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頁
又還秦璧以“藍田”封邑,但稱候不稱君。
此舉就是將秦璧從晉國王后的身份里摘了出來,她現在是楚國的武將官員,而不是可能要跟晉王殉葬的皇后。而一般與王室有直系血親關係的公子或公主才可能封君, 楚國因為辛氏幾乎無人, 所以無一位“君”,封侯也算是第一人。
所有人都懷疑藍田候將要擁有藍田為中心的勢力,擁有自己的兵權與城池,楚國將效仿周天子再分封,而第一個分封的就是女人。
辛翳並沒有統領一統王朝的經驗,他有以前削弱縣公的經驗, 他知道雖然封秦璧為候,但不可能給她兵權,頂多能夠統領當地的屯兵或一部分數量的私兵。
但南河卻挺著大肚子,緊急過去攔住了他。
不久之後,楚王在天下眼中交予秦璧五千封邑與虎符時,卻發言稱,因秦璧舊日的皇后身份,又加之身為女子,繼承關係不明確,她的封邑將只有三分之一繼承給她的子女,三分之二還於差熬湯,她的侯爵在繼承給她的子女時將自動降級一級。
但楚國用天下所有能用之人,所有之後的爵位或許不止會有秦璧一個女子。
律例於男女的繼承權所不同,為了“公平”與統一,所有的侯爵都按照這樣自動降級的爵位繼承進行。如果夫妻雙方均有侯爵,將繼承更高的那一方。
也就是所有的侯爵都不再天然的世襲,而是越降越低,也就是某個氏族或侯爵想要維持自己的財力與爵位,他或她的子女必須也有人才能夠賺取軍功或入朝堂。否則出三代之後,再厚的家底也沒什麼能繼承了。
這明顯就是以秦璧的女子身份為由頭,削天下侯爵與封邑。女人既然只能繼承氏族中的一小部分封邑與財產,甚至還不能獲得繼承侯爵之位,那就整個繼承體系都按按照女人來。所謂的公平,背後是手段極其強硬的集權。
這條規矩,貫徹王族以外從上到下的所有侯爵獲得者。從楚國已有的貴族,到他國帶著利益投靠來的氏族,再到依靠軍功獲得爵位的平民百姓。
這條律例一出,楚國上下,有因仇富仇貴而叫好的百姓,有拼軍功獲得小爵位而稍感不服的將士百姓,但楚國內外的舊貴族氏族卻恨得牙痒痒。
楚國明顯要將境內的氏族與貴族重組,這個國家的侯爵席位是有限的,競爭者來自楚國內外,只要是誰能在這段時間為楚王所用,不論在北方戰役還是在內政上露頭,就能獲得這新王朝新楚國的貴族席位。
他們雖然恨楚國這條前所未有,甚至不講理的規矩,但他們更沒有聯合抵制的能力。
你楚國氏族不要這個侯爵,那些趙國晉國差點沒命落魄的氏族就會來要。
總比沒有強。
這條律例要是在內部穩定的和平時代,絕對會引起地方動盪,氏族爭端,但唯有在楚國這個看起來好似“沒有定下來”的時期,才能被各方默認當成遊戲規則。
而秦璧自己是為王的人,她明白辛翳想要的是多麼集中的權力,再加上她本來也無所謂這些,這輩子有不會有子女,她希望辛翳能多給她寫軍餉兵力,便順水推舟,成了這一律例的擁躉者。
辛翳雖然能理解南河是幫他攥緊權力,但他此時未必明白,南河是在改變整個國家的權力模式,改變他與分他權的人的地位。
如今天下,貴族侯爵與氏族統領地方,是幾百年來的慣例,而楚國還要面對不輕鬆的對外戰爭,必須要依靠這些各國殘留下來的貴族與氏族。
這場戰爭或許對楚國來說是不幸,卻是改變整個天下權力格局的好時機。
此政令一出,十五至三十年後爵位與封邑會因為子女分家,自然而然貶值,而又有不少人會因為軍功加爵,辛翳可以順著爵位貶值,降低侯爵名頭帶來的權力,自然而然變成虛名,而將“官職”作為國家之中與王權共存的另一角色。
以前官職雖重,但卻不夠成為從上到下極為詳細的體系,更不能做到不與氏族掛鉤。
此舉,官員選拔的規則,官員任期與述職的制度,將由王朝一統掌控。
或許他將有能力儘早結束皇帝與貴族望族之間的關係,儘量減少內部分權者造反起義的底氣,把氏族這個階層靠著這次重組洗個差不多。
南河的狠招還不止於此,但一如此舉,雖然有人覺得她手段硬,最好緩一緩低個頭,等蟄伏几年再伸展勢力。卻看不到她想要達到的那個目的更狠更硬。
辛翳已經夠有遠見了,他明白嚴寒的來臨,必定導致整個耕種區都難易,但中原人總是不那麼容易背井離鄉,這份掛念都是刻進骨子裡的,但如果不把大量民眾遷到黃河以南,甚至往吳越等地附近遷,就必定導致未來數年北方災荒。
辛翳為此,想出了賤籍改良的法子。
他在東南與西南,加設數個可以賤籍改良的府縣,如果賤籍去當地的縣府報到,登記家財與名姓、人口,將可以賤籍轉良。南河可是對底層有所了解,她知道賤籍轉良對多少百姓是夢寐以求的事,往前倒數幾百年,賤籍被作為人牲都是有過的事情。
此舉一出,幾乎誕生了除戰爭以外的天下最大的遷徙……
只是那些在遷徙途中,因路途遙遠或遭遇意外而喪命的賤籍人戶,也不在少數。
