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頁
王建: 三大板塊中,東亞板塊的整合難度實際是最大。經濟上內部聯繫不如歐盟密切,軍事上沒有一根支柱,政治上又有很不相同的背景。可以使我們對東亞整合有信心的就是兩條:一是歐美板塊的出現,逼迫以美歐市場為出口導向的日、韓和中國港、台地區朝向中國大陸市場,二就是美歐板塊衝撞在即,迫使東亞各經濟體在政治、軍事上加速靠攏,尋求區域自保。
喬良: 你這個分析從理論上沒問題,我都贊同,但所有問題都是X,都是未知數,有些預測的東西什麼時候會發生?何況一切東西都在動態中,日本在動,中國也在動,日本可以算一艘大船,中國也是大船,大船掉起頭來,要費勁得多,特別是我們希望兩艘大船走到一起,合併航嚮往前開,現在聽上去有些像是說夢話。
李曉寧:日本該怎麼辦?現在它已經是10年的經濟萎縮了。
王建: 昨天我也說了這個答案,日本現在要趕快和中國經濟整合,日本的難題就在於金融壞帳得解套,解套的辦法是得提高日本的資產價格,那得給它新的資金注入,但是資金在美國人和歐洲人手裡,不會給它,還得靠自己。日本與中國的經濟整合怎麼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在亞洲的貨幣整合當中,給日本人多留出一塊金融利益,什麼金融利益?有了東亞元以後,在東亞共同的資本市場當中,讓日本投資中國的企業優先上市,多上市,培育出新的優良金融資產,這塊新的、好的金融資產多了,原來的壞帳比重就會降低,慢慢把它消化掉,日本經濟就走出來了。
喬良: 亞洲人的心態和歐洲不太一樣,歐洲的整合雖然要克服內部多元化,但是,他們之間一旦認同起來,歐元就能推動,中國和日本這樣的國家,看上去好像同屬儒家文化圈,其實各自的民族意識相去甚遠,遠不是內部整合可以完成的。歐洲人為了最後推出一個歐元,大家都能做出讓步,而中國、日本還有韓國,如果要推出東亞元,就會為以誰的貨幣為主其實就是以誰的利益為主爭吵不休。
李曉寧: 這個問題取決於美元與歐元對決,也與東亞經濟形勢有關,如果日元貨幣比較堅挺,或者人民幣堅挺,到那個時候,誰好認同誰。大家根據條件進行調整,現在不能設計。
王湘穗:中國的國家心態要繼續調整,因為我們從1840年以來,一直是在受欺負。要真正成為一個大國,必須有大國的心態,也就是積極參與並且積極主導國際和地區事務。最近歐洲兩個思想界的重磅人物,哈貝馬斯和德希達聯名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就是“歐洲要有統一的外交政策”,這倆人原本在學術上有矛盾,但在關於歐洲未來走向的問題上統一了立場,希望告訴歐洲人應該有不同於美國的獨立精神,然後才能有獨立的經濟,獨立的政治。這和歐洲最近發布的憲法草案聯繫起來看,歐洲正在形成一個與以往傳統國家不同的經濟政治聯合體,而歐洲的知識精英在極力推進這個進程。我們國家的也包括東亞地區的知識精英也應該積極推進東亞圈的形成,這是民族也是區域的最大利益所在。
目前中國的人民幣還沒有對外開放,不是區域或國際貨幣。現在一些國家能用人民幣交易,但這並沒有金融層面的意義。開放人民幣,我們現在可能還不敢。這說明你的經濟體還有硬傷。 王建曾經有一個設想,讓港幣和人民幣形成一種連帶關係,危機時彼此互為保險、互為支撐,平常可以加大融資和投資的力度。這樣做好處是大陸與香港經濟整合程度已經很高了,壞處是港幣太小。
王建:有了連帶關係就沒有大小。港幣小,但是後面有人民幣撐著就行。
王湘穗: 主要是指經濟規模。我想能不能與日本形成大陸與香港的金融互動關係?現在日本經濟不景氣,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它的GDP是我們的4倍。中國與日本合作是需要仔細研究的。
李曉寧: 要形成投資中心,像倫敦市場、紐約市場一樣。投資中心能準確地評估你的技術項目。
要以此聚集大量的國際資本。美國為什麼好?就是有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有這個企業就掙錢,就有好產品。改造好中國、日本、韓國的大學,從一個拷貝技術的國家走向技術輸出的國家。那時不是製造業的轉移,而是世界投資中心的轉移。中國人要有準備,轉到上海、香港來。
王建: 東亞經濟整合,剛才說了很重要的觀點,許多觀點是互補的,也有時間順序的問題。東亞元應該是經濟整合到一定程度,再做貨幣統一,經濟沒統一,怎麼統一貨幣。
王湘穗:東亞要跳出歐美兩家的爭奪,當第三力量極。
王建: 新的力量極也可能在老的力量極彼此削弱中形成,美國能取代英國的霸權,就是因為英國在歐洲的爭霸戰中力量被歐洲國家削弱。東亞首先還是要儘快邁出整合步伐。歐盟國家的主權讓渡都很厲害,一個國家要想擴建個鋼廠,沒有歐盟的同意都不行,你講的投資中心,實際上是資源配置中心,就是東亞計委,就像國家計委一樣,要統一規劃我們東亞的產業,中國有多少鋼廠,日本有多少鋼廠,我們形成產業鏈條,彼此之間能夠組合起來。
超越非利益因素,加快東亞“幣緣圈”成型(2)
王湘穗: 一般的策劃人,就是策劃一個項目,現在需要策劃一個國家,策劃一個區域,甚至是策劃世界的策劃人,可有“幾人真是經綸手”?
