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既然這樣,陸子安直播汝瓷,又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確實啊……」

  這麼想著,眾人也就想明白了。

  「不想了不想了,咱們一起看直播吧。」領導笑呵呵端起茶杯,裡邊的枸杞隨著他的晃動而微微蕩漾:「難得這麼好運氣呢。」

  說起來,他也挺喜歡看陸大師的直播的。

  總感覺陸子安的直播,有著其他直播缺少的靈氣。

  陸子安自是不知道他們這邊的諸多糾結,他將瓷坯一個個做好,便開始烘乾。

  完整的汝瓷工藝,共有七十餘道。

  以往在紙上看著都覺艱澀的技藝,當陸子安這般輕描淡寫地演繹出來,竟有了一種氣定神閒的絕代風華。

  令人無法移動目光。

  等它略干之後,便開始素燒。

  【看著好像和普通的瓷器製作沒什麼太大的差別。】

  【我沒見過,以前只有點模糊的概念,不過看著陸大師做,感覺還挺有意思的。】

  這大概也是許多普通觀眾的想法了。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許多普通人哪裡懂什麼鈞瓷汝瓷?平時吃飯的碗能漂亮一點也覺得挺有意思。

  而這些高檔的、精緻的瓷器,偶爾能在博物館看一眼,那也是好的。

  但是進了博物館,大多數人還是更喜歡那些名氣盛、造型有趣的,至於這些個碗碗碟碟,在他們眼裡不過爾爾。

  什麼皇帝用過的或者造型技藝多高端多艱難,他們哪裡懂?看著都差不多。

  可是陸子安的直播,給了他們一種全新的概念。

  「與同時期其他瓷窯相比,御用汝瓷有著它獨特的生產工藝。」陸子安將素燒過的瓷坯取出來,開始上釉:「大多數器物,都是採用的滿釉裹足支燒。」

  裹滿釉料之後,他輕輕將瓷坯放置於三腳支架上。

  這樣燒出來的瓷器,在底部會留下三個淺淺的凹痕,不甚明顯,卻又別有特色。

  「其實這種方法古時就有了,並不稀奇。」陸子安一邊給另一個瓷坯上釉,一邊輕聲道:「一般都是使用橢圓形小型窯爐,而且是兩窯並設。」

  至於這支釘,其實也有講究。

  「汝瓷和其他瓷器不同的點,在於它一般是御用。」陸子安將瓷坯輕輕浸於釉料之中,這便是汝瓷的浸釉,亦稱抹釉了:「所以匣缽外會多塗一層耐火泥,支燒墊餅的支釘小而尖,務必保證器型的完整性。」

  不留絲毫痕跡,燒出無痕。

  光是這麼聽著他描述,眾人看著這瓷坯的眼神都在發光。

  真是期待啊,不知道這瓷坯燒制出來,該有多動人!

  也許真的能像陸大師所說的這般,比鈞瓷更為奪目?

  第二次素燒完畢,陸子安便重新取出來,重新施釉,瓷坯表面原本已經顯現出三分瓷色,此時又被掩蓋下去。

  等將這些瓷坯重新推入窯爐,加溫至1280℃燒制,陸子安便淨了手,拎了張椅子過來坐下。

  真正是腰酸背痛。

  雖然汝瓷燒制過程耗時較短,不比鈞瓷動轍就是三兩天,但這時也已經到了晚上了。

  高溫燒制的過程,對火候把握必須極為精準,陸子安也沒想過離開,依然蹲守在窯爐前。

  徐大師也搬了張小杌子在旁邊坐下,有些遲疑地道:「陸大師,我對汝瓷略有研究,我查閱過大量典籍,認為宋朝的越窯汝窯,亦有模仿更早期青銅器,我見你所作工藝,大體上都是承古,但百工門打出的旗號,卻是創新……」

  他略微停頓了一下,眉頭微皺,仿佛在斟酌自己的用詞:「二者明明是背道而馳,為什麼你卻將它們融為了一體?」

  端著茶杯的陸子安轉過頭看著他,忽然輕聲笑了一下:「徐大師說的沒有錯,我的許多技藝,的確是沿古。」

  比如說木雕玉雕,在如今已經有了許多科技應用的情況下,這些雕刻的門檻變得越來越低。

  有些甚至已經出現了列印雕刻,其難度降到最低,就算從沒接觸過的,照著線條摳挖,也總能做出點樣子來。

  可是陸子安卻一直在用「笨」辦法。

  「看著我的工序,好像都是比較傳統,其實我在其中,應用了許多熟能生巧的小習慣。只是不是專業的匠師,會將我的這些小動作忽略過去,在外界看來,我便好像只是在仿製古物。」

  陸子安隨手拿起刻刀,在材料堆里撿了塊木頭:「柳宗悅也曾談過:匠人們因為缺乏獨創性而謙遜,淳樸,順從傳統;因為不用動腦筋,才能將全部的身心投入工作。」

  匠師們不批判,但是遵循著正直的道德的觀念,能秉持最初的信仰。

  也有人稱他們的這種風格,為匠人精神。

  可是,其實不是這樣的。

  陸子安輕輕掂了掂手中的木頭,微一勾唇:「我曾經說過,匠人、匠師、大師,其實是工匠的三種層次。」

  只懂製作,不懂創新,為匠人。

  學而思之,舉一反三,為匠師。

  通一而通萬,傳古承今,為大師。

  而這三個層面,技藝其實在其次,重要的,在于思想與理念的轉變。

  說到這裡,陸子安忽然心思一動。

  他想起了自己的一次次升級,也想起了系統的那一句句,心境達成。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