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後來溫慧才聽說,駱琳琅的父親,蘇州知府駱大人也被抓了。

  但因為駱大人參與的程度不深,最後只是被罰沒家產,解除官職便罷。

  因為自從穿過來,駱大人就一直偏寵妾室,駱琳琅對父親沒什麼感情。駱家出事後她只接了母親和弟弟進京,決定好好教養弟弟,將來科舉出仕。

  有個女兒嫁到了京城的高官家裡,駱大人怎麼能放棄這條大腿?因此他很快也跟著進了京,甚至還沒忘記帶上了寵愛的妾室,就是駱瑩瑩的姨娘。

  可惜駱大人進了裴家門,裴大人卻不肯理會他。

  裴瑾再次外放出京,駱大人就是想向女婿施壓也沒機會。

  駱瑩瑩嫁在江南,因為父親倒台,日子也變得不那麼好過,天天跟妾侍鬥智鬥勇,沒工夫關注父親和姨娘。

  最後還是駱琳琅每月給點足夠日用的銀子養著駱大人,姨娘她自然根本不管。

  不久駱琳琅就聽說,父親把姨娘賣了。

  當時她眼睛瞪得溜圓,最後卻悲哀地笑了。原來所謂的寵愛,也不過就是如此。

  駱琳琅還以為從此日子就消停了,不曾想母親竟然強烈要求跟父親一起生活。

  駱琳琅表示十分不理解,但母親只是柔聲解釋,怕她被人家詬病,連對親身父親都可以那麼冷漠。

  是的,這個時代,人們對於苛待父母的人,就是這麼嚴厲。他們不在意父母怎麼對待子女,反正子女就是必須侍奉父母至孝,否則就要被人恥笑,做官的甚至很容易被彈劾。

  駱琳琅最後只能眼睜睜看著母親繼續服侍父親,雖然父親現在沒那麼囂張了。

  她只覺得心裡堵得慌,因此在慈幼書院呆的時間就更長了。

  她就感覺只有在慈幼堂,看到那些聰慧好學的女學生,心情上的壓抑才可以得到緩解。

  這些事,都是知秋和侍衛打聽了,隨口說給溫慧聽的。

  這半年,因為江南官場震動,太子不想讓蕭循出現在人前,以免遭到懷疑和報復,因此,溫慧和蕭循乾脆帶著兩個孩子,去了蕭循早幾年在京郊買的莊子上。

  蕭循買的莊子就在溫慧自己的莊子隔壁,只是要小得多了。

  他買莊子的時候,就想過請溫慧過來玩,沒想到一直過了這麼多年,才有機會。

  兩人帶著孩子在莊子上住著,難得安安穩穩過了幾個月清閒日子。

  跟莊子裡的百姓一樣,溫慧和蕭循也是黎明即起,日落而歇,到後來甚至有流連忘返之感,只覺得這樣的日子才真叫逍遙。

  但京城,終歸還是要回去的。

  次年是泰和二十七年,三月,蕭循低調上任大理寺少卿。

  與溫慧分別了整整五年,回來修養近一年,到這時候塵埃落定了,蕭循才終於確定,可以跟溫慧長相廝守。

  而此時寶兒已經五歲多,蕭彥也一歲多了。

  蕭循覺得自己錯過了兒女成長最重要的階段,因此開始親自教養女兒,對兒子日後的課業規劃也開始進行了。

  同時,為了支持溫慧的理想,每到休沐日,蕭循開始去慈幼書院兼職授課。

  這一年,孫慈心和張慈安十二歲,正式拜溫慧和駱琳琅為師。

  因為老秀才的學識已經慢慢不能跟上孫慈心和張慈安的學習進度,蕭循閒暇時也會指點她們課業。

  孫慈心和張慈安終於遇到名師,學業一日千里。

  然而,伴隨著蕭循的這些舉動,輿論壓力也雪片般向他襲向,面首之說再次甚囂塵上。

  大理寺的官員每次看到蕭循,也覺得十分不能理解。

  一個受傳統教育十幾年的人,甚至還中了狀元,怎麼會屈尊給女娃子指點學業?

  他們也免不了在背後猜想,蕭循大概是被公主殿下下了蠱,才這麼是非不分。

  對,蕭循的行為,在他們眼裡,就屬於是非不分。

  他們自動自覺跟蕭循劃清了界限。

  但蕭循對此仿佛毫不在意,該上值就上值,該休沐就休沐,大理寺卿除了把積壓的疑難案子一股腦塞給他,其他也找不到什麼辦法對他有什麼影響。

  畢竟,蕭循可是太子看好的人才啊,誰敢當面穿小鞋?

  因此,這一年,除了跟溫慧一起關注慈幼堂和慈幼書院,蕭循最大的收穫,就是看了很多幾年前遺留下來的,或因為線索太少,或因為時間太長導致線索消失的,無法結案的案子。

  泰和二十八年夏,泰和帝五十六歲,突發重病而亡。

  泰和帝駕崩以後,太子順理成章登基,成為新帝,次年改元天順。

  一直到這一刻,溫慧在極度悲傷的同時,莫名鬆了口氣。

  她終於改變了小說中至親之人的結局。

  至此,溫慧正式升職,成為文惠長公主。

  新帝登基後第一年,蕭循突然重審兩年前西北某地的一家五口被滅門案。

  這之前的一年多,他早已暗中跟宣威將軍取得了聯繫,期間更是親自去了西北,帶著宣威將軍給的軍士,親自調查取證。

  沒想到其中內情,比蕭循一開始懷疑的,更要觸目驚心。

  經過幾個月的風餐露宿,跟蹤已幾乎被抹平的蛛絲馬跡,蕭循終於發現了端倪,最後甚至牽連出西北某府官員裡通外國,倒買倒賣糧食給異族之事。

  時隔三年,官場再次震動。西北官場又有半數官員落馬,甚至京城幾大侯府伯府也被波及,一時將蕭循恨得牙痒痒的人,又多了不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