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頁
“舅母,這個可以這樣,其他的還是得看國公自己的。這些事那裡防的過來,還得看男人是何心思。”田娘拿帕子擦了手說道,她知道,一定劉氏幫忙打發的。
“嗯,誰家也沒有千日防賊的道理。那兩個女子,你是不打算接進來了吧,我當時也是心急,現在看,國公對你是真的好。如你說的,我回頭打發了去。”劉氏嘴角一絲苦笑。
“我會想法子的,舅母不要擔心我。我會過得好好的,讓你和我娘安安心心的過日子。這果子還好吧,如今舅母吃好了,回頭給您帶一簍回去。”田娘不想再談這個話題了。
“嗯,是甜。你能得多少,還是別拿了,我那不止是我一個,那門裡好幾家呢。”劉氏擺手。
“舅母,我知道她時常去您那查看。放心,不會讓您為難的,今年每家的節禮單上都有些,只是沒多少,不過是應個景。”田娘笑著說了自己的安排。
“你如今處事越發的老到了,我們太太那人,如今越發的愛挑理,有什麼不妥的你多擔待吧。”劉淺語想起自己的婆婆就一陣頭疼。
兩人又說了幾句,孩子就醒了。兩人逗了會孩子,看天色不早,劉氏就起身簡單的梳洗了下,告辭回府去了。
作者有話要說:唉,要結文了,這兩天時間有了,我卻開始卡結尾,很捨不得我的田娘,我很想看她的女兒長大,長成一個大大的紅櫻桃,被一個貪嘴的腹黑男給咔嚓一下吞到肚子裡,然後櫻桃美妞就像鐵扇公主的芭蕉扇一樣,折騰那個貪吃鬼。
☆、125結局
田娘嫁入施家,沒等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就經歷種種的變故,所以和京城裡的貴婦並沒有特別要好的,大多是點頭之交而已。在離開了京城一年後,就更是生疏了很多。
天元十五年的新年趕上國喪期間,有爵位的人家要為先皇守制。爆竹不能放,花燈不能點,戲曲不能聽,剩下的也只能吃點好的,一家子偷著樂呵樂呵也就是了。
田娘本就不是愛熱鬧的人,有這些制約,她樂得不出去走動。除了回娘家和有限的幾家比如張家,鄭家,陳家,剩下的時間都在府里守著兒女。
隨著櫻桃的話說的越來越流利,紅廣的牙也一顆兩顆的往外冒,開元元年的二月二冷清清的過了。在柳樹抽芽,京城回暖的時節,國喪期總算是完結。
束縛了一年的各家子弟小姐,尤其是那些本就有了婚約的那男女,十五六七八的青春少艾正是萌生春意的年齡,自然都迫不及待的想要郎情妾意的。奈何在經歷了逼宮兵變後,多少人家因為和先太子有關聯而被找名目拿下。
皇上如今不是當年那個溫和的一說一笑的皇子了,如今位子做的越來越穩。在平定雲南叛亂,打壓先太子一派毫不手軟,性格中的強勢已經逐漸顯露。
太子當了二十多年了,誰家敢說和太子沒有過來往了。因此便是再急切,也只能憋著。好在本朝皇帝還是很通情達理的,知道戰爭過後,最需要的增加人口,搞活經濟,補充被連年征戰搞得空蕩蕩的國庫。
而不是為了孝道,讓那些賣彩緞的,賣胭脂的,賣首飾的,甚至賣炮竹花燈的,還有那些養了嬌媚的女子的地方,門庭冷落車馬稀。要知道商家沒生意做,官員上哪去收稅呢。稅收不來,皇上拿什麼養妃嬪和大臣呢?
便是皇帝家那也是要吃飯的,傳宗接代比老百姓還要迫切的。年輕的皇上先以自家弟弟路王做表率,給十八歲的陳璐挑了個王妃。看到皇帝如此的善解人意,做臣民的自然要配合一下。於是乎,各家的婚嫁開始風風火火的進行了。
一時間京城了,幾乎天天都會想起爆竹聲。大紅的花轎,大紅的新娘和大紅的新郎。
婚嫁熱了,商家火了,稅銀也如水一樣,淌入皇上的銀庫里。皇上一高興,又賞賜了幾家近臣如花似玉的俏佳人。
這樣那些早早娶了妻的,憋了一年的男人,大受鼓勵。本來看皇上都沒選美納妃的,他們自然也只能配合看乏味的舊人。如今有了這樣的暗示,那些自謂風流不下流的人,開始納小妾,買通房的,逛窯子的,使得那冷清了一年的青樓楚館,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本著與時俱進的原則,田娘自然也從善如流的開始張羅昌柏的成親事宜。這天,田娘親自請來了鄭家大伯母,商談昌柏的婚事。
“大伯母,柏哥的事情就拜託您了。”田娘笑吟吟的對著鄭家長房的大夫人金氏說道。
鄭夫人即使昌柏的本族堂伯母,又是陳家老王妃的娘家侄媳,在昌柏和秀丹的婚事上,她是最合適做中間人的。所以,在最初田娘和老王妃就都選她做了媒人。
“呵呵,兩邊都能收大紅包,這樣的好的事情,我自然義不容辭。”鄭夫人也笑著說道。
兩人對各項禮儀,又仔細的斟酌了下,商定後,鄭氏又去了陳家,兩邊都說好後,昌柏的婚事正式提上日程,三書六禮,一樣不落的走起來了。
二房竇夫人,本來一肚子不滿意,嫌這樣不好,那樣不對的,只是到底拗不過老王妃。如同老王妃說的,“你找了這麼些年,也沒個合適的,眼見著這孩子再大些就只能給人做填房了。丹兒這樣好的閨女,你捨得讓她去做後娘嗎?”
