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施工隊原地待命,指揮部這邊已經迅速在會議室集合。

  經過多日的磨合,如今陸子安帶領的這些人,被命名為技術支持團隊。

  同他們一樣的團隊,在他們這裡還有兩隊。

  蘇總工和林總工兩人在首席落座,神情嚴肅:「好了,大家都暢所欲言吧,有什麼想法都可以直接說。」

  指揮部和各團隊,基本分為了三方。

  一方以陸子安為代表,堅持質量第一:「如果質量跟不上,這橋修了有什麼意義?」

  一方則是工期為上:「工期這麼趕,好不容易擠出來的時間,難道要因為區區泥沙而延期?」

  剩餘的人,則表示棄權。

  他們既想要質量,又捨不得工期,左右為難,索性棄權。

  究竟是要質量,還是要工期?

  雙方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是陸顧問的標準太高了,依我看,許多橋樑隧道都是以國際標準實行的,也沒出過什麼問題啊!」

  「既然能做到最好,為什麼要將就?」

  「如果能做到最好,誰不想做?問題是現在做不到啊!誰知道這泥沙回淤是長期還是短期,如此這次不裝,下回泥沙堆的更多怎麼辦?每拖長一天,就是巨額的資金在輸出!」

  「如果就這樣裝上去了,後期泥沙更多,對整個隧道產生不良影響,你想過後期的維護費用嗎?」

  雙方各執己見,誰也說服不了誰。

  等他們吵到一定程度,蘇總工才沉聲問道:「陸顧問,你怎麼看?」

  被點名的陸子安抬眼看了他一眼,指尖在桌面輕輕一點:「我認為,最好是把情況變為可控,再進行對接,不要圖一時之快,留下一堆煩憂。」

  這話真的是非常實在了。

  林總工按了按眉心,看看時間,從發現問題到現在,他們已經討論了四個小時了。

  「行了。」他聲音低沉,帶著一分沙啞。

  抬起眼時,眾人看著他,仿佛瞬間便老了十歲。

  「停止沉放。」林總工目光沉痛,做出了這個令他非常痛苦,卻不得不做的決定:「傳命令下去,將沉管撤回塢內!」

  「總工……」有人驚疑不定地看向蘇總工和陸子安。

  真的沒有別的辦法了嗎?

  蘇總工擺了擺手,打斷了他們的詢問:「去吧。」

  消息傳到北亰,舉國關注。

  在交通運輸部的協調指導下,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中山大學河口海岸研究所均在第一時間派出資深專家緊急支援……

  國內25位常年研究珠江口泥沙、潮汐和氣象方面的頂級專家,成立了技術攻關「國家隊」。

  專家組先後召開36次專題會,開展了9大類300餘項風險排查,在施工現場周邊120平方公里海域布設6組固定監察基站、24組監測儀器。

  先後完成200組地質取樣普查、30多次密度檢測,分析研究泥沙產生的原因。

  制定應對措施,探索建立預警、預測機制的可能性。

  所有人都精神緊繃,愁眉不展。

  陸子安也很著急,但確實是無能為力。

  海洋泥沙回淤是世界性工程難題,早在設計階段,工程師們就有考慮到珠江口海底泥沙回淤,制定過施工解決方案。

  之前,他們一直依照這個方案,有驚無險地完成了前十四節沉管的安裝。

  可是隨著隧道的延伸,海底水文情況逐漸發生了變化。

  「E15」沉管以東的基槽處於銅鼓淺灘南部灘尾,受河口沖淡水和淺灘下泄泥沙的直接影響,銅鼓淺灘尾部淤積南移,沉管施工處於有利於泥沙落淤的水動力泥沙環境中。

  特別在冬、春季,受潮流、東向風浪等作用,銅鼓淺灘泥沙再次啟動擴散,直接影響「E15」沉管以東基槽區域,因而基槽淤積越發嚴重。

  專家們根據現場大量實測資料,並結合動力地貌、衛星遙感反演、數學模型試驗等相關研究進行了無數次的激烈討論和縝密的研究。

  在此期間,陸子安唯一能提供的,就是對他們提出的內容做出精細的模型推演。

  令人驚奇的是,隨著一個個可能的因素被排除,最終他們從這模型里,還真發現了一些問題。

  附近的海域,有不少採砂船。

  這些周邊的采砂活動,看似平常,但實際上對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沉管基槽回淤影響較大。

  基槽出現異常回淤的主要泥沙來源是內伶仃島附近采砂作業所致,采砂形成的高含沙渾水以直接輸移和再搬運方式進入基槽。

  情況探明,項目部立即向上級進行了詳細的匯報。

  依據攻關組大量詳實、嚴謹的研究結果,官方第二天便公布了最新申明:即日起,沉管作業區上游十幾公里範圍內的7個采砂點停止采砂。

  這一年的春節,所有人都留在了珠海。

  沒有硬性規定過,但卻沒有一個人離開。

  所有人都在為節後E15沉管的再次對接做著詳盡的準備。

  所有采砂活動停止後,海水也逐漸變得清澈,海底的流沙回淤量慢慢進入了可控範圍……

  時隔三月,他們沒有再拖延下去,初六這天早上,潛水員傳回最新數據,確定基槽泥沙已經清理完畢後,浮吊船拖著E15,再次緩緩駛出船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