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頁
香港《明報》1988年1月17日報導:“在蔣緯國被委任接掌“國家安全委員會”時,他一度被認為是蔣經國‘總統’職位的繼承者。”
這種分析顯然理由不充分。事實上,隨著蔣經國的逝世,“蔣家時代”就已經結束了。在台灣這個“權力過渡時期”中,蔣緯國的作用只不過是力足防止軍人干政而已。
1988年1月13日晚8點45分,圍坐在電視機前的台北市民們正在看電視,突然畫面中斷,市民們先是懊惱,繼之則是悲哀,原來螢屏上出現了肅穆的字幕:
“蔣‘總統’經國先生,今天下午15時55分不幸與世長辭,舉國哀悼。”
主治醫師,台灣榮民總醫院副院長姜必寧,這樣報告了藥經國病逝的經過:
“總統”於今日上午7時30分起慶時突感身體不適,並有輕度噁心嘔吐現象。經醫師檢查,血壓110/70毫米汞柱,脈搏每分鐘70次,體溫36攝氏度。由於未進早餐,隨即以靜脈點滴注射補充營養。不幸於下午1時55分,突然大量吐血,迅即引發休克及心臟呼吸衰竭,隨經立即召集醫療小組以人工心肺復甦木挽救無效,延至3時50分心跳停止,瞳孔散大,而告崩逝。
下午7時,在“行政院長”俞國華主持下,國民黨召開了緊急常會。俞國華向與會人員報告了蔣經國逝世的消息,宣讀了蔣經國的遺囑,最後宣布:依據“憲法”,由李登輝“副總統”繼任“總統”。晚8時O8分,李登輝在“司法院長”林洋港監誓下宣誓就任“總統”。接著,“行政院”宣布從14日起,“舉國哀悼” 30天,軍方同時命令“全軍從1月13日晚上8點開始取消假日和休假以加強戒備。”
1月30日上午,在台北圓山“忠烈祠”舉行蔣經國喪禮,“總統”李登輝主持儀式。蔣經國的繼母宋美齡沒有參力口。
儀式完畢,蔣經國的靈車在三軍樂隊和儀仗隊的引導下,以每小時8公里的速度緩緩開出“忠烈飼”向大溪鎮方向駛去。沿途,很多人按傳統習慣在人行道上磕頭。很多和尚身著袈裟在馬路兩旁念經。沿途約有100萬人觀看送葬隊伍。靈車經過上百個祭壇,於下午13時達大溪陵寢。
陵寢用黑色大理石築成,蔣經國靜靜地躺在那裡。離他不遠的地方,是他父親蔣介石的“奉後”地。
蔣經國逝世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向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發去唁電,當時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趙紫陽發表談話,對蔣經國的逝世表示弔唁。
中共中央的唁電,全文如下:
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
驚悉中國國民黨主席蔣經國先生不幸逝世,深表哀悼,並向蔣經國先生的親屬表示誠摯的慰問。趙紫陽的談話全文如下:
中國國民黨主席蔣經國先生不幸逝世,我們深表哀悼。蔣經國先生堅持一個中國,反對“台灣獨立”,主張國家統一,表示要向歷史作出交待,並為兩岸關係的緩和作了一定的努力。
當此國民黨領導人更替之際,我們重申,我黨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和政策是不會改變的。我們希望新的國民黨領導人,從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出發,審時度勢,順應民心,把海峽兩岸關係上開始出現的良好勢頭推向前進,為早日結束我們國家分裂局面,實現和平統一作出積極貢獻。