她被噎得無話可說,女兒也的確大了,都十八歲了,女孩子到這個年齡不嫁的其實不多了。做填房之類的人選,她從沒考慮過。但是鄭家的門戶,實在是低,她不敢駁回老王妃,可心底到底不如意,覺得自己的女兒委屈了。
田娘回京後,她們已經見了幾次,得知永國公夫妻親自從雲南回來就是為了昌柏的婚事,她才覺得面子上好看了些。最關鍵的是,永國公夫人說了,過門就當家,不用給婆母立規矩。想到自家的閨女不用給婆母端洗臉水,給婆母布餐夾菜,不用每天要起的婆婆早,睡的比婆婆晚,她心裡才覺得舒服點。
等看到鄭家的聘禮單子,見上面寫著聘金就一萬兩,她心裡的不滿又少了很多。要知道,便是公侯府嫡子娶親也不過就這麼些,甚至沒這個多。有很多庶子女,不過一百兩二百兩的就打發了。
尤其是當知道,聘禮單子上第一位的那一對金玉如意是皇上欽賜的,越發的有了面子。再看昌柏的時候,覺得本來普通的少年,如今看來其實清貴文雅的很。那小眼睛,其實是細長的鳳眼的,便是清瘦也是如竹如松的。
得知昌柏已經考取了庶吉士後,越發是覺得這男子,的確是女兒的上上之選。她再看到田娘和張氏的時候,臉上的笑容就越發的真實了。
終於開始商議婚期,田娘希望越快越好。張氏不擅長管家,從前的小家她都管的亂七八糟。如今的府邸越發的大了,她身體不好,支撐的也不容易。從田娘回京就是她幫著理家,兩邊跑的她實在是累。田娘希望秀丹早些過府,把家事擔起來。
秀丹年齡不小了,竇氏自然也想快點把她嫁人,同齡的姑娘孩子都會打醬油了。老王妃自然沒有異議,只要有孫女嫁入鄭家,和施家有了關聯變行了。
這樣,兩家相互就和,等一切禮儀都分厘不差的走完,時間到了五月初二的這天。在一片吹吹打打的鼓樂聲里,一台台的大紅嫁妝進來鄭家的門。一身盛裝的田娘在笑的臉都僵了時候,終於把弟媳婦迎進了家門。
晚上,田娘打發了各路親朋,回到房中的時候,已經是月上中天。
“夫人,把這個喝了吧,這些日子您忙的都沒時間好生吃飯,人也瘦了不少。要是綠錦嫂子和井嬤嬤在就好了,您肯定拗不過她們的,就只會欺負我們這些沒經驗的。”黃鸝看著手裡的燕窩抱怨道。
“行了,都說沒胃口了。你啊,小小年紀怎麼如此嘮叨啦。收拾下,明早還要認親呢。”田娘一邊拆髮髻,一邊疲憊的說道。
黃鸝看田娘眼睛都張不開的樣子,心疼道,“您張口就是,我端著碗呢,喝兩口吧,就兩口。這日後,有了新奶奶,您就不用總往這府里跑了。”
“得了,得了,別嘮叨了,我喝就是。”田娘困的心都有些忽悠悠的。好在孩子們都睡了,不然更是夠她受的了。
這些日子忙著昌柏的婚事,還有自己府里的事情,孩子的事情,她忙的像個陀螺。也的確乏透了,知道自己的確需要補補。
前生今世,她從沒經歷過這樣大型的嫁娶的事情。家裡人口單薄,事無巨細,卻都是缺她不可。這時候,她真羨慕那些兄嫂姐妹妯娌多的人家,至少還有人分擔一下。
“爺要是過來,就叫我一聲。”田娘懶懶的躺在床上,和目說道。
小舅子婚禮,施南生便是再忙也不會缺席的。賓客散後,還有幾個都是和施南生一路從西寧回來的同袍兄弟,敘往昔,嘆今朝,還捨不得散。
“嗯,誰家也沒有千日防賊的道理。那兩個女子,你是不打算接進來了吧,我當時也是心急,現在看,國公對你是真的好。如你說的,我回頭打發了去。”劉氏嘴角一絲苦笑。
“我會想法子的,舅母不要擔心我。我會過得好好的,讓你和我娘安安心心的過日子。這果子還好吧,如今舅母吃好了,回頭給您帶一簍回去。”田娘不想再談這個話題了。
“嗯,是甜。你能得多少,還是別拿了,我那不止是我一個,那門裡好幾家呢。”劉氏擺手。
“舅母,我知道她時常去您那查看。放心,不會讓您為難的,今年每家的節禮單上都有些,只是沒多少,不過是應個景。”田娘笑著說了自己的安排。
“你如今處事越發的老到了,我們太太那人,如今越發的愛挑理,有什麼不妥的你多擔待吧。”劉淺語想起自己的婆婆就一陣頭疼。
