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頁
教室里沒人敢舉手,安安靜靜的全都低著頭。封神才不會因為沒人舉手而尷尬:「不舉手我也已經統計過了,19個人。我們班總共43人,幾近半數。剩下的半數要麼就是沒有時間做到最後一問,要麼就是思路錯了,寫對了二次求導但是沒有做下去的人,19個。」
「這是能力問題嗎,不是,是思維問題,」封湫手裡的粉筆轉了一下,對準他的腦袋向眾人示意,「如果把這道題拆分成一道計算題,對於你們來說,解起來會很難嗎,不會,類似的題型我們也曾經進行過專項訓練,你們應該很熟悉才對,但為什麼放在綜合題目里,你們又不會了呢?」
「第一,畏難情緒,下意識認為自己無法解出答案;第二,數學思維還不夠,不要被應試教育擊垮,變成題海戰術後只會慣性思維的奴隸,那不是我們採用題海戰術的目的。題海只是基礎的堅石,而不是把你們封在原地的水泥。」
「學科是分門別類地科學,但科學卻是一個整體,是需要融會貫通的,是需要去征服的,而不是讓他們征服你,」封神說話很爽快,「話不多說,有些事情需要體會,現在讓我們看到最後這一問,基於上面解出的答案,我們可以知道,在這個區間內,函數是單調遞增的,由此我們可以得出……」
陳同的數學拿了滿分,壓軸題當然也是全對,他沒有蘇青和封湫那樣通透,寫題的時候也沒有太多感悟,完全就是思維通順,靈感到了,就自然而然地知道面對不同的情況要怎樣運用公式,他沒想過太深奧的東西,以往也不屑於聽。
剛剛聽了封神的話說實在也沒太大感悟,他共情能力沒問題,就是思維不夠細膩,情感可以深邃,但時常不敏感,但這並不妨他聽懂別人的意思,他覺得蘇青和封神有點像。
他們是非常自信的人,並且自有一番天地,他們真心熱愛數學,他們的天地其實和他的有一點不一樣。
陳同對數學的喜愛,最初來源於「數學能拿第一名,能得獎,得了獎媽媽就會開心,他可以避免挨打」,後來又成為他的避風港,好像鑽進題目里就能全然享受投入和專注,忘記憂愁煩惱。
照這個想法,他的思想覺悟和封湫蘇青他們並不一樣,蘇青和數學交朋友,用一條條線和平面構建世界,咖啡機在他眼裡也是數學。而他看咖啡機只是咖啡機,他喜歡應用,喜歡用公式、工具,去達到他的目的。
好像有點世俗了,level沒有他哥那麼高,陳同撇了撇嘴。
封湫講題也講究三字秘訣「快准狠」,講過解題思路,講過要注意的細節,講完計算過程,一節課的時間過去大半,還剩多餘的十五分鐘。
封湫把粉筆放下,在濕布上擦了擦手——打濕的白毛巾是二班學生特意放在桌上的,方便老師們用完粉筆後擦手,每節課都會清洗乾淨——那是來源於孩子們細心體貼的溫柔。
封湫抬腕看了一下時間,徐徐說道:「不久前,高考結束了,高三的學生們解放了,但這並不意味著結束,你們的部分學長學姐還在準備接下來的自主招生選拔,經過一個暑假的放鬆之後,就要投入他們的大學生活。大學生活並不如你們想像中那樣可以放縱,所有的結束都不是結束,都只是下一個人生環節的開始。」
「我知道你們對一年後的大學生活抱有緊張的期待,當年我也都是這麼走過來的。從前很多人都說,高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後來又有人提出,我們不能把孩子們的未來全部壓在一場高考上。這些年教育政策變來變去,一直說要減負,很多學生家長,甚至是老師,提起這件事就頭大,覺得很麻煩,還看不見效果。我倒不這麼認為。」
封湫撐著講台兩邊,向來挺拔如y軸的身形微微放鬆,顯得十分自如,和講台下的學生們拉近了距離。
「你們現在或許不能明白高考的壓力來自於哪裡,但我可以提前告訴你。世界的確是不公平的,社會資源更多地被把控在更具有優勢的人群手裡,這不是一個語文課本里所講的『社會大同』的世界,它存在『階級』。」
「但好在,我們的社會制度又是在逐步完善的,翻一翻歷史書你們就會看到,從前打破階級的鬥爭過程十分慘烈,戰爭、鮮血、付出生命,現在卻只要通過一件事——『學習』——不是『高考』,而是『學習』。」
「大三的時候,我參加過一些支教活動,跟著當時的一位學長,去過西部地區腳踩荒漠,也去過雲貴大山,爬過吊橋,那是一段很難忘的經歷,光用語言也無法讓你們切身體會。他們貧困嗎?貧困。一年的生活費可能也就千八百塊,抵不上你腳上一雙名貴點的運動鞋。」
「在這些貧困地區你能看到很多土樓,糊出來的牆,磚瓦都沒幾塊,沒有新衣服,過年才殺一隻雞。可我也見到了磚房,問了一句才曉得,家中的老人很自豪地和我說,家裡供出了大學生。」
封湫看向教室里的孩子們:「我不是語文老師,沒有講故事的抑揚頓挫,你們沒有經歷過那樣的苦難,很難共情,我理解。我並不是向你們博求同情心,只是想告訴你們——我們出生在一個好的時代。我們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人生,這本身就來源於社會的進步,來源於愈發平等先進的理念。」
