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
“我倒不這麼認為,其實有許多虛擬軍事小說中的大膽兵器構想其真正的價值並不在於實際,而是一種可貴的首創精神和思路,只是我們沒有去認真研究,去把它們轉化為實際罷了。比如,以一敵萬的鐳射槍我們現在不可能發明,但以一敵萬的戰術思路和兵器還是可以借鑑的。”
“無稽之談。”俞飛笑道。
“不是無稽之談,這將是未來特擊戰的主要作戰模式。”馮克認真嚴肅地說道。
“以一敵萬?現在什麼樣的兵器能達到這樣的作戰效能比?”俞飛驚訝的問道。
“有許多,一些還在開發研製,一些已經有樣品生產出來了。比如,核地雷。”馮克微笑道。
“那特擊戰不是變成了核戰爭了嗎?”
“不一樣,特擊戰雖然會使用一些小型核武器,但那是為了追求一種作戰效能比,目的不是核戰爭。將來我們的主要勝利還是要通過常規武器來取得,而且小型核武器只是特擊戰模式初期一種過渡替代品,占新兵器開發種類極少一部分,隨著後續新兵器陸續投入生產,我們會減少甚至取消對小型核武器的使用。”
“你說,憑我們自己生產的常規武器,我們能打贏美國嗎?”對於馮克的話,俞飛覺得有些懷疑。
“是的。”
“為什麼?”
“因為,特擊戰模式的誕生將終結機械化軍團作戰的歷史,讓戰爭形態回歸到它的原點。”馮克自信地道。
二十年後,當特擊戰已成為世界各國軍隊作戰的主流模式時,中國某著名軍事網站的記者採訪到了早已解甲歸田,在自己的農莊頤養天年的小巴頓將軍,並與這位昔日中國戰場上的常勝將軍進行了一次深度軍事交流。
當採訪涉及到特擊戰的精髓是什麼這個敏感的話題時,曾經飽受特擊戰之苦的老將軍一再避而不言,最後被逼無奈,沉吟半晌才答道:特擊戰讓戰爭形態回歸到了它的原點!
第十四章 震撼!震驚!
4月15日,美軍醞釀已久的對華全面總攻拉開了序幕。自去年紐約核襲擊後,美軍就開始加緊了地面入侵中國的準備,小巴頓將軍作為美軍亞太地區最高軍事長官,內心儘管百分之二百不願意打一場二戰式的地面攻堅戰,但是迫於華盛頓和某些政治勢力的壓力,他還是不得不親自製定了對華的地面入侵軍事計劃。
計劃代號——震撼!
4月15日9時,美軍的遠程轟炸機群分12個梯隊突入中國內地,持續不斷地對東北、華北空投大批的電子干擾發射箱,這些裝置所發射出的強大電子干擾全頻道阻塞了中國東北、華北的大部地區,使這些戰略要地的地面通信設施幾乎陷於全面癱瘓。
4月15日12時,中央軍委接到地下光纜傳來的消息,天津、秦皇島、錦州、瀋陽、大連等地區發現空降美軍。
沐浴著西南太平洋的海風,一排B-52“同溫層堡壘”轟炸機整齊地停在停機坪上。機尾上“MT”字樣表明它們是不久之前從寒冷的北達科他州的邁諾特飛來的。
關島基地司令阿瑟·詹森中將煩躁地坐在自己的地下指揮中心,透過監視屏幕巡視著這個方圓209平方英里、人口約16萬的火山島。自1898年美西戰爭之後,美國奪取了關島的控制權。近幾十年來,美國空軍把關島稱為“世界最大的加油站”。第二次海灣戰爭結束後,關島的地緣戰略重要性日漸突出,並迅速成為美軍在太平洋上遏制中國的一個重要戰略支點,華盛頓不惜大興土木對關島基地進行全面改造,不僅加強了後勤供給能力,還擴建飛機場和海軍碼頭。關島成為美軍航母和核潛艇基地後,把從夏威夷跨越太平洋的時間縮短了5天。
