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頁
“世家雖然壟斷文化,但總體來說,他們對於推動歷史進程和文化傳播是有很大貢獻的。”機器人公允的回答:“在秀川郡發生地質災害後,是各大世家首先發起學院搬遷重建的計劃,並且沿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雖然之後的幾百年裡,所有學院的主要任務都是將沈領袖和林夫人留下的《天工開物》徹底研究透徹,但若是沒有這一兩百年來夯實基礎,也沒法做到後面的徹底騰飛。”
“其實我比較好奇的是沈領袖為什麼要以秀川郡作為創立學院的地址呢?”一名男子問:“無論是京城、江州、宣州,還是密州,都比秀川郡要好的多。如果不是修了索道和纜車,我們要上來一趟都難。古人是怎麼堅持上學的呢?”
“正是因為這裡地處偏僻,以被稱為‘山民’的少數民族為主,幾乎不受到當時的主流文化影響,才最適合新科學的普及。”回答問題的並不是機器人,而是博物院的工作人員。中年男子穿著一身立領西服,表情中滿是崇敬:“沈領袖帶著幾乎白紙一般的學徒,從無到有的建立起這些學校,證明了科學技術的偉大,向天下人證明了他的正確性,才得以做到推廣和改革。”
“那時的讀書人偏向於文學和政治學,甚至有一些哲學觀點的啟蒙,但對於數理化生卻非常排斥。”機器人補充:“沈領袖在大燮朝中期到末期留下了許多詩詞,都是非常具有韻味的,而且他也從未貶低過文學的重要性。事實上,文獻和流傳下來的家族手稿和書信都證明了沈領袖的文學素養非常高,但是他並沒有和那個時代的文人一樣,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而是努力發展科學和教育學,奠定了中丨華的發展和騰飛。”
一邊說著,一行人已經走到了半人高的蒸汽機面前。機器人解說道:“這是最初的機械動力來源,通過蒸汽帶動機械。根據保存下來的科研手稿記載,燮朝末代皇帝穆歡在蒸汽機的改良上做出過巨大貢獻,而他正是沈領袖的侄孫。”
“說起來,我記得在哪本野史中看過,沈領袖有兩個弟弟,其中一位在中丨華建丨國初期還當過吏部尚書,但另一位在正史中完全沒有記載。按照野史的說法,這位一直和沈領袖爭奪家族權利,最終死在了沈領袖的算計之中,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這個問題頗有些不敬,不過中丨華民風自由,並不限制百姓討論八卦。機器人翻了翻資料庫,謹慎的回答:“《毓敏太后傳》中提到過,這位中華唯一太后育有兩子一女,並有一庶子。其中長子是沈領袖,庶子沈攸在公元二年擔任過吏部尚書,唯有次子沈敬死在了燮朝新寧三年——也就是公元前二十七年的宮廷鬥爭中。而那時候沈領袖應該在青州或者秀川郡,所以說他設計害死沈敬應該只是不負責任的臆想。”
“而且沈領袖的長子沈淞,其實準確來說應該是他弟弟的長子。”中年工作人員補充道:“這一條出自京城博物館保存的沈家族志。沈領袖的第一位妻子程氏生育了他的次子沈汀,林夫人生育了第一總統沈淑窈和被稱為夷洲宗主的沈凌,長子沈淞本是沈敬長子,因八字相剋的原因從二房出繼,成為長房長子。”
“那時候的封建迷信真可怕。”有人吐槽:“不過連兒子都可以不要的人,可見不會是什麼好人。”
“封建迷信是在第一總統手裡被徹底打壓的。”工作人員笑道:“但是其實,這位女總統非常善於利用迷信和‘神跡’。這一點從《江州志》中可以看到。而她在執政的最後一個月,做的最重要一件事情,就是將歷史記載或者她自己製造的神跡全部揭秘重現給所有人看,並通過廣播昭告天下,自此基本杜絕了愚昧百姓偏聽偏信導致上當受騙的可能。”
“沈家幾代人都很厲害啊,不過沈家最傳奇的人物還是夷洲宗主。”也有男孩子滿眼放光:“通過聯姻控制傲雲州,再通過傲雲慢慢蠶食整個夷洲,花了三十年時間一統西大陸。等到晚年,他還環遊世界證明了天圓地方乃是謬誤,我們生存的世界根本是個圓球。地球這個詞就是他創造發明的,之後他還開創了‘日心說’和天文學,這簡直比沈領袖還要開掛。”
“最重要的是他堅持將普通話作為西大陸的官方語言,想要讀書學習就要考試。”有人跟著笑道:“西方人的口腔構造其實和咱們是真有些不一樣的,多少人初學語言的時候拗的自己舌頭疼。”
“所以他們要考普通話四六級。”那位工作人員亦忍不住笑:“虧得夷洲宗主能想出這法子,不通過普通話考試的不可以參加國考。”
“不過可以考技術編制,或者經商。”遊客中便有西方大陸過來的,雖然一頭紅髮皮膚雪白,看起來和東方人全然不同,一口普通話卻別無二致:“我們那裡很多人都選擇行商,因為考試太可怕了。”
一通話說的所有人大笑,展廳中莊嚴肅穆的氣氛也瞬間變得輕鬆。自公元三百三十五年,中丨華一統所有大陸,並且強勢推行漢文化,這世間便只剩下一個國家。雖然聯邦之間偶有摩擦,但大家說一樣的話,寫一樣的字,行一樣的禮儀,那就永遠是一家人。
“其實我比較好奇的是沈領袖為什麼要以秀川郡作為創立學院的地址呢?”一名男子問:“無論是京城、江州、宣州,還是密州,都比秀川郡要好的多。如果不是修了索道和纜車,我們要上來一趟都難。古人是怎麼堅持上學的呢?”
