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6頁
下葬後的前三天,不能進食,三天後才能進食一些粥類,七天後才可以吃一些蔬菜水果,這些吃的東西都是他們幾個自己做,李德謇兄弟一向沒做過這事,而李業詡與李業嗣在特戰訓練時,燒制東西是他們的拿手好戲,因此都是李業詡兄弟兩個做吃的東西。
李靖的墓離昭陵所在的九嵕山主峰還有好多路,看著離得很遠,這樣的距離讓李業詡有些耿耿於懷,魏徵的墓都在九嵕山的山腰,離昭陵的地宮只是一步之遙,這樣的安排似乎表示在李世民心目中,魏徵更是有份量。只不過看著李靖墓邊那些先一步的陪葬墓後,也稍稍的釋然,李靖墓邊上有溫彥博墓,還有褚遂良的父親褚亮的墓,東面稍遠處是馬周墓,西南面有高士廉墓,南面是房玄齡墓。
特別是房玄齡的墓,比李靖的墓離昭陵更遠。
因這些大臣去逝時間也沒多久,家人們都在守孝,附近一道守墓的人很多,李業詡甚至能看到房遺直、房遺愛、房遺則兄弟三個出現在視野中,但恪守禮制的前提下,是不能過去打招呼的。
營建昭陵的工程早在幾年前就開始了,李業詡可以目視看到十幾里外的九嵕山主峰一帶,那些如螞蟻般在勞作的工匠們。其實李業詡甚是想不通,李世民在當初決定以山為陵修建帝陵時候,對大臣們說,是為了節儉,不願耗費太多的錢物,修建大的封地堆,以山為陵,除可以省錢外,還不占用土地,可是按如今動用工匠及民工數量來看,李世民的理由很是牽強,在高山上掏個洞作墳墓,花費的時間和金錢比用土封堆要大上很多,李業詡在瞪著九嵕山看了幾天後,也終於明白,李世民是怕死後埋了,被後人盜墓,也就想到在山的懸崖上掏個洞,將自己埋進去,將墓道口埋了,過上幾十年,上百後,就沒有人知道墓道口位置,那盜墓的難度就大多了。
只是皇帝的墓地難盜了,那陪葬的這些大臣們的墓呢?
李業詡看著堆成幾座山巒樣的李靖墓,想著若有一天大唐敗亡了,昭陵及其陪葬墓沒有守衛的軍士了,那像李靖這樣陪葬在李世民邊上的功臣的墓,就將成了第一批遭難的,一個墓道加上簡單的封土堆,被盜的可能性太大了,想到這,李業詡有些隱隱的不安,想著自己有可能也會在死後陪葬在昭陵,還很有可能就埋在李靖邊上,大唐在,昭陵附近肯定會有守衛的軍士,為了李靖的墓和自己的墓不被人挖盜,也不能讓大唐敗亡!!
這樣的想法只是李業詡跪在李靖墓前時偶然間想到的,李業詡事後想想也有些可笑,但一些大事還是要考慮的。李靖去逝帶來的最初傷痛過後,李業詡也慢慢冷靜下來,想著這段時間發生的事,如今李世民身體也不太好,按原來的歷史,李世民也是在貞觀二十三年去逝的,若是李世民在年內駕崩,那大唐定會迎來一場突變,長安將會風雲迭起,而自己對長安的事一點也不知,李業詡心內有些不安。
李靖去逝後,李業詡上呈請辭所有職務,為李靖守孝,只不過至今還沒什麼消息傳來,當日李承乾到府上來弔唁也沒有話兒透露,如今摺子還沒有得到批覆,李業詡不知道李世民是如何考慮的。
呆在九嵕山下,離長安近兩百里的路程,府里的家人及下人們都還是在守孝中,消息傳來也不是很方便,李業詡有些著急。
在李靖去逝七七四十九天後,齋祭結束府內除靈後,長安終於傳來消息。
這是由宮中侍衛送來的李世民的密令還有回覆李業詡請辭的昭令。
李世民在詔令中回復,因數道大軍出征,兵部所負的職事過多,不同意作為兵部尚書的李業詡辭官的請求,以“奪情”用之,命李業詡不必棄官去職,以素服治事,不參加慶賀、祭祀、宴會等活動。
李世民在密令中要求李業詡,在收到詔令後,立即返回長安,長安城內有重大的事情發生,要李業詡回去負責!!
收到這樣的詔令和密令,還是出乎李業詡的意外,他也在恭恭敬敬地向李靖的墳墓叩了三個響頭,一身孝服,隨著宮內傳令人員回京…
第四卷 軍魂 第二百七十二章 歷史在開玩笑?
李業詡呆在九嵕山下為李靖守墓的時候,身邊親衛們也都沒有帶,甚至邊上連馬兒都沒有,這次跟隨宮中侍衛往回趕,還是用驛站的馬匹。
連續的換騎,一路風馳電掣地往長安城趕,在早上時候從九嵕山下出發,到了下午,長安城那高大的城牆已經在望了。
李業詡沒有回府,而是跟著宮中的侍衛直接進了皇宮。
時間已經是七月,天氣還是很熱,李業詡在進宮時還蹦出一個奇怪的念頭,李世民今年未何沒有去避暑?!
夏天的太極宮悶熱潮濕,身體越來越差的李世民在前些年夏天都是率嬪妃和皇子們去九成宮或者翠微宮避暑的,今年沒去,肯定是有事兒發生了,李業詡也即跟著宮內侍衛,快步進入太極宮內。
李世民這次是在皇宮內稍見涼爽的武德殿內接見李業詡的。
在李業詡進殿時候,看到太子李承乾也一道在,正在商議著什麼事兒!!