從安德森空軍基地13層高的空中交通控制塔的天橋監上俯瞰,關島軍事基地全貌盡收眼底,有可以抗颱風並有空調裝置的飛機庫、大型戰備物資倉庫、新的基地健身康體中心和新的基地安全中心。極目遠眺,新鋪設的地下輸油管正招航空燃料直接輸送到停機坪上的噴氣機上,而六十座巨大的彈藥儲存“圓形倉庫”中的第一座正緩緩開啟地門了一輛輛載重卡車滿載彈藥順序駛出……當美軍發起對中國的地面入侵作戰後,關島就成為一個忙碌的戰略中轉站,一批批的遠程轟炸機降落,加滿油料和彈藥後又迅速起飛,他們的目的地只有一個——中國。
躲在堅固的地下掩體裡,阿瑟·詹森中將的心思卻早就飛到了遙遠的東方,作為一名曾經的特級飛行員他十分羨慕那些能趕上這場世紀大戰的小伙子們,一想到他們中國的天空大展神威而自己只能困坐在地下眼巴巴地替他們送行,阿瑟·詹森中將就感覺沮喪。不過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再過幾分鐘他這裡將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
4月15日13時21分,中國二炮集團軍對關島、沖繩美軍基地發射戰略核飛彈,讓這兩個島嶼永久性地沉入大洋深處,隨之陪葬的有100多萬平民和軍人。
自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以來,這是中國第一次動用戰略核打擊力量實施毀滅性打擊,此舉震驚了整個世界,霎時間全球陷於顛狂狀態,各國軍事力量都進入核戰爭黑色警戒狀態,人人都以為世界核大爭就要爆發了。各國政要紛紛啟動了本國的最後毀滅精英保護措施,派軍隊按早已擬定的名單保護重要的政府官員、科學家、藝術家、工程技術人員、科研人員、教師學生等實施緊急疏散,進入地下核掩體,躲避可能到來的核大戰,為本民族保留一點精華血脈。但對於絕大多數平民來講,幸運之神則沒有光臨他們的頭頂,權貴富豪和公務人員紛紛躲進地下防空洞,普通市民則拖家帶口蜂擁沖向地鐵車站,為找到一個臨時庇護所而拼搶,儘管他們也知道如果核大戰真的爆發,靠這些普通的防禦體系是無法抵禦核輻射與隨之而來的漫漫核冬天,但是求生的本能還是促使人們儘可能的遠離死亡的威脅。
“無稽之談。”俞飛笑道。
“不是無稽之談,這將是未來特擊戰的主要作戰模式。”馮克認真嚴肅地說道。
“以一敵萬?現在什麼樣的兵器能達到這樣的作戰效能比?”俞飛驚訝的問道。
“有許多,一些還在開發研製,一些已經有樣品生產出來了。比如,核地雷。”馮克微笑道。
“那特擊戰不是變成了核戰爭了嗎?”
“不一樣,特擊戰雖然會使用一些小型核武器,但那是為了追求一種作戰效能比,目的不是核戰爭。將來我們的主要勝利還是要通過常規武器來取得,而且小型核武器只是特擊戰模式初期一種過渡替代品,占新兵器開發種類極少一部分,隨著後續新兵器陸續投入生產,我們會減少甚至取消對小型核武器的使用。”
“你說,憑我們自己生產的常規武器,我們能打贏美國嗎?”對於馮克的話,俞飛覺得有些懷疑。
“是的。”
“為什麼?”
“因為,特擊戰模式的誕生將終結機械化軍團作戰的歷史,讓戰爭形態回歸到它的原點。”馮克自信地道。
二十年後,當特擊戰已成為世界各國軍隊作戰的主流模式時,中國某著名軍事網站的記者採訪到了早已解甲歸田,在自己的農莊頤養天年的小巴頓將軍,並與這位昔日中國戰場上的常勝將軍進行了一次深度軍事交流。
當採訪涉及到特擊戰的精髓是什麼這個敏感的話題時,曾經飽受特擊戰之苦的老將軍一再避而不言,最後被逼無奈,沉吟半晌才答道:特擊戰讓戰爭形態回歸到了它的原點!
第十四章 震撼!震驚!