「給學生減壓也在體現這一點——大家都希望,跨越階級的難度更低一點,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更小一點,每一次嘗試都是社會經驗的積累,這比攻占巴士底獄輕鬆多了。」
「這是能力問題嗎,不是,是思維問題,」封湫手裡的粉筆轉了一下,對準他的腦袋向眾人示意,「如果把這道題拆分成一道計算題,對於你們來說,解起來會很難嗎,不會,類似的題型我們也曾經進行過專項訓練,你們應該很熟悉才對,但為什麼放在綜合題目里,你們又不會了呢?」
「第一,畏難情緒,下意識認為自己無法解出答案;第二,數學思維還不夠,不要被應試教育擊垮,變成題海戰術後只會慣性思維的奴隸,那不是我們採用題海戰術的目的。題海只是基礎的堅石,而不是把你們封在原地的水泥。」
「學科是分門別類地科學,但科學卻是一個整體,是需要融會貫通的,是需要去征服的,而不是讓他們征服你,」封神說話很爽快,「話不多說,有些事情需要體會,現在讓我們看到最後這一問,基於上面解出的答案,我們可以知道,在這個區間內,函數是單調遞增的,由此我們可以得出……」
陳同的數學拿了滿分,壓軸題當然也是全對,他沒有蘇青和封湫那樣通透,寫題的時候也沒有太多感悟,完全就是思維通順,靈感到了,就自然而然地知道面對不同的情況要怎樣運用公式,他沒想過太深奧的東西,以往也不屑於聽。
剛剛聽了封神的話說實在也沒太大感悟,他共情能力沒問題,就是思維不夠細膩,情感可以深邃,但時常不敏感,但這並不妨他聽懂別人的意思,他覺得蘇青和封神有點像。
他們是非常自信的人,並且自有一番天地,他們真心熱愛數學,他們的天地其實和他的有一點不一樣。
陳同對數學的喜愛,最初來源於「數學能拿第一名,能得獎,得了獎媽媽就會開心,他可以避免挨打」,後來又成為他的避風港,好像鑽進題目里就能全然享受投入和專注,忘記憂愁煩惱。
照這個想法,他的思想覺悟和封湫蘇青他們並不一樣,蘇青和數學交朋友,用一條條線和平面構建世界,咖啡機在他眼裡也是數學。而他看咖啡機只是咖啡機,他喜歡應用,喜歡用公式、工具,去達到他的目的。
好像有點世俗了,level沒有他哥那麼高,陳同撇了撇嘴。
封湫講題也講究三字秘訣「快准狠」,講過解題思路,講過要注意的細節,講完計算過程,一節課的時間過去大半,還剩多餘的十五分鐘。
封湫把粉筆放下,在濕布上擦了擦手——打濕的白毛巾是二班學生特意放在桌上的,方便老師們用完粉筆後擦手,每節課都會清洗乾淨——那是來源於孩子們細心體貼的溫柔。
封湫抬腕看了一下時間,徐徐說道:「不久前,高考結束了,高三的學生們解放了,但這並不意味著結束,你們的部分學長學姐還在準備接下來的自主招生選拔,經過一個暑假的放鬆之後,就要投入他們的大學生活。大學生活並不如你們想像中那樣可以放縱,所有的結束都不是結束,都只是下一個人生環節的開始。」
「我知道你們對一年後的大學生活抱有緊張的期待,當年我也都是這麼走過來的。從前很多人都說,高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後來又有人提出,我們不能把孩子們的未來全部壓在一場高考上。這些年教育政策變來變去,一直說要減負,很多學生家長,甚至是老師,提起這件事就頭大,覺得很麻煩,還看不見效果。我倒不這麼認為。」
封湫撐著講台兩邊,向來挺拔如y軸的身形微微放鬆,顯得十分自如,和講台下的學生們拉近了距離。
「你們現在或許不能明白高考的壓力來自於哪裡,但我可以提前告訴你。世界的確是不公平的,社會資源更多地被把控在更具有優勢的人群手裡,這不是一個語文課本里所講的『社會大同』的世界,它存在『階級』。」
「但好在,我們的社會制度又是在逐步完善的,翻一翻歷史書你們就會看到,從前打破階級的鬥爭過程十分慘烈,戰爭、鮮血、付出生命,現在卻只要通過一件事——『學習』——不是『高考』,而是『學習』。」
「大三的時候,我參加過一些支教活動,跟著當時的一位學長,去過西部地區腳踩荒漠,也去過雲貴大山,爬過吊橋,那是一段很難忘的經歷,光用語言也無法讓你們切身體會。他們貧困嗎?貧困。一年的生活費可能也就千八百塊,抵不上你腳上一雙名貴點的運動鞋。」
「在這些貧困地區你能看到很多土樓,糊出來的牆,磚瓦都沒幾塊,沒有新衣服,過年才殺一隻雞。可我也見到了磚房,問了一句才曉得,家中的老人很自豪地和我說,家裡供出了大學生。」
封湫看向教室里的孩子們:「我不是語文老師,沒有講故事的抑揚頓挫,你們沒有經歷過那樣的苦難,很難共情,我理解。我並不是向你們博求同情心,只是想告訴你們——我們出生在一個好的時代。我們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人生,這本身就來源於社會的進步,來源於愈發平等先進的理念。」
「給學生減壓也在體現這一點——大家都希望,跨越階級的難度更低一點,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更小一點,每一次嘗試都是社會經驗的積累,這比攻占巴士底獄輕鬆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