“正是因為這裡地處偏僻,以被稱為‘山民’的少數民族為主,幾乎不受到當時的主流文化影響,才最適合新科學的普及。”回答問題的並不是機器人,而是博物院的工作人員。中年男子穿著一身立領西服,表情中滿是崇敬:“沈領袖帶著幾乎白紙一般的學徒,從無到有的建立起這些學校,證明了科學技術的偉大,向天下人證明了他的正確性,才得以做到推廣和改革。”
“那時的讀書人偏向於文學和政治學,甚至有一些哲學觀點的啟蒙,但對於數理化生卻非常排斥。”機器人補充:“沈領袖在大燮朝中期到末期留下了許多詩詞,都是非常具有韻味的,而且他也從未貶低過文學的重要性。事實上,文獻和流傳下來的家族手稿和書信都證明了沈領袖的文學素養非常高,但是他並沒有和那個時代的文人一樣,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而是努力發展科學和教育學,奠定了中丨華的發展和騰飛。”
一邊說著,一行人已經走到了半人高的蒸汽機面前。機器人解說道:“這是最初的機械動力來源,通過蒸汽帶動機械。根據保存下來的科研手稿記載,燮朝末代皇帝穆歡在蒸汽機的改良上做出過巨大貢獻,而他正是沈領袖的侄孫。”
“說起來,我記得在哪本野史中看過,沈領袖有兩個弟弟,其中一位在中丨華建丨國初期還當過吏部尚書,但另一位在正史中完全沒有記載。按照野史的說法,這位一直和沈領袖爭奪家族權利,最終死在了沈領袖的算計之中,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這個問題頗有些不敬,不過中丨華民風自由,並不限制百姓討論八卦。機器人翻了翻資料庫,謹慎的回答:“《毓敏太后傳》中提到過,這位中華唯一太后育有兩子一女,並有一庶子。其中長子是沈領袖,庶子沈攸在公元二年擔任過吏部尚書,唯有次子沈敬死在了燮朝新寧三年——也就是公元前二十七年的宮廷鬥爭中。而那時候沈領袖應該在青州或者秀川郡,所以說他設計害死沈敬應該只是不負責任的臆想。”
“而且沈領袖的長子沈淞,其實準確來說應該是他弟弟的長子。”中年工作人員補充道:“這一條出自京城博物館保存的沈家族志。沈領袖的第一位妻子程氏生育了他的次子沈汀,林夫人生育了第一總統沈淑窈和被稱為夷洲宗主的沈凌,長子沈淞本是沈敬長子,因八字相剋的原因從二房出繼,成為長房長子。”
“那時候的封建迷信真可怕。”有人吐槽:“不過連兒子都可以不要的人,可見不會是什麼好人。”
“封建迷信是在第一總統手裡被徹底打壓的。”工作人員笑道:“但是其實,這位女總統非常善於利用迷信和‘神跡’。這一點從《江州志》中可以看到。而她在執政的最後一個月,做的最重要一件事情,就是將歷史記載或者她自己製造的神跡全部揭秘重現給所有人看,並通過廣播昭告天下,自此基本杜絕了愚昧百姓偏聽偏信導致上當受騙的可能。”
“沈家幾代人都很厲害啊,不過沈家最傳奇的人物還是夷洲宗主。”也有男孩子滿眼放光:“通過聯姻控制傲雲州,再通過傲雲慢慢蠶食整個夷洲,花了三十年時間一統西大陸。等到晚年,他還環遊世界證明了天圓地方乃是謬誤,我們生存的世界根本是個圓球。地球這個詞就是他創造發明的,之後他還開創了‘日心說’和天文學,這簡直比沈領袖還要開掛。”
“最重要的是他堅持將普通話作為西大陸的官方語言,想要讀書學習就要考試。”有人跟著笑道:“西方人的口腔構造其實和咱們是真有些不一樣的,多少人初學語言的時候拗的自己舌頭疼。”
“所以他們要考普通話四六級。”那位工作人員亦忍不住笑:“虧得夷洲宗主能想出這法子,不通過普通話考試的不可以參加國考。”
“不過可以考技術編制,或者經商。”遊客中便有西方大陸過來的,雖然一頭紅髮皮膚雪白,看起來和東方人全然不同,一口普通話卻別無二致:“我們那裡很多人都選擇行商,因為考試太可怕了。”
一通話說的所有人大笑,展廳中莊嚴肅穆的氣氛也瞬間變得輕鬆。自公元三百三十五年,中丨華一統所有大陸,並且強勢推行漢文化,這世間便只剩下一個國家。雖然聯邦之間偶有摩擦,但大家說一樣的話,寫一樣的字,行一樣的禮儀,那就永遠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