此舉就是將秦璧從晉國王后的身份里摘了出來,她現在是楚國的武將官員,而不是可能要跟晉王殉葬的皇后。而一般與王室有直系血親關係的公子或公主才可能封君, 楚國因為辛氏幾乎無人, 所以無一位“君”,封侯也算是第一人。
所有人都懷疑藍田候將要擁有藍田為中心的勢力,擁有自己的兵權與城池,楚國將效仿周天子再分封,而第一個分封的就是女人。
辛翳並沒有統領一統王朝的經驗,他有以前削弱縣公的經驗, 他知道雖然封秦璧為候,但不可能給她兵權,頂多能夠統領當地的屯兵或一部分數量的私兵。
但南河卻挺著大肚子,緊急過去攔住了他。
不久之後,楚王在天下眼中交予秦璧五千封邑與虎符時,卻發言稱,因秦璧舊日的皇后身份,又加之身為女子,繼承關係不明確,她的封邑將只有三分之一繼承給她的子女,三分之二還於差熬湯,她的侯爵在繼承給她的子女時將自動降級一級。
但楚國用天下所有能用之人,所有之後的爵位或許不止會有秦璧一個女子。
律例於男女的繼承權所不同,為了“公平”與統一,所有的侯爵都按照這樣自動降級的爵位繼承進行。如果夫妻雙方均有侯爵,將繼承更高的那一方。
也就是所有的侯爵都不再天然的世襲,而是越降越低,也就是某個氏族或侯爵想要維持自己的財力與爵位,他或她的子女必須也有人才能夠賺取軍功或入朝堂。否則出三代之後,再厚的家底也沒什麼能繼承了。
這明顯就是以秦璧的女子身份為由頭,削天下侯爵與封邑。女人既然只能繼承氏族中的一小部分封邑與財產,甚至還不能獲得繼承侯爵之位,那就整個繼承體系都按按照女人來。所謂的公平,背後是手段極其強硬的集權。
這條規矩,貫徹王族以外從上到下的所有侯爵獲得者。從楚國已有的貴族,到他國帶著利益投靠來的氏族,再到依靠軍功獲得爵位的平民百姓。
這條律例一出,楚國上下,有因仇富仇貴而叫好的百姓,有拼軍功獲得小爵位而稍感不服的將士百姓,但楚國內外的舊貴族氏族卻恨得牙痒痒。
楚國明顯要將境內的氏族與貴族重組,這個國家的侯爵席位是有限的,競爭者來自楚國內外,只要是誰能在這段時間為楚王所用,不論在北方戰役還是在內政上露頭,就能獲得這新王朝新楚國的貴族席位。
他們雖然恨楚國這條前所未有,甚至不講理的規矩,但他們更沒有聯合抵制的能力。
你楚國氏族不要這個侯爵,那些趙國晉國差點沒命落魄的氏族就會來要。
總比沒有強。
這條律例要是在內部穩定的和平時代,絕對會引起地方動盪,氏族爭端,但唯有在楚國這個看起來好似“沒有定下來”的時期,才能被各方默認當成遊戲規則。
而秦璧自己是為王的人,她明白辛翳想要的是多麼集中的權力,再加上她本來也無所謂這些,這輩子有不會有子女,她希望辛翳能多給她寫軍餉兵力,便順水推舟,成了這一律例的擁躉者。
辛翳雖然能理解南河是幫他攥緊權力,但他此時未必明白,南河是在改變整個國家的權力模式,改變他與分他權的人的地位。
如今天下,貴族侯爵與氏族統領地方,是幾百年來的慣例,而楚國還要面對不輕鬆的對外戰爭,必須要依靠這些各國殘留下來的貴族與氏族。
這場戰爭或許對楚國來說是不幸,卻是改變整個天下權力格局的好時機。
此政令一出,十五至三十年後爵位與封邑會因為子女分家,自然而然貶值,而又有不少人會因為軍功加爵,辛翳可以順著爵位貶值,降低侯爵名頭帶來的權力,自然而然變成虛名,而將“官職”作為國家之中與王權共存的另一角色。
以前官職雖重,但卻不夠成為從上到下極為詳細的體系,更不能做到不與氏族掛鉤。
此舉,官員選拔的規則,官員任期與述職的制度,將由王朝一統掌控。
或許他將有能力儘早結束皇帝與貴族望族之間的關係,儘量減少內部分權者造反起義的底氣,把氏族這個階層靠著這次重組洗個差不多。
南河的狠招還不止於此,但一如此舉,雖然有人覺得她手段硬,最好緩一緩低個頭,等蟄伏几年再伸展勢力。卻看不到她想要達到的那個目的更狠更硬。
辛翳已經夠有遠見了,他明白嚴寒的來臨,必定導致整個耕種區都難易,但中原人總是不那麼容易背井離鄉,這份掛念都是刻進骨子裡的,但如果不把大量民眾遷到黃河以南,甚至往吳越等地附近遷,就必定導致未來數年北方災荒。
辛翳為此,想出了賤籍改良的法子。
他在東南與西南,加設數個可以賤籍改良的府縣,如果賤籍去當地的縣府報到,登記家財與名姓、人口,將可以賤籍轉良。南河可是對底層有所了解,她知道賤籍轉良對多少百姓是夢寐以求的事,往前倒數幾百年,賤籍被作為人牲都是有過的事情。
此舉一出,幾乎誕生了除戰爭以外的天下最大的遷徙……
只是那些在遷徙途中,因路途遙遠或遭遇意外而喪命的賤籍人戶,也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