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0頁
所幸交州一帶包括整個嶺南盛產稻米,朝廷將糧食補給的任務交給了嶺南道的諸州,出乎李業詡意外的是,李世民責令由曾經在南方主過事的吳王李恪去負責大軍的後勤補給。
李恪也即奉命而去,在與李業詡告別之時,並未說明其中的情況。
李恪在給負責糧食運輸的官員令中,嚴令一定要保證糧食的密封與乾燥,以防霉變。在對將領們的命令中,也是一再強調不可吃生的水和食物,以防出現瘟疫。
---------
已經是初冬了,長安的秋末冬初還是比較乾燥的,雖然有些讓人難受,但這樣的天氣對於患李世民那樣病症的人來說,還是挺適合的,屋內不潮濕,空氣也乾燥,不會對身上的疾病造成不利的影響,也使得這段時間以來,李世民的身子得到了明顯的康復,精神也是好多了。
一直擔心著李世民的病,親自服侍李世民起居的長孫皇后,也終於喘了口氣,放下心來,只不過這大半年來的辛勞,使得長孫皇后的身體也變差了,天氣變冷起來,又時常出現氣喘不過來的情況,讓李世民很是著急。
所幸,休養了一些時候,調理了一陣,長孫皇后的病情也穩定了,這才讓李世民放心。
身體好了,一些朝事李世民也親自處理,特別是前方戰事的情況他都一直在關注,一些決策也是李世民當著太子李承乾的面做出的,只不過所有的戰事李世民都讓李承乾知道,基本的事也都先問詢李承乾的意見再做決定,以此查看李承乾對戰事方面的決斷能力。
十月初一,依慣例是個大朝會日,在京一定品級以上的官員基本都出席了朝會。
在大臣們所提請的一些事務都討論處理完畢後,站在朝臣隊列最前面的太子李承乾站了出來,將一份奏摺呈給李世民,“父皇,這是兒臣這段時間來所考慮的事,就是進行賦稅方面的改革…”
“兒臣認為,如今我大唐國力漸強,百姓安樂,一派盛世的景象,然兒臣卻有憂慮!”李承乾已經把這段時間所準備的事項都背得爛熟了,說起來很是順溜,“我大唐境內,世家占據著非常多的土地,這些土地並不與百姓田地般正常交納賦稅,使得我大唐國庫的收入遠比實際能徵收的少,還有在京及各地官員的封地,這些封地也不是正常交納賦稅,據戶部統計,以上這些不徵稅的田地已經占了如今我大唐可耕種面積的近三成,而且官員封地的規模和數量也是越來越大,若長此以往,百姓手中的田地會越來越少,終有一天,我大唐所有的土地都置於世家和官家之手,產生動亂…”
“百姓的田地數終是有限,出產也不可能無限制提高,到時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大唐國庫的賦稅會逐年的減少,所以兒臣上表請求父皇,在暫時無法收回這些田地的前提下,世家與官家的田產,一併納稅,官紳一體,同時減少百姓所征賦稅的比例,兒臣在奏本里,有詳細的納稅數額比例等的講述,請父皇定奪…”
李承乾的話剛一說完,朝臣列中像似炸開了窩一般,議論開了,李世民卻不說話,眼睛一直在群臣堆里掃,看群臣的反應。
“陛下,臣支持太子的提議!”李業詡第一個站了出來,表示了對李承乾的支持,“如今天下豐足,百姓衣食無憂,然待天災之年,百姓很有可能食不裹腹,我大唐百姓一向溫順,若非活不下去,絕不會做出犯上作亂之舉,如果能有效減輕進姓的賦稅負擔,那百姓感恩戴德,對朝廷自是更加的擁護,此有得民心之舉;而世家門閥,數百年來都獨然於外,沒有正常交納賦稅,這使得天下百姓不滿,也使我大唐的賦稅收入減少至半。世家占有大量的土地卻不納稅或者納較少的稅,百姓田畝少卻要納繁重的賦稅,天災之年,百姓收入不足納稅,衣食的憂慮,會使百姓心生怨恨,而暴力相抗,如今陛下對官員所封田畝頗多,也無須納稅,而官員及有功之臣會越來越多,這也使得百姓手中土地越來越少,但按人頭繳納的稅卻不會減少,如此以往,天下必生亂…”
向世家和官家收取賦稅是第一步,接下來要進行的還有田地所有制度的改革!!
