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東吳哨兵一無所知的關鍵原因,在於漢軍根本就不曾接近長江南岸一里之內。

  第二天拂曉,當烏林港守軍突然發現遮天蔽日的漢軍水師幡影已在港外不遠時,方大驚失色。

  守將留贊匆忙下令港口部隊放箭,船隻起錨迎戰時,港外的漢軍水師猛然一齊開砲,密集如雨的石彈在一剎那間便將烏林港淹沒了。

  此時,漢軍的艦船尚未進入烏林港的弓箭射程!

  留贊傻眼了----難道這就是陸遜說的那支力量弱小,只敢在公安港外騷擾運輸船隊的漢朝水師嗎?

  他當然不會知道,先前公安港外的船隊只是示弱之計,清瑤先藉助東吳對蜀漢水軍的輕視使其相信那便是蜀漢水軍主力。此後,更憑藉囂張之極的連連挑釁令東吳更加深信不疑。

  實際上,真正的軍艦先以零件形式分散運到彝陵軍中,只在出發前數日突然組裝成一座座雄偉的江上堡壘。在吳軍尚未察覺之際猛然投入了戰鬥。

  與東吳水軍主要依靠水軍弓手的方略不同,諸葛亮設計的這一批戰船是真正意義上的戰艦----每條船的兩邊舷側都安排了五架霹靂車,能夠在弓箭射程外很遠便開砲轟擊目標。更可怕的是,這些霹靂車皆經過諸葛亮的改良,投射力量和速度都比尋常投石車強過數倍。正合了“霹靂”之名。

  這樣,在尚未組建起任何有效反擊前,留贊已駭然發現港口的石造建築全部被轟塌了。瞭望塔,箭樓,掩體,連帶港口裡的警戒船隊亦已被轟得紛紛船底朝天,根本無法出航了。

  戰鬥電光火石般地在半個時辰之內結束了。當留贊絕望地趕去江陵求援時,漢軍已歡呼雀躍地開始在烏林港登陸。

  陸遜接到飛鴿傳書,全部表情頓時凝固在臉上。

  他料到了清瑤渡江突進的每一處可能的地點,竟唯獨沒料到,清瑤會將目標放在同為江北的烏林港上,更在江陵的眼皮底下霧夜行船抵達戰場。這也許就是兵法上“難知如陰,動如雷震”的完美詮釋吧。

  隨著烏林港的陷落,毫無防備的江陵東側完全暴露在清瑤面前。而清瑤沿循了當天在白馬港渡河後火速突擊夏侯尚的果斷,只登岸了五千騎兵便急速向江陵行進。在一天之內連續擊破了全琮,孫桓匆忙組織的兩道防線,使得江陵西邊的數千吳軍成為一團散亂的敗兵。清瑤知道全琮和孫桓只是陸遜為了暫緩自己進軍速度而派出的敢死隊,但她絲毫不以為意。在距離江陵還有五十餘里時,她見到朱桓在她的行軍方向上建好了堅固的營寨,便不下令攻寨,而是全軍就地駐紮,等待後續登陸部隊的增援。

  清瑤充滿信心----陸遜的江陵外圍防線其實已接近極限,在烏林一側再加一道防禦,只是拆東牆補西牆的無奈之舉,而當陽防線的統帥朱桓竟親自領兵來此,便是明證。

  朱桓和陸遜都不知道,清瑤在準備實施突進烏林港的計策時,已秘密命令鄧艾接替了文聘的北路軍指揮,讓北路軍在堅如磐石的穩健之上,更加入了無孔不入的狡黠。

  果然,當朱桓從北線抽調了一半的人馬前去江陵城西擋住清瑤時,鄧艾很快從吳軍哨兵疲憊,戰馬缺乏,軍旗稀疏,軍號不整等線索判斷出當陽空虛,毫不猶豫地指揮士兵強攻得手,

  令當陽以南的一馬平川全部暴露在八萬漢軍面前。

  當陸遜得知當陽失守的噩耗,長嘆一聲,心知江陵外圍防線已完全崩毀。當機立斷,下令彝陵,漢津和其他江陵外圍部隊在被鄧艾背後包抄以前迅速撤出陣地,全軍撤入江陵籠城。如此這般敵前撤軍,無疑會造成大規模的傷亡,但全軍覆沒的危險下,陸遜也已顧不得那麼多了。

  江陵外圍的戰役大約持續了半個月,鄧艾,李嚴,文聘,魏延從各個方向對吳軍緊追不捨。陸遜咬緊牙關,先後部署了十餘支斷後部隊掩護,在損兵三萬餘人,全琮,留贊等數員大將淪為俘虜之後,終於將大約五萬人撤回了江陵,而各個戰場上的糧草輜重一概無法帶回,只能就地焚燒了。

  即使如此狼狽的敗局,沒有一個漢將因此看低陸遜,誰都知道陸遜並非輸給清瑤,而是輸給漢朝壓倒性的兵力物資優勢。換成別人,幾乎不可能在四面楚歌的包圍中仍然保住江陵不失。

  清瑤的鐵騎迅速包圍俘虜了朱桓留下的五千斷後部隊。當陸遜的大部隊已撤入江陵之後,清瑤不再參與對江陵外圍斷後部隊的追擊,而是迅速領軍返回了烏林港。因為此刻,漢吳兩軍都明白,烏林已是全盤戰爭的關鍵所在.

  江陵外圍防線崩塌之前,陸遜占據著內線作戰的優勢,可以從容調度於各個戰場之間而遊刃有餘,但如今的情勢已完全逆轉了.隨著江漢平原盡皆落入漢軍手中,各支漢軍的補給線已變得暢通無阻.相反,失去了大量糧草輜重的吳軍已不可能在江陵城中熬過這個冬天,更遑論明年秋收?!

  挽救這支吳軍主力的唯一出路,是奪回烏林港並重新打通長江補給線.也就是說,同漢軍水師決戰長江已不可避免.

  當孫權和陸遜皆看清這一點,再聯想到漢軍水師正由清瑤親自統帥時,已完全明白了清瑤的全盤戰略----打從一開始,長江便是清瑤選擇的決戰戰場.她之前所做的一切軍事部署都是為了迫使東吳接受這場決戰.

  不論是對廬江,江夏的軍事壓迫,對江陵的各路進攻,促使東吳不斷增兵抵抗,都是為了使東吳將全軍和國家的存亡都依賴在長江運輸線上.由於東吳水軍向來的強勢和赤壁的輝煌勝利,對制江權過分依賴所隱含的危險只會存在於東吳君臣的思維盲點之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