兩人又說了幾句,孩子就醒了。兩人逗了會孩子,看天色不早,劉氏就起身簡單的梳洗了下,告辭回府去了。
作者有話要說:唉,要結文了,這兩天時間有了,我卻開始卡結尾,很捨不得我的田娘,我很想看她的女兒長大,長成一個大大的紅櫻桃,被一個貪嘴的腹黑男給咔嚓一下吞到肚子裡,然後櫻桃美妞就像鐵扇公主的芭蕉扇一樣,折騰那個貪吃鬼。
☆、125結局
田娘嫁入施家,沒等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就經歷種種的變故,所以和京城裡的貴婦並沒有特別要好的,大多是點頭之交而已。在離開了京城一年後,就更是生疏了很多。
天元十五年的新年趕上國喪期間,有爵位的人家要為先皇守制。爆竹不能放,花燈不能點,戲曲不能聽,剩下的也只能吃點好的,一家子偷著樂呵樂呵也就是了。
田娘本就不是愛熱鬧的人,有這些制約,她樂得不出去走動。除了回娘家和有限的幾家比如張家,鄭家,陳家,剩下的時間都在府里守著兒女。
隨著櫻桃的話說的越來越流利,紅廣的牙也一顆兩顆的往外冒,開元元年的二月二冷清清的過了。在柳樹抽芽,京城回暖的時節,國喪期總算是完結。
束縛了一年的各家子弟小姐,尤其是那些本就有了婚約的那男女,十五六七八的青春少艾正是萌生春意的年齡,自然都迫不及待的想要郎情妾意的。奈何在經歷了逼宮兵變後,多少人家因為和先太子有關聯而被找名目拿下。
皇上如今不是當年那個溫和的一說一笑的皇子了,如今位子做的越來越穩。在平定雲南叛亂,打壓先太子一派毫不手軟,性格中的強勢已經逐漸顯露。
太子當了二十多年了,誰家敢說和太子沒有過來往了。因此便是再急切,也只能憋著。好在本朝皇帝還是很通情達理的,知道戰爭過後,最需要的增加人口,搞活經濟,補充被連年征戰搞得空蕩蕩的國庫。
而不是為了孝道,讓那些賣彩緞的,賣胭脂的,賣首飾的,甚至賣炮竹花燈的,還有那些養了嬌媚的女子的地方,門庭冷落車馬稀。要知道商家沒生意做,官員上哪去收稅呢。稅收不來,皇上拿什麼養妃嬪和大臣呢?
便是皇帝家那也是要吃飯的,傳宗接代比老百姓還要迫切的。年輕的皇上先以自家弟弟路王做表率,給十八歲的陳璐挑了個王妃。看到皇帝如此的善解人意,做臣民的自然要配合一下。於是乎,各家的婚嫁開始風風火火的進行了。
一時間京城了,幾乎天天都會想起爆竹聲。大紅的花轎,大紅的新娘和大紅的新郎。
婚嫁熱了,商家火了,稅銀也如水一樣,淌入皇上的銀庫里。皇上一高興,又賞賜了幾家近臣如花似玉的俏佳人。
這樣那些早早娶了妻的,憋了一年的男人,大受鼓勵。本來看皇上都沒選美納妃的,他們自然也只能配合看乏味的舊人。如今有了這樣的暗示,那些自謂風流不下流的人,開始納小妾,買通房的,逛窯子的,使得那冷清了一年的青樓楚館,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本著與時俱進的原則,田娘自然也從善如流的開始張羅昌柏的成親事宜。這天,田娘親自請來了鄭家大伯母,商談昌柏的婚事。
“大伯母,柏哥的事情就拜託您了。”田娘笑吟吟的對著鄭家長房的大夫人金氏說道。
鄭夫人即使昌柏的本族堂伯母,又是陳家老王妃的娘家侄媳,在昌柏和秀丹的婚事上,她是最合適做中間人的。所以,在最初田娘和老王妃就都選她做了媒人。
“呵呵,兩邊都能收大紅包,這樣的好的事情,我自然義不容辭。”鄭夫人也笑著說道。
兩人對各項禮儀,又仔細的斟酌了下,商定後,鄭氏又去了陳家,兩邊都說好後,昌柏的婚事正式提上日程,三書六禮,一樣不落的走起來了。
二房竇夫人,本來一肚子不滿意,嫌這樣不好,那樣不對的,只是到底拗不過老王妃。如同老王妃說的,“你找了這麼些年,也沒個合適的,眼見著這孩子再大些就只能給人做填房了。丹兒這樣好的閨女,你捨得讓她去做後娘嗎?”