4月15日,美軍醞釀已久的對華全面總攻拉開了序幕。自去年紐約核襲擊後,美軍就開始加緊了地面入侵中國的準備,小巴頓將軍作為美軍亞太地區最高軍事長官,內心儘管百分之二百不願意打一場二戰式的地面攻堅戰,但是迫於華盛頓和某些政治勢力的壓力,他還是不得不親自製定了對華的地面入侵軍事計劃。
計劃代號——震撼!
4月15日9時,美軍的遠程轟炸機群分12個梯隊突入中國內地,持續不斷地對東北、華北空投大批的電子干擾發射箱,這些裝置所發射出的強大電子干擾全頻道阻塞了中國東北、華北的大部地區,使這些戰略要地的地面通信設施幾乎陷於全面癱瘓。
4月15日12時,中央軍委接到地下光纜傳來的消息,天津、秦皇島、錦州、瀋陽、大連等地區發現空降美軍。
沐浴著西南太平洋的海風,一排B-52“同溫層堡壘”轟炸機整齊地停在停機坪上。機尾上“MT”字樣表明它們是不久之前從寒冷的北達科他州的邁諾特飛來的。
關島基地司令阿瑟·詹森中將煩躁地坐在自己的地下指揮中心,透過監視屏幕巡視著這個方圓209平方英里、人口約16萬的火山島。自1898年美西戰爭之後,美國奪取了關島的控制權。近幾十年來,美國空軍把關島稱為“世界最大的加油站”。第二次海灣戰爭結束後,關島的地緣戰略重要性日漸突出,並迅速成為美軍在太平洋上遏制中國的一個重要戰略支點,華盛頓不惜大興土木對關島基地進行全面改造,不僅加強了後勤供給能力,還擴建飛機場和海軍碼頭。關島成為美軍航母和核潛艇基地後,把從夏威夷跨越太平洋的時間縮短了5天。
從安德森空軍基地13層高的空中交通控制塔的天橋監上俯瞰,關島軍事基地全貌盡收眼底,有可以抗颱風並有空調裝置的飛機庫、大型戰備物資倉庫、新的基地健身康體中心和新的基地安全中心。極目遠眺,新鋪設的地下輸油管正招航空燃料直接輸送到停機坪上的噴氣機上,而六十座巨大的彈藥儲存“圓形倉庫”中的第一座正緩緩開啟地門了一輛輛載重卡車滿載彈藥順序駛出……當美軍發起對中國的地面入侵作戰後,關島就成為一個忙碌的戰略中轉站,一批批的遠程轟炸機降落,加滿油料和彈藥後又迅速起飛,他們的目的地只有一個——中國。
躲在堅固的地下掩體裡,阿瑟·詹森中將的心思卻早就飛到了遙遠的東方,作為一名曾經的特級飛行員他十分羨慕那些能趕上這場世紀大戰的小伙子們,一想到他們中國的天空大展神威而自己只能困坐在地下眼巴巴地替他們送行,阿瑟·詹森中將就感覺沮喪。不過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再過幾分鐘他這裡將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
4月15日13時21分,中國二炮集團軍對關島、沖繩美軍基地發射戰略核飛彈,讓這兩個島嶼永久性地沉入大洋深處,隨之陪葬的有100多萬平民和軍人。
自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以來,這是中國第一次動用戰略核打擊力量實施毀滅性打擊,此舉震驚了整個世界,霎時間全球陷於顛狂狀態,各國軍事力量都進入核戰爭黑色警戒狀態,人人都以為世界核大爭就要爆發了。各國政要紛紛啟動了本國的最後毀滅精英保護措施,派軍隊按早已擬定的名單保護重要的政府官員、科學家、藝術家、工程技術人員、科研人員、教師學生等實施緊急疏散,進入地下核掩體,躲避可能到來的核大戰,為本民族保留一點精華血脈。但對於絕大多數平民來講,幸運之神則沒有光臨他們的頭頂,權貴富豪和公務人員紛紛躲進地下防空洞,普通市民則拖家帶口蜂擁沖向地鐵車站,為找到一個臨時庇護所而拼搶,儘管他們也知道如果核大戰真的爆發,靠這些普通的防禦體系是無法抵禦核輻射與隨之而來的漫漫核冬天,但是求生的本能還是促使人們儘可能的遠離死亡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