一身素服的李業詡忙上去行禮。
“賢侄,你重孝在身,不必行禮!”看起來氣色並不太好的李世民站起身,伸手示意道。
“多謝陛下!”李業詡也罷了禮。
李靖的墓離昭陵所在的九嵕山主峰還有好多路,看著離得很遠,這樣的距離讓李業詡有些耿耿於懷,魏徵的墓都在九嵕山的山腰,離昭陵的地宮只是一步之遙,這樣的安排似乎表示在李世民心目中,魏徵更是有份量。只不過看著李靖墓邊那些先一步的陪葬墓後,也稍稍的釋然,李靖墓邊上有溫彥博墓,還有褚遂良的父親褚亮的墓,東面稍遠處是馬周墓,西南面有高士廉墓,南面是房玄齡墓。
特別是房玄齡的墓,比李靖的墓離昭陵更遠。
因這些大臣去逝時間也沒多久,家人們都在守孝,附近一道守墓的人很多,李業詡甚至能看到房遺直、房遺愛、房遺則兄弟三個出現在視野中,但恪守禮制的前提下,是不能過去打招呼的。
營建昭陵的工程早在幾年前就開始了,李業詡可以目視看到十幾里外的九嵕山主峰一帶,那些如螞蟻般在勞作的工匠們。其實李業詡甚是想不通,李世民在當初決定以山為陵修建帝陵時候,對大臣們說,是為了節儉,不願耗費太多的錢物,修建大的封地堆,以山為陵,除可以省錢外,還不占用土地,可是按如今動用工匠及民工數量來看,李世民的理由很是牽強,在高山上掏個洞作墳墓,花費的時間和金錢比用土封堆要大上很多,李業詡在瞪著九嵕山看了幾天後,也終於明白,李世民是怕死後埋了,被後人盜墓,也就想到在山的懸崖上掏個洞,將自己埋進去,將墓道口埋了,過上幾十年,上百後,就沒有人知道墓道口位置,那盜墓的難度就大多了。
只是皇帝的墓地難盜了,那陪葬的這些大臣們的墓呢?
李業詡看著堆成幾座山巒樣的李靖墓,想著若有一天大唐敗亡了,昭陵及其陪葬墓沒有守衛的軍士了,那像李靖這樣陪葬在李世民邊上的功臣的墓,就將成了第一批遭難的,一個墓道加上簡單的封土堆,被盜的可能性太大了,想到這,李業詡有些隱隱的不安,想著自己有可能也會在死後陪葬在昭陵,還很有可能就埋在李靖邊上,大唐在,昭陵附近肯定會有守衛的軍士,為了李靖的墓和自己的墓不被人挖盜,也不能讓大唐敗亡!!
這樣的想法只是李業詡跪在李靖墓前時偶然間想到的,李業詡事後想想也有些可笑,但一些大事還是要考慮的。李靖去逝帶來的最初傷痛過後,李業詡也慢慢冷靜下來,想著這段時間發生的事,如今李世民身體也不太好,按原來的歷史,李世民也是在貞觀二十三年去逝的,若是李世民在年內駕崩,那大唐定會迎來一場突變,長安將會風雲迭起,而自己對長安的事一點也不知,李業詡心內有些不安。
李靖去逝後,李業詡上呈請辭所有職務,為李靖守孝,只不過至今還沒什麼消息傳來,當日李承乾到府上來弔唁也沒有話兒透露,如今摺子還沒有得到批覆,李業詡不知道李世民是如何考慮的。
呆在九嵕山下,離長安近兩百里的路程,府里的家人及下人們都還是在守孝中,消息傳來也不是很方便,李業詡有些著急。
在李靖去逝七七四十九天後,齋祭結束府內除靈後,長安終於傳來消息。
這是由宮中侍衛送來的李世民的密令還有回覆李業詡請辭的昭令。
李世民在詔令中回復,因數道大軍出征,兵部所負的職事過多,不同意作為兵部尚書的李業詡辭官的請求,以“奪情”用之,命李業詡不必棄官去職,以素服治事,不參加慶賀、祭祀、宴會等活動。
李世民在密令中要求李業詡,在收到詔令後,立即返回長安,長安城內有重大的事情發生,要李業詡回去負責!!
收到這樣的詔令和密令,還是出乎李業詡的意外,他也在恭恭敬敬地向李靖的墳墓叩了三個響頭,一身孝服,隨著宮內傳令人員回京…
第四卷 軍魂 第二百七十二章 歷史在開玩笑?
李業詡呆在九嵕山下為李靖守墓的時候,身邊親衛們也都沒有帶,甚至邊上連馬兒都沒有,這次跟隨宮中侍衛往回趕,還是用驛站的馬匹。
連續的換騎,一路風馳電掣地往長安城趕,在早上時候從九嵕山下出發,到了下午,長安城那高大的城牆已經在望了。
李業詡沒有回府,而是跟著宮中的侍衛直接進了皇宮。
時間已經是七月,天氣還是很熱,李業詡在進宮時還蹦出一個奇怪的念頭,李世民今年未何沒有去避暑?!
夏天的太極宮悶熱潮濕,身體越來越差的李世民在前些年夏天都是率嬪妃和皇子們去九成宮或者翠微宮避暑的,今年沒去,肯定是有事兒發生了,李業詡也即跟著宮內侍衛,快步進入太極宮內。
李世民這次是在皇宮內稍見涼爽的武德殿內接見李業詡的。
在李業詡進殿時候,看到太子李承乾也一道在,正在商議著什麼事兒!!
一身素服的李業詡忙上去行禮。
“賢侄,你重孝在身,不必行禮!”看起來氣色並不太好的李世民站起身,伸手示意道。
“多謝陛下!”李業詡也罷了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