台灣人民有著愛國的光榮傳統,盼望統一,反對分裂。近年來同港澳同胞、海外僑胞一起,為推動和平統一,促進國共兩黨和談作出了努力。我們願與台灣各界人士共商國事,完成統一祖國、振興中華的大業。
我們由衷地期望台灣局勢穩定,社會安寧,經濟繼續發展,人民安居樂業。
被稱為國共兩黨“四十年來第一電”的中共中央唁電和趙紫陽談話,在海峽兩岸和世界各地引起了強烈反響。合眾國際社評論說,中國“對一度曾是自己敵人的台灣“總統”蔣經國的逝世表示哀悼,異乎尋常地對他加以讚揚。”並說:“中國領導人代表官方最初作出的反應,讓人覺得他們猶如失去了親人,對在晚年曾設法彌合近40年分離狀況的這樣一位疏遠了的親戚的死表示哀悼。”共同社會記者伊藤還把1975年4月蔣介石去世時中國新聞界的反映與此次蔣經國逝世的報導相對照。那時新華社發的消息是:“國民黨反動頭子、中國人民的公敵蔣介石死了。”而對蔣經國逝世的消息,卻是“收音機和電視新聞都在頭條報導了這條消息,不僅向台灣新領導機構表示了新的和解態度,而更重要的是向國內外強烈表明了要實現祖國統一。”
蔣經國逝世後,久居美國的陳香梅給蔣夫人方良女士寫一封信,信中說:
中國是一個比較重男輕女的社會,近年來雖大有進步,但千百年來的東方傳統仍不易去除。我讀到許多追悼經國先生的文字,也聽過不少人在追悼會上的哀思,他們似乎忘記了一個犧牲最大、奉獻也不少的人--你,經國先生五十年來同甘苦的伴侶,因為你是一個默默無聲的奉獻者。
我和你相識不深,和你見面大概也不到十次,但每次見到你時我對你有無限的同情,也附帶些不知該不該有的不平。你是一個來自遠方的人,雖然貴為蔣家媳婦,又做了“自由中國”的第一夫人,但我相信你是有情感、有血有肉的人,五十多年來為了愛,為了追隨你的丈夫,你離開了你自己的國、自己的家,那種勇氣,那種毅力,那種犧牲似乎很少有人提到。或許近百年來東方對於強人治國。家族執政等事過於執著,雖然妻隨夫貴,而你,有意無意間卻被一般人忽略。
這種分析顯然理由不充分。事實上,隨著蔣經國的逝世,“蔣家時代”就已經結束了。在台灣這個“權力過渡時期”中,蔣緯國的作用只不過是力足防止軍人干政而已。
1988年1月13日晚8點45分,圍坐在電視機前的台北市民們正在看電視,突然畫面中斷,市民們先是懊惱,繼之則是悲哀,原來螢屏上出現了肅穆的字幕:
“蔣‘總統’經國先生,今天下午15時55分不幸與世長辭,舉國哀悼。”
主治醫師,台灣榮民總醫院副院長姜必寧,這樣報告了藥經國病逝的經過:
“總統”於今日上午7時30分起慶時突感身體不適,並有輕度噁心嘔吐現象。經醫師檢查,血壓110/70毫米汞柱,脈搏每分鐘70次,體溫36攝氏度。由於未進早餐,隨即以靜脈點滴注射補充營養。不幸於下午1時55分,突然大量吐血,迅即引發休克及心臟呼吸衰竭,隨經立即召集醫療小組以人工心肺復甦木挽救無效,延至3時50分心跳停止,瞳孔散大,而告崩逝。
下午7時,在“行政院長”俞國華主持下,國民黨召開了緊急常會。俞國華向與會人員報告了蔣經國逝世的消息,宣讀了蔣經國的遺囑,最後宣布:依據“憲法”,由李登輝“副總統”繼任“總統”。晚8時O8分,李登輝在“司法院長”林洋港監誓下宣誓就任“總統”。接著,“行政院”宣布從14日起,“舉國哀悼” 30天,軍方同時命令“全軍從1月13日晚上8點開始取消假日和休假以加強戒備。”
1月30日上午,在台北圓山“忠烈祠”舉行蔣經國喪禮,“總統”李登輝主持儀式。蔣經國的繼母宋美齡沒有參力口。
儀式完畢,蔣經國的靈車在三軍樂隊和儀仗隊的引導下,以每小時8公里的速度緩緩開出“忠烈飼”向大溪鎮方向駛去。沿途,很多人按傳統習慣在人行道上磕頭。很多和尚身著袈裟在馬路兩旁念經。沿途約有100萬人觀看送葬隊伍。靈車經過上百個祭壇,於下午13時達大溪陵寢。