“陛下,臣不認同李尚書此言!”在李業詡喘口氣,想再繼續說時候,長孫無忌卻站了出來,表示反對,“陛下,我大唐立國才不三十年,而世家存在已經數百年,根深基固,若此時強行對其徵稅,那世家必定不服,因其影響力巨大,必定會鬧得人心惶惶,生出亂事來。再者,我大唐官吏俸祿並不高,大部都是依仗陛下所賞賜的田畝產出維持府上生計,若與百姓一同徵稅,那官員的日子更是難過,說不定會出現貪污之像,此舉對朝廷、對國家有百害而無一利,不但會寒了百官的心,還會讓官員們生活陷入窘境,不能一心為陛下做事…”
長孫無忌此話說得也是挺在理,博得了不少人的認可,一些朝臣們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長孫侍中此言差矣,!”,李業詡正想反擊,一旁的于志寧出來說話,“陛下,官民俱是我大唐的根本,與百姓相比,官員們的日子算過得非常好了,但百姓呢?卻相差甚遠!甚至還有一些地方吃不飽飯!”
于志寧娓娓而道:“前些年,山東百姓作亂,正是因為田地歉收,百姓日子過不下去,而所治之地官員沒有及時救濟,這才使得那些落難的百姓揭竿而起,在陛下親令賑災物資送抵,並承諾不追究作亂者責任時,這些人也都散去,動亂平息!若是百姓不餓肚子,如何會有這事?在下想問長孫侍中的是,你可知我大唐有多少世家門閥?特別是山東一帶?如今天下又有多少官吏?有多少封地?光這些人所占之地就占了我大唐登記在冊的田畝數的近三成,而這個數量還在增加,再過幾年,又會如何?他們占著土地,卻不需交稅或少交稅,使得我大唐的賦稅流失越來越多,如此以往,我大唐的賦稅將會越來越少,請問長孫侍中,你有何計?”
李恪也即奉命而去,在與李業詡告別之時,並未說明其中的情況。
李恪在給負責糧食運輸的官員令中,嚴令一定要保證糧食的密封與乾燥,以防霉變。在對將領們的命令中,也是一再強調不可吃生的水和食物,以防出現瘟疫。
---------
已經是初冬了,長安的秋末冬初還是比較乾燥的,雖然有些讓人難受,但這樣的天氣對於患李世民那樣病症的人來說,還是挺適合的,屋內不潮濕,空氣也乾燥,不會對身上的疾病造成不利的影響,也使得這段時間以來,李世民的身子得到了明顯的康復,精神也是好多了。
一直擔心著李世民的病,親自服侍李世民起居的長孫皇后,也終於喘了口氣,放下心來,只不過這大半年來的辛勞,使得長孫皇后的身體也變差了,天氣變冷起來,又時常出現氣喘不過來的情況,讓李世民很是著急。
所幸,休養了一些時候,調理了一陣,長孫皇后的病情也穩定了,這才讓李世民放心。
身體好了,一些朝事李世民也親自處理,特別是前方戰事的情況他都一直在關注,一些決策也是李世民當著太子李承乾的面做出的,只不過所有的戰事李世民都讓李承乾知道,基本的事也都先問詢李承乾的意見再做決定,以此查看李承乾對戰事方面的決斷能力。
十月初一,依慣例是個大朝會日,在京一定品級以上的官員基本都出席了朝會。
在大臣們所提請的一些事務都討論處理完畢後,站在朝臣隊列最前面的太子李承乾站了出來,將一份奏摺呈給李世民,“父皇,這是兒臣這段時間來所考慮的事,就是進行賦稅方面的改革…”
“兒臣認為,如今我大唐國力漸強,百姓安樂,一派盛世的景象,然兒臣卻有憂慮!”李承乾已經把這段時間所準備的事項都背得爛熟了,說起來很是順溜,“我大唐境內,世家占據著非常多的土地,這些土地並不與百姓田地般正常交納賦稅,使得我大唐國庫的收入遠比實際能徵收的少,還有在京及各地官員的封地,這些封地也不是正常交納賦稅,據戶部統計,以上這些不徵稅的田地已經占了如今我大唐可耕種面積的近三成,而且官員封地的規模和數量也是越來越大,若長此以往,百姓手中的田地會越來越少,終有一天,我大唐所有的土地都置於世家和官家之手,產生動亂…”
