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十三全大會上,蔣緯國未如外界所料更上一層樓,痛失進軍中常會的機會,政治行情也一泄千里。一時間,過去奔走於蔣家門下的人物,現在都以“革新”自許,爭先恐後地和蔣家告別,這回蔣家人馬真的是慘遭失敗。

  相反,李登輝在本次黨代表會上正式當選為國民黨的主席,完全扎穩了營寨,形成了自己的班底。

  在這次黨代會以及隨之而來內閣大換血中,李登輝不為輿論所左右,讓沒有多少外交經歷的連戰任“外交部長”,而讓素有“外交才子”之譽的錢復去管“經濟委員會”;讓“新生代”中走紅最早、聲勢日隆的中常委、“內政部長”吳伯雄屈居台北市長等等;雖然有人稱之為“大敗筆”,但更多的人則認為:這種不按牌理出牌的惟一作用在於打破傳統,表現李登輝本人的權威。

  同時,為了推行“新政”,李登輝繼續效法蔣經國奉行的年輕化、本土化用人原則,大量吸收了台籍“精英”、技術官僚和黨務少壯派進入高層領導核心。“十三大”新產生的180名中央委員,平均年齡59歲,比上屆降低11歲;其中60%的是新任委員;台藉人士則由上屆的45%上升到55%。在31名中常委中,平均年齡為63歲,其中有12人是新進。在內閣大調整中,21名閣員被一下子換了15名。

  另外,李登輝還利用黨主席的提名權,把10餘名心腹提拔進了黨政上層。所以,在這兩次黨政人事變更上,雖表面上仍體現一些政治的繼承性,如讓保守色彩很濃的俞國華、沈昌煥繼續留在原來的位置上;但政治運作的軸心已不再是他們,而是國民黨內的“新生代”和李登輝的嫡系親信。

  “十三大”值得注意的另一個動向是,輿論一直關注的軍方,這次和李登輝更緊密地實現了聯合。在中央委員會和中常會中,軍方主要首腦所占的位次,遠比過去靠前。

  “一朝天子一朝臣”,經過這一番大換血,李登輝完全控制了台灣政壇黨、政、軍大權。

  “蔣家王朝”,是二十世紀中國政治的一個怪胎,也是二十世紀中國政治及社會大變革、大動盪中的必然產物。“蔣家王朝”從大陸到台灣,歷經兩代,凡61年。它所施於中國社會及中國歷史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無論這種影響是正面的、積極的,抑或是反面的、消極的,誰都不可能否認這種影響的存在。即使到了今天,公元一千九百九十六年,至少在台灣的政治生活中仍有那個已然不復存在了的“蔣家王朝”的政治陰影的影響痕跡。蔣氏一門的後代,仍然成為台灣公眾輿論感興趣的話題。而且,有跡象表明:在完成祖國和平統一大業進程中,蔣介石的後代子孫們仍有可能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這正是眾望所歸,亦且是海峽兩岸人民共同的期望。因為,蔣介石的傳人畢竟也是炎黃子孫,無論三代五代抑或十代百代,蔣家的“根”永遠是奉化溪口。這一點,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絕不會因為政治見解的異同而發生改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