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頁
曾經,江暮雲是戰神,是鎮守邊疆的利劍,只要他在,這山河就得以安穩存續。但那一天,戰神隕落,利劍折斷,異族鐵蹄踏進都城,大梁的護身符碎了,還有不少人的心。
但他竟然回來了。
沒人知道他經歷過什麼,但也正因為這樣,人們才用想像力編織出了各種各樣的故事。朝廷的風雲詭譎他不曾參與,被打壓、被放逐、被孤立,也未曾讓那顆赤子之心沾染灰塵。他從一個高高在上的符號,變成了一個國家真正的脊樑。他沒有倒下,他也不會倒下,只要他還在,便有無數人願意跟著出生入死,只要他一聲令下,便會有成千上萬的將士前赴後繼。
他收回一座城,便多了一次全城皆兵。敢怒不敢言的人、被仇恨壓著無法翻身的人、缺了那麼點勇氣的人,都被他的回歸點燃了信念。戰歌響,烽煙起,沒人想到,這場轟轟烈烈的北伐,竟是從陷落的地方開始,燃遍了萬里江山。
作者有話要說:
江江帥不帥!
第62章 終局
半年之內,中州起義無數,大大小小的戰役像砸在湖面上的雨點,激起陣陣漣漪——一處奮起,便會點燃另一處百姓的鬥志。中原的戰火竟真的磨鍊出了幾位民間將領,一開始的小型衝突、游擊很快變成了有組織的大規模反抗。
在江南,各項工程的進展更加如火如荼。“魚米之鄉”不曾虧待這片土地上生長的兒女,這一年秋天糧食豐收,新型軍用船隻源源不斷地造出來,載著糧草行駛在貫通的運河之上。
桂花再度飄香之時,顧淳終於策馬離開了臨安殿。
這是他近九年後再度披甲。
周廣和幾位師兄弟作為顧問隨軍出行,此時的南梁已擁有了最先進的武器,中線大軍如虎添翼,即便談不上以一當十,戰鬥力卻不可同日而語。
按照北伐計劃,顧淳出發的同時,簫薇帶兵從西線迂迴而上,孫紹已靠近了淮揚江的東支。尹逍留在南方,隨時待命,聞堂的精銳悄無聲息地離開了泰州。
而公孫瑜則留在了吳都。
如此浩大的軍事行動,後備也尤為關鍵,她還有一批臨安殿的中流砥柱相助,可即便如此,依然每日天不亮就醒,一直忙到披星戴月。
那濃重的思念再度瘋長起來,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噬人心骨。公孫瑜已經數不清自己做過多少次噩夢,她把顧淳寄回吳都的每一封信都壓在了枕頭下面,仿佛那是定神的藥物。
白日裡的偶爾恍神,她便會尋一處高地,望向北方。兩心相依,這每一片土地、每一座山川都感知得到。
山水不言,卻見證了又一段傳奇。
十一月,孫紹初戰告捷,占領中州東部,與泰州軍順利會師。
十二月初,顧淳終於趕在水面結冰之前渡過淮揚江,江上一戰,南梁軍的艦艇勢如破竹,西戎人本就自大漠而來,水軍力量薄弱,被這如蛟龍一般的炮艇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十二月底,青羌王族找到江暮雲,表明了願與南梁站在統一戰線的立場。已經能獨當一面的秦風受命再次翻越山嶺,突襲烏離的戎州老家。身在鄴都的西戎貴族皆大為驚詫,等他們反應過來,江暮雲已經急速配合,攻下了雁谷關,掌握了前往戎州的命脈通路。
元夕再至,相思之人天各一方,花燈仍在,戰火卻蓋過了流光。
一月,簫薇終是不負所望,在第一次戰敗退守後再度進攻,西線守軍全線崩潰。北伐的五路大軍踏過一寸寸土地,幾乎以包圍之勢把西戎逼到了鄴都城內。
二月,公孫瑜收到最後一封信,終是按捺不住,動身前往北方。此時吳都各處都已能自行運作,新一批也文官逐漸成長起來,多難興邦,並非妄言。她把一切公務交待好,便沿著中線行軍路線往鄴都而去。
她一路上都能聽到百姓說皇帝的好,便總是不自覺地揚起嘴角。靠著朱雀符與文牒,她幾乎暢行無阻地來到了鄴都城外的駐紮地。此時恰逢清晨,這營地外圍的巡邏甚是嚴密,公孫瑜亮明身份,那衛兵卻也面露難色,不知是否該放行。
公孫瑜心下一驚,直到衛兵叫來了一位姓李的副將,才被悄悄告知今日便是攻城之時。
“大人請隨我到帳中,”李副將神色凝重,“在這兒能保證安全。”
“陛下呢?”公孫瑜忙問道。
“陛下親征,此時應當已經到了南門……”
公孫瑜失落地應了一句,為了不給守在營地的軍士添麻煩,只好老老實實地呆在了帳里,卻怎麼也坐不穩當。顧淳的身體還沒完全調理好,就連續打了幾個月的仗,也不知道能不能吃得消。正面攻城,他更是把自己置身危險之中。
可任她怎麼憂心,攻城的鼓聲還是響了起來。
此前孫紹早已帶兵列於鄴都附近,他背後則是聞堂的援軍。鄴都城中百姓大多出逃,不少人甚至排著隊要投入孫紹旗下。如今城裡一半都空空蕩蕩,西戎的統治階層猶如困獸,曾經的繁華都城已然成為牢籠。
顧淳與孫紹會和後,已將鄴都圍了三天三夜。孫紹在東城門與北城門已擺下兵陣,顧淳派大將從西門進攻,把南門留給了自己。
他當年被救出來,便是從這裡離開了鄴都。如今再望見城樓,更是千般滋味湧上心頭。
但他竟然回來了。
沒人知道他經歷過什麼,但也正因為這樣,人們才用想像力編織出了各種各樣的故事。朝廷的風雲詭譎他不曾參與,被打壓、被放逐、被孤立,也未曾讓那顆赤子之心沾染灰塵。他從一個高高在上的符號,變成了一個國家真正的脊樑。他沒有倒下,他也不會倒下,只要他還在,便有無數人願意跟著出生入死,只要他一聲令下,便會有成千上萬的將士前赴後繼。
他收回一座城,便多了一次全城皆兵。敢怒不敢言的人、被仇恨壓著無法翻身的人、缺了那麼點勇氣的人,都被他的回歸點燃了信念。戰歌響,烽煙起,沒人想到,這場轟轟烈烈的北伐,竟是從陷落的地方開始,燃遍了萬里江山。
作者有話要說:
江江帥不帥!