“百姓的田地數終是有限,出產也不可能無限制提高,到時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大唐國庫的賦稅會逐年的減少,所以兒臣上表請求父皇,在暫時無法收回這些田地的前提下,世家與官家的田產,一併納稅,官紳一體,同時減少百姓所征賦稅的比例,兒臣在奏本里,有詳細的納稅數額比例等的講述,請父皇定奪…”
李承乾的話剛一說完,朝臣列中像似炸開了窩一般,議論開了,李世民卻不說話,眼睛一直在群臣堆里掃,看群臣的反應。
“陛下,臣支持太子的提議!”李業詡第一個站了出來,表示了對李承乾的支持,“如今天下豐足,百姓衣食無憂,然待天災之年,百姓很有可能食不裹腹,我大唐百姓一向溫順,若非活不下去,絕不會做出犯上作亂之舉,如果能有效減輕進姓的賦稅負擔,那百姓感恩戴德,對朝廷自是更加的擁護,此有得民心之舉;而世家門閥,數百年來都獨然於外,沒有正常交納賦稅,這使得天下百姓不滿,也使我大唐的賦稅收入減少至半。世家占有大量的土地卻不納稅或者納較少的稅,百姓田畝少卻要納繁重的賦稅,天災之年,百姓收入不足納稅,衣食的憂慮,會使百姓心生怨恨,而暴力相抗,如今陛下對官員所封田畝頗多,也無須納稅,而官員及有功之臣會越來越多,這也使得百姓手中土地越來越少,但按人頭繳納的稅卻不會減少,如此以往,天下必生亂…”
向世家和官家收取賦稅是第一步,接下來要進行的還有田地所有制度的改革!!
“陛下,臣不認同李尚書此言!”在李業詡喘口氣,想再繼續說時候,長孫無忌卻站了出來,表示反對,“陛下,我大唐立國才不三十年,而世家存在已經數百年,根深基固,若此時強行對其徵稅,那世家必定不服,因其影響力巨大,必定會鬧得人心惶惶,生出亂事來。再者,我大唐官吏俸祿並不高,大部都是依仗陛下所賞賜的田畝產出維持府上生計,若與百姓一同徵稅,那官員的日子更是難過,說不定會出現貪污之像,此舉對朝廷、對國家有百害而無一利,不但會寒了百官的心,還會讓官員們生活陷入窘境,不能一心為陛下做事…”
長孫無忌此話說得也是挺在理,博得了不少人的認可,一些朝臣們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長孫侍中此言差矣,!”,李業詡正想反擊,一旁的于志寧出來說話,“陛下,官民俱是我大唐的根本,與百姓相比,官員們的日子算過得非常好了,但百姓呢?卻相差甚遠!甚至還有一些地方吃不飽飯!”
于志寧娓娓而道:“前些年,山東百姓作亂,正是因為田地歉收,百姓日子過不下去,而所治之地官員沒有及時救濟,這才使得那些落難的百姓揭竿而起,在陛下親令賑災物資送抵,並承諾不追究作亂者責任時,這些人也都散去,動亂平息!若是百姓不餓肚子,如何會有這事?在下想問長孫侍中的是,你可知我大唐有多少世家門閥?特別是山東一帶?如今天下又有多少官吏?有多少封地?光這些人所占之地就占了我大唐登記在冊的田畝數的近三成,而這個數量還在增加,再過幾年,又會如何?他們占著土地,卻不需交稅或少交稅,使得我大唐的賦稅流失越來越多,如此以往,我大唐的賦稅將會越來越少,請問長孫侍中,你有何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