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頁
“擁有綠卡可以申請獲得英國國籍,英國沒有國內的那些限制,到時候你想寫什麼就能寫什麼了。”
莫長安睜著個死魚眼看向他,他怎麼感覺這個人不懷好意呢?縱使國內千不好萬不好,就憑他之前只因為華國人的身份被恐怖分子放掉這一點,就值得他擁護了。
至於寫作題材的問題,反正他想寫的已經寫了,那都不是問題。
“你知道我昨天是怎麼離開的嗎?”莫長安問。
“嗯?”
“因為我是華國公民,所以恐怖分子直接把我放了。”
“不好意思。”男人笑了笑:“國內一位首長讓我告訴你,正如你中寫的那樣,我們的國家還在不斷地發展中,很多東西需要慢慢的改變。等你回來之後,會見到一個全新的華國。希望到時候,你還能夠堅持你一直在做的事。”
第161章
莫長安想了想, 還是把這件事告訴了商景行。至於李琴和莫建國, 這種事告訴他們只是徒增他們的擔心而已。
“你說你遇到恐怖分子襲擊了?”
“嗯……就在議會大廈附近。我不是故意過去的, 我的室友請我去一家餐廳吃飯, 那家餐廳就在泰晤士河邊上, 我只是在這一站下車而已。”
“沒什麼事吧?”
“沒有, 他們看我是華國公民,就讓我走了。我就是想起之前你提醒過我的那件事……”
“……議會大廈是恐怖襲擊高發地點,我只是隨便舉個例子而已。”商景行沉默了一會兒, 說道。
莫長安見她不想說消息來源,便也沒再追問。
這或許就是國與國之間的灰色領域吧。
就算兩國交好,華國收到這樣的消息的時候,並不會提醒對方的。不然還得解釋消息來源,那是更麻煩的事。
商景行又交代了莫長安幾句, 便去做實驗去了。如果進展得快的話, 不要多久她就能去英國看莫長安了。
沒過幾天,莫長安就從網上看到那天在銀行里遇到的那名議員,因為私生活混亂的原因被擼了位置。
正如大使館的人說的那樣,又過了沒多久,英國政府的人就聯繫到了莫長安。他們不僅給莫長安兩萬英鎊的獎勵,還許諾, 如果莫長安願意留在英國,他們將很快給莫長安一個英國公民的身份。
在請莫長安來之前,英國政府已經把莫長安的情況摸了個乾乾淨淨。
莫長安不僅是燕京大學的高材生,從他中學時期的表現來看, 無疑是個天才。更重要的是,莫長安來到英國當交換生的原因,他是因為華國政治而來的。
而英國,正需要這樣的人才。
莫長安謝絕了英國政府的邀請,英國政府也沒有強求。莫長安只是一名文學創作者,而非科研人員,他同意了,算是意外之喜,不同意,那也不算是多大的損失。
國外和國內的情況相似,隨著網絡的發展,大家的關注點漸漸轉移到了網上,但他們的實體雜誌卻沒有國內下滑得那麼厲害。
莫長安寫的《木匠》在第一次登上《故事》的時候,就獲得了不錯的反響,還有人特意給雜誌社寫郵件,是關於了這篇的感想的。
這些留言,被雜誌社放在了他們官方網站上《木匠》這篇的下面。經常購買《故事》的讀者,可以通過網站,與喜歡這篇故事的其他的讀者進行交流。
國外的大學放假時間與國內的不一樣,聖誕節會放三周的假期,而國內春節的時候,是不放假的。三周的時間太短,也就沒必要回國內了。
放假期間,莫長安他們宗教學專業不需要做實驗,也就只有一些老師布置的作業,寫讀後感或者論文之類的。所以大部分時間被莫長安用來寫《木匠》了。
莫長安似乎很喜歡快樂結局中參雜悲劇,他的許多都是這麼寫的。
木匠在經歷了英國人的歧視、不屑等等困難之後,與同為華國來的小夥伴一起,將他們帶來的手藝在倫敦發揚光大,並且獲得了不小的名氣。
他們不再像剛過來那樣,只能在碼頭當等級最低的苦力工。他們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事業,王皮特還遇到了一名美麗大方不介意小皮特的英國姑娘。
當年,他們為了生存而來,現在,已經能夠讓自己過得很好。
有人問王皮特,以他現在的財富,回到國內,肯定會比在英國生活的地位高,他為什麼不回國呢?
王皮特只是對他笑了笑,說了一句話:“在國內,僅是憑藉手藝,我永遠沒辦法達到這樣的高度。”
處於那個時代的華國,許多傳統的技藝都在戰亂中遺失了。他們學習西方人使用鋼筆寫字,摒棄原有的毛筆字。就算有許多像王皮特這樣的手藝人,頂多能混個溫飽而已。
王皮特其實並不在意他身份的高低,但比起帶著這些錢回去過有錢人的生活,他更願意在英國,成為一名藝術家,將自己所學習的藝術發揚光大。
藝術是不分國界的,只要能把手中的手藝傳承下去,那在哪裡留下傳承又有什麼區別呢?