陵寢用黑色大理石築成,蔣經國靜靜地躺在那裡。離他不遠的地方,是他父親蔣介石的“奉後”地。
蔣經國逝世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向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發去唁電,當時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趙紫陽發表談話,對蔣經國的逝世表示弔唁。
中共中央的唁電,全文如下:
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
驚悉中國國民黨主席蔣經國先生不幸逝世,深表哀悼,並向蔣經國先生的親屬表示誠摯的慰問。趙紫陽的談話全文如下:
中國國民黨主席蔣經國先生不幸逝世,我們深表哀悼。蔣經國先生堅持一個中國,反對“台灣獨立”,主張國家統一,表示要向歷史作出交待,並為兩岸關係的緩和作了一定的努力。
當此國民黨領導人更替之際,我們重申,我黨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和政策是不會改變的。我們希望新的國民黨領導人,從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出發,審時度勢,順應民心,把海峽兩岸關係上開始出現的良好勢頭推向前進,為早日結束我們國家分裂局面,實現和平統一作出積極貢獻。
台灣人民有著愛國的光榮傳統,盼望統一,反對分裂。近年來同港澳同胞、海外僑胞一起,為推動和平統一,促進國共兩黨和談作出了努力。我們願與台灣各界人士共商國事,完成統一祖國、振興中華的大業。
我們由衷地期望台灣局勢穩定,社會安寧,經濟繼續發展,人民安居樂業。
被稱為國共兩黨“四十年來第一電”的中共中央唁電和趙紫陽談話,在海峽兩岸和世界各地引起了強烈反響。合眾國際社評論說,中國“對一度曾是自己敵人的台灣“總統”蔣經國的逝世表示哀悼,異乎尋常地對他加以讚揚。”並說:“中國領導人代表官方最初作出的反應,讓人覺得他們猶如失去了親人,對在晚年曾設法彌合近40年分離狀況的這樣一位疏遠了的親戚的死表示哀悼。”共同社會記者伊藤還把1975年4月蔣介石去世時中國新聞界的反映與此次蔣經國逝世的報導相對照。那時新華社發的消息是:“國民黨反動頭子、中國人民的公敵蔣介石死了。”而對蔣經國逝世的消息,卻是“收音機和電視新聞都在頭條報導了這條消息,不僅向台灣新領導機構表示了新的和解態度,而更重要的是向國內外強烈表明了要實現祖國統一。”
蔣經國逝世後,久居美國的陳香梅給蔣夫人方良女士寫一封信,信中說:
中國是一個比較重男輕女的社會,近年來雖大有進步,但千百年來的東方傳統仍不易去除。我讀到許多追悼經國先生的文字,也聽過不少人在追悼會上的哀思,他們似乎忘記了一個犧牲最大、奉獻也不少的人--你,經國先生五十年來同甘苦的伴侶,因為你是一個默默無聲的奉獻者。
我和你相識不深,和你見面大概也不到十次,但每次見到你時我對你有無限的同情,也附帶些不知該不該有的不平。你是一個來自遠方的人,雖然貴為蔣家媳婦,又做了“自由中國”的第一夫人,但我相信你是有情感、有血有肉的人,五十多年來為了愛,為了追隨你的丈夫,你離開了你自己的國、自己的家,那種勇氣,那種毅力,那種犧牲似乎很少有人提到。或許近百年來東方對於強人治國。家族執政等事過於執著,雖然妻隨夫貴,而你,有意無意間卻被一般人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