百名穿便衣的人員,應該可以稱得上是蜂擁吧——除此之外,現在還要再找一個姓安德松的女人。
在此期間,社會仍是籠罩著恐懼的陰影。有許多小孩兒離家也不過十五或二十分鐘而已,他們的父母就急忙跑來報警,而每個報告都必須予以登錄調查;資料越積越多,結果卻沒有一件有用。
在這當中,他們接到第五區的哈松來電。
“你又發現一具屍體嗎?”馬丁·貝克說。
“但是,我們尚未證明那張票與謀殺案或兇手有所關聯。”
科爾貝里說。
“那張票是在法官路那一站買的,而且只用了單程。”馬丁·貝克固執地說。“兇手留著那張票,是因為他想到回程時可以再用。他從法官路站上車,到瑪麗廣場站或津肯斯達姆斯運動場下車,然後步行剩下的路程到淑女公園。”
“這純粹是猜測。”科爾貝里說。
“他必須用某種辦法支開那個和女孩子在一起玩的小男孩兒。除了那張票,他沒有其他東西可以給他。”
“這是猜測。”科爾貝里說。
“可是邏輯上完全說得通。”
“只是說得過去而已。”
“再說,第一樁謀殺案發生在瓦納迪斯公園,和那個地段可以整個連起來。瓦納迪斯公園,法官路站,整個區域都在歐丁路以北。”
“這點你以前講過了,”科爾貝里冷冷地說,“純粹是猜想。”
“合乎概率理論。”
“你高興這麼說也未嘗不可。”
“我要找到那個姓安德松的女人,”馬丁·貝克說,“我們不能只是坐在這裡掐指默算,指望她會自動找J二門來,她可能沒有電視,也可能不看報紙,可是不管怎麼樣,她一定有一部電話。”
“一定有嗎?”
“當然。你不可能是從公共電話亭或借用商家的電話打一通那樣的電話。再說,聽起來好像她是一邊打電話,一邊在盯著那個男於。”
“好,這一點我可以接受。”
“如果我們要開始四處打電話、沿街探訪,那麼我仃J必須有個起始點,必須從某個特定的區域開始。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人力去聯絡每一個姓安德松的人。”
科爾貝里沉默地坐了一會兒,然後說:
“暫且把這姓安德松的女人擱到一旁,我們先問自己對這個兇手了解多少。”
“我們手上有對於他的某種描述。”
“某種,是的,可以這樣一言以蔽之。況且,我們不知道倫德格林所看到的究竟是不是兇手,前提還是他真的遇到了什麼人。”
“我們知道兇手是個男人。”
“是的,除此之外,我們還知道什麼?”
“我們知道他不在風化組的檔案記錄裡面。”
“是的,假設風化組人員沒有做事不留心,或者遺忘什麼的話。這種事以前不是沒有發生過。”
“我們知道作案大致上的時間,瓦納迪斯公園那件,是在晚間七點過後沒多久;淑女公園那件,是在下午兩點到三點之間。
所以那段時間他不必去上班。”
“那表示什麼?”
馬丁·貝克沒說話。科爾貝里自問自答:
“那表示他失業了,或者在度假,或是請病假,或者只是路過斯德哥爾摩,或是工作時間不固定,或者已經退休了,或者是個流浪漢,或者……簡而言之,什麼都無法確定。”
“沒錯。”馬丁·貝克說,“但是我們確實知道一些他的行為模式。”
“你是指心理學家那套說辭。”
“是的。”
“那也只是猜測而已,但是……”科爾貝里先沉默了一陣子,才繼續說,“但是我必須承認,梅蘭德根據那一大堆說辭,做了一個很有道理的摘要。”
“是的。”
“至於這個女人和她打的電話,我們姑且試著把她找出來吧。因為正如你說的,我們總得從某個地方開始下手,而且到現在為止,我們也只是一直在瞎猜而已,所以我們就乾脆假設你是對的吧。你要怎麼進行?”
“我們可以從第五和第九區開始。”馬丁·貝克說,“派幾個人打電話給每個姓安德松的人,同時也派幾個人挨家挨戶詢問。我們要求這兩個區的全部人員,把精神集中在這個事情上。特別是沿路有陽台的寬廣街道——像歐丁路、卡爾貝里街、戴涅街、西維爾路等等。”
“行。”科爾貝里說。
他們就此著手工作。
這個星期一真是糟透了。“大偵探們”(亦即一般群眾)在星期天似乎沒什麼動靜,一部分是因為許多人到鄉下去度周末,另一部分則是因為報紙和電視的安撫作用,可是一等到下個星期一,他們就又完全活躍起來。負責接收線索的中央辦公室電話不斷,有的是一些自認為知道內情的人,有的是想要告白懺悔的精神病,有的則是一些無事找茬兒的無賴漢。公園和樹林等區域到處蜂擁著便衣警察——上百名穿便衣的人員,應該可以稱得上是蜂擁吧——除此之外,現在還要再找一個姓安德松的女人。
在此期間,社會仍是籠罩著恐懼的陰影。有許多小孩兒離家也不過十五或二十分鐘而已,他們的父母就急忙跑來報警,而每個報告都必須予以登錄調查;資料越積越多,結果卻沒有一件有用。
在這當中,他們接到第五區的哈松來電。
“你又發現一具屍體嗎?”馬丁·貝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