只是那個人並不懂王皮特所想,與王皮特分開之後,搖了搖頭,嘆了口氣,扭頭與別人感嘆又多了個崇洋媚外的有錢人去了。
莫長安睜著個死魚眼看向他,他怎麼感覺這個人不懷好意呢?縱使國內千不好萬不好,就憑他之前只因為華國人的身份被恐怖分子放掉這一點,就值得他擁護了。
至於寫作題材的問題,反正他想寫的已經寫了,那都不是問題。
“你知道我昨天是怎麼離開的嗎?”莫長安問。
“嗯?”
“因為我是華國公民,所以恐怖分子直接把我放了。”
“不好意思。”男人笑了笑:“國內一位首長讓我告訴你,正如你中寫的那樣,我們的國家還在不斷地發展中,很多東西需要慢慢的改變。等你回來之後,會見到一個全新的華國。希望到時候,你還能夠堅持你一直在做的事。”
第161章
莫長安想了想, 還是把這件事告訴了商景行。至於李琴和莫建國, 這種事告訴他們只是徒增他們的擔心而已。
“你說你遇到恐怖分子襲擊了?”
“嗯……就在議會大廈附近。我不是故意過去的, 我的室友請我去一家餐廳吃飯, 那家餐廳就在泰晤士河邊上, 我只是在這一站下車而已。”
“沒什麼事吧?”
“沒有, 他們看我是華國公民,就讓我走了。我就是想起之前你提醒過我的那件事……”
“……議會大廈是恐怖襲擊高發地點,我只是隨便舉個例子而已。”商景行沉默了一會兒, 說道。
莫長安見她不想說消息來源,便也沒再追問。
這或許就是國與國之間的灰色領域吧。
就算兩國交好,華國收到這樣的消息的時候,並不會提醒對方的。不然還得解釋消息來源,那是更麻煩的事。
商景行又交代了莫長安幾句, 便去做實驗去了。如果進展得快的話, 不要多久她就能去英國看莫長安了。
沒過幾天,莫長安就從網上看到那天在銀行里遇到的那名議員,因為私生活混亂的原因被擼了位置。
正如大使館的人說的那樣,又過了沒多久,英國政府的人就聯繫到了莫長安。他們不僅給莫長安兩萬英鎊的獎勵,還許諾, 如果莫長安願意留在英國,他們將很快給莫長安一個英國公民的身份。
在請莫長安來之前,英國政府已經把莫長安的情況摸了個乾乾淨淨。
莫長安不僅是燕京大學的高材生,從他中學時期的表現來看, 無疑是個天才。更重要的是,莫長安來到英國當交換生的原因,他是因為華國政治而來的。
而英國,正需要這樣的人才。
莫長安謝絕了英國政府的邀請,英國政府也沒有強求。莫長安只是一名文學創作者,而非科研人員,他同意了,算是意外之喜,不同意,那也不算是多大的損失。
國外和國內的情況相似,隨著網絡的發展,大家的關注點漸漸轉移到了網上,但他們的實體雜誌卻沒有國內下滑得那麼厲害。
莫長安寫的《木匠》在第一次登上《故事》的時候,就獲得了不錯的反響,還有人特意給雜誌社寫郵件,是關於了這篇的感想的。
這些留言,被雜誌社放在了他們官方網站上《木匠》這篇的下面。經常購買《故事》的讀者,可以通過網站,與喜歡這篇故事的其他的讀者進行交流。
國外的大學放假時間與國內的不一樣,聖誕節會放三周的假期,而國內春節的時候,是不放假的。三周的時間太短,也就沒必要回國內了。
放假期間,莫長安他們宗教學專業不需要做實驗,也就只有一些老師布置的作業,寫讀後感或者論文之類的。所以大部分時間被莫長安用來寫《木匠》了。
莫長安似乎很喜歡快樂結局中參雜悲劇,他的許多都是這麼寫的。
木匠在經歷了英國人的歧視、不屑等等困難之後,與同為華國來的小夥伴一起,將他們帶來的手藝在倫敦發揚光大,並且獲得了不小的名氣。
他們不再像剛過來那樣,只能在碼頭當等級最低的苦力工。他們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事業,王皮特還遇到了一名美麗大方不介意小皮特的英國姑娘。
當年,他們為了生存而來,現在,已經能夠讓自己過得很好。
有人問王皮特,以他現在的財富,回到國內,肯定會比在英國生活的地位高,他為什麼不回國呢?
王皮特只是對他笑了笑,說了一句話:“在國內,僅是憑藉手藝,我永遠沒辦法達到這樣的高度。”
處於那個時代的華國,許多傳統的技藝都在戰亂中遺失了。他們學習西方人使用鋼筆寫字,摒棄原有的毛筆字。就算有許多像王皮特這樣的手藝人,頂多能混個溫飽而已。
王皮特其實並不在意他身份的高低,但比起帶著這些錢回去過有錢人的生活,他更願意在英國,成為一名藝術家,將自己所學習的藝術發揚光大。
藝術是不分國界的,只要能把手中的手藝傳承下去,那在哪裡留下傳承又有什麼區別呢?
只是那個人並不懂王皮特所想,與王皮特分開之後,搖了搖頭,嘆了口氣,扭頭與別人感嘆又多了個崇洋媚外的有錢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