喬良: 你這個分析從理論上沒問題,我都贊同,但所有問題都是X,都是未知數,有些預測的東西什麼時候會發生?何況一切東西都在動態中,日本在動,中國也在動,日本可以算一艘大船,中國也是大船,大船掉起頭來,要費勁得多,特別是我們希望兩艘大船走到一起,合併航嚮往前開,現在聽上去有些像是說夢話。
李曉寧:日本該怎麼辦?現在它已經是10年的經濟萎縮了。
王建: 昨天我也說了這個答案,日本現在要趕快和中國經濟整合,日本的難題就在於金融壞帳得解套,解套的辦法是得提高日本的資產價格,那得給它新的資金注入,但是資金在美國人和歐洲人手裡,不會給它,還得靠自己。日本與中國的經濟整合怎麼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在亞洲的貨幣整合當中,給日本人多留出一塊金融利益,什麼金融利益?有了東亞元以後,在東亞共同的資本市場當中,讓日本投資中國的企業優先上市,多上市,培育出新的優良金融資產,這塊新的、好的金融資產多了,原來的壞帳比重就會降低,慢慢把它消化掉,日本經濟就走出來了。
喬良: 亞洲人的心態和歐洲不太一樣,歐洲的整合雖然要克服內部多元化,但是,他們之間一旦認同起來,歐元就能推動,中國和日本這樣的國家,看上去好像同屬儒家文化圈,其實各自的民族意識相去甚遠,遠不是內部整合可以完成的。歐洲人為了最後推出一個歐元,大家都能做出讓步,而中國、日本還有韓國,如果要推出東亞元,就會為以誰的貨幣為主其實就是以誰的利益為主爭吵不休。
李曉寧: 這個問題取決於美元與歐元對決,也與東亞經濟形勢有關,如果日元貨幣比較堅挺,或者人民幣堅挺,到那個時候,誰好認同誰。大家根據條件進行調整,現在不能設計。
王湘穗:中國的國家心態要繼續調整,因為我們從1840年以來,一直是在受欺負。要真正成為一個大國,必須有大國的心態,也就是積極參與並且積極主導國際和地區事務。最近歐洲兩個思想界的重磅人物,哈貝馬斯和德希達聯名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就是“歐洲要有統一的外交政策”,這倆人原本在學術上有矛盾,但在關於歐洲未來走向的問題上統一了立場,希望告訴歐洲人應該有不同於美國的獨立精神,然後才能有獨立的經濟,獨立的政治。這和歐洲最近發布的憲法草案聯繫起來看,歐洲正在形成一個與以往傳統國家不同的經濟政治聯合體,而歐洲的知識精英在極力推進這個進程。我們國家的也包括東亞地區的知識精英也應該積極推進東亞圈的形成,這是民族也是區域的最大利益所在。
目前中國的人民幣還沒有對外開放,不是區域或國際貨幣。現在一些國家能用人民幣交易,但這並沒有金融層面的意義。開放人民幣,我們現在可能還不敢。這說明你的經濟體還有硬傷。 王建曾經有一個設想,讓港幣和人民幣形成一種連帶關係,危機時彼此互為保險、互為支撐,平常可以加大融資和投資的力度。這樣做好處是大陸與香港經濟整合程度已經很高了,壞處是港幣太小。
王建:有了連帶關係就沒有大小。港幣小,但是後面有人民幣撐著就行。
王湘穗: 主要是指經濟規模。我想能不能與日本形成大陸與香港的金融互動關係?現在日本經濟不景氣,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它的GDP是我們的4倍。中國與日本合作是需要仔細研究的。
李曉寧: 要形成投資中心,像倫敦市場、紐約市場一樣。投資中心能準確地評估你的技術項目。
要以此聚集大量的國際資本。美國為什麼好?就是有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有這個企業就掙錢,就有好產品。改造好中國、日本、韓國的大學,從一個拷貝技術的國家走向技術輸出的國家。那時不是製造業的轉移,而是世界投資中心的轉移。中國人要有準備,轉到上海、香港來。
王建: 東亞經濟整合,剛才說了很重要的觀點,許多觀點是互補的,也有時間順序的問題。東亞元應該是經濟整合到一定程度,再做貨幣統一,經濟沒統一,怎麼統一貨幣。
王湘穗:東亞要跳出歐美兩家的爭奪,當第三力量極。
王建: 新的力量極也可能在老的力量極彼此削弱中形成,美國能取代英國的霸權,就是因為英國在歐洲的爭霸戰中力量被歐洲國家削弱。東亞首先還是要儘快邁出整合步伐。歐盟國家的主權讓渡都很厲害,一個國家要想擴建個鋼廠,沒有歐盟的同意都不行,你講的投資中心,實際上是資源配置中心,就是東亞計委,就像國家計委一樣,要統一規劃我們東亞的產業,中國有多少鋼廠,日本有多少鋼廠,我們形成產業鏈條,彼此之間能夠組合起來。
超越非利益因素,加快東亞“幣緣圈”成型(2)
王湘穗: 一般的策劃人,就是策劃一個項目,現在需要策劃一個國家,策劃一個區域,甚至是策劃世界的策劃人,可有“幾人真是經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