第62章 終局
半年之內,中州起義無數,大大小小的戰役像砸在湖面上的雨點,激起陣陣漣漪——一處奮起,便會點燃另一處百姓的鬥志。中原的戰火竟真的磨鍊出了幾位民間將領,一開始的小型衝突、游擊很快變成了有組織的大規模反抗。
在江南,各項工程的進展更加如火如荼。“魚米之鄉”不曾虧待這片土地上生長的兒女,這一年秋天糧食豐收,新型軍用船隻源源不斷地造出來,載著糧草行駛在貫通的運河之上。
桂花再度飄香之時,顧淳終於策馬離開了臨安殿。
這是他近九年後再度披甲。
周廣和幾位師兄弟作為顧問隨軍出行,此時的南梁已擁有了最先進的武器,中線大軍如虎添翼,即便談不上以一當十,戰鬥力卻不可同日而語。
按照北伐計劃,顧淳出發的同時,簫薇帶兵從西線迂迴而上,孫紹已靠近了淮揚江的東支。尹逍留在南方,隨時待命,聞堂的精銳悄無聲息地離開了泰州。
而公孫瑜則留在了吳都。
如此浩大的軍事行動,後備也尤為關鍵,她還有一批臨安殿的中流砥柱相助,可即便如此,依然每日天不亮就醒,一直忙到披星戴月。
那濃重的思念再度瘋長起來,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噬人心骨。公孫瑜已經數不清自己做過多少次噩夢,她把顧淳寄回吳都的每一封信都壓在了枕頭下面,仿佛那是定神的藥物。
白日裡的偶爾恍神,她便會尋一處高地,望向北方。兩心相依,這每一片土地、每一座山川都感知得到。
山水不言,卻見證了又一段傳奇。
十一月,孫紹初戰告捷,占領中州東部,與泰州軍順利會師。
十二月初,顧淳終於趕在水面結冰之前渡過淮揚江,江上一戰,南梁軍的艦艇勢如破竹,西戎人本就自大漠而來,水軍力量薄弱,被這如蛟龍一般的炮艇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十二月底,青羌王族找到江暮雲,表明了願與南梁站在統一戰線的立場。已經能獨當一面的秦風受命再次翻越山嶺,突襲烏離的戎州老家。身在鄴都的西戎貴族皆大為驚詫,等他們反應過來,江暮雲已經急速配合,攻下了雁谷關,掌握了前往戎州的命脈通路。
元夕再至,相思之人天各一方,花燈仍在,戰火卻蓋過了流光。
一月,簫薇終是不負所望,在第一次戰敗退守後再度進攻,西線守軍全線崩潰。北伐的五路大軍踏過一寸寸土地,幾乎以包圍之勢把西戎逼到了鄴都城內。
二月,公孫瑜收到最後一封信,終是按捺不住,動身前往北方。此時吳都各處都已能自行運作,新一批也文官逐漸成長起來,多難興邦,並非妄言。她把一切公務交待好,便沿著中線行軍路線往鄴都而去。
她一路上都能聽到百姓說皇帝的好,便總是不自覺地揚起嘴角。靠著朱雀符與文牒,她幾乎暢行無阻地來到了鄴都城外的駐紮地。此時恰逢清晨,這營地外圍的巡邏甚是嚴密,公孫瑜亮明身份,那衛兵卻也面露難色,不知是否該放行。
公孫瑜心下一驚,直到衛兵叫來了一位姓李的副將,才被悄悄告知今日便是攻城之時。
“大人請隨我到帳中,”李副將神色凝重,“在這兒能保證安全。”
“陛下呢?”公孫瑜忙問道。
“陛下親征,此時應當已經到了南門……”
公孫瑜失落地應了一句,為了不給守在營地的軍士添麻煩,只好老老實實地呆在了帳里,卻怎麼也坐不穩當。顧淳的身體還沒完全調理好,就連續打了幾個月的仗,也不知道能不能吃得消。正面攻城,他更是把自己置身危險之中。
可任她怎麼憂心,攻城的鼓聲還是響了起來。
此前孫紹早已帶兵列於鄴都附近,他背後則是聞堂的援軍。鄴都城中百姓大多出逃,不少人甚至排著隊要投入孫紹旗下。如今城裡一半都空空蕩蕩,西戎的統治階層猶如困獸,曾經的繁華都城已然成為牢籠。
顧淳與孫紹會和後,已將鄴都圍了三天三夜。孫紹在東城門與北城門已擺下兵陣,顧淳派大將從西門進攻,把南門留給了自己。
他當年被救出來,便是從這裡離開了鄴都。如今再望見城樓,更是千般滋味湧上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