她被噎得無話可說,女兒也的確大了,都十八歲了,女孩子到這個年齡不嫁的其實不多了。做填房之類的人選,她從沒考慮過。但是鄭家的門戶,實在是低,她不敢駁回老王妃,可心底到底不如意,覺得自己的女兒委屈了。
田娘回京後,她們已經見了幾次,得知永國公夫妻親自從雲南回來就是為了昌柏的婚事,她才覺得面子上好看了些。最關鍵的是,永國公夫人說了,過門就當家,不用給婆母立規矩。想到自家的閨女不用給婆母端洗臉水,給婆母布餐夾菜,不用每天要起的婆婆早,睡的比婆婆晚,她心裡才覺得舒服點。
等看到鄭家的聘禮單子,見上面寫著聘金就一萬兩,她心裡的不滿又少了很多。要知道,便是公侯府嫡子娶親也不過就這麼些,甚至沒這個多。有很多庶子女,不過一百兩二百兩的就打發了。
尤其是當知道,聘禮單子上第一位的那一對金玉如意是皇上欽賜的,越發的有了面子。再看昌柏的時候,覺得本來普通的少年,如今看來其實清貴文雅的很。那小眼睛,其實是細長的鳳眼的,便是清瘦也是如竹如松的。
得知昌柏已經考取了庶吉士後,越發是覺得這男子,的確是女兒的上上之選。她再看到田娘和張氏的時候,臉上的笑容就越發的真實了。
終於開始商議婚期,田娘希望越快越好。張氏不擅長管家,從前的小家她都管的亂七八糟。如今的府邸越發的大了,她身體不好,支撐的也不容易。從田娘回京就是她幫著理家,兩邊跑的她實在是累。田娘希望秀丹早些過府,把家事擔起來。
秀丹年齡不小了,竇氏自然也想快點把她嫁人,同齡的姑娘孩子都會打醬油了。老王妃自然沒有異議,只要有孫女嫁入鄭家,和施家有了關聯變行了。
這樣,兩家相互就和,等一切禮儀都分厘不差的走完,時間到了五月初二的這天。在一片吹吹打打的鼓樂聲里,一台台的大紅嫁妝進來鄭家的門。一身盛裝的田娘在笑的臉都僵了時候,終於把弟媳婦迎進了家門。
晚上,田娘打發了各路親朋,回到房中的時候,已經是月上中天。
“夫人,把這個喝了吧,這些日子您忙的都沒時間好生吃飯,人也瘦了不少。要是綠錦嫂子和井嬤嬤在就好了,您肯定拗不過她們的,就只會欺負我們這些沒經驗的。”黃鸝看著手裡的燕窩抱怨道。
“行了,都說沒胃口了。你啊,小小年紀怎麼如此嘮叨啦。收拾下,明早還要認親呢。”田娘一邊拆髮髻,一邊疲憊的說道。
黃鸝看田娘眼睛都張不開的樣子,心疼道,“您張口就是,我端著碗呢,喝兩口吧,就兩口。這日後,有了新奶奶,您就不用總往這府里跑了。”
“得了,得了,別嘮叨了,我喝就是。”田娘困的心都有些忽悠悠的。好在孩子們都睡了,不然更是夠她受的了。
這些日子忙著昌柏的婚事,還有自己府里的事情,孩子的事情,她忙的像個陀螺。也的確乏透了,知道自己的確需要補補。
前生今世,她從沒經歷過這樣大型的嫁娶的事情。家裡人口單薄,事無巨細,卻都是缺她不可。這時候,她真羨慕那些兄嫂姐妹妯娌多的人家,至少還有人分擔一下。
“爺要是過來,就叫我一聲。”田娘懶懶的躺在床上,和目說道。
小舅子婚禮,施南生便是再忙也不會缺席的。賓客散後,還有幾個都是和施南生一路從西寧回來的同袍兄弟,敘往昔,嘆今朝,還捨不得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