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頁
三列隊法的作戰方式通常是如下進行的:部署在軍團前面和兩翼的輕裝步兵首先投入戰鬥,他們向敵陣發射箭支,投擲標槍、石塊。當敵人逼近時便撤走,第一列槍兵投入戰鬥。如果第一列槍兵抵擋不住敵人的進攻,出現缺口,第二列主力軍隨即衝上來,第一列槍兵稍微退後與第二列主力軍重新形成一條密集戰線共同打擊敵人。只有在前兩列戰士處於緊急關頭,老練的第三列後備兵才加入戰鬥。這時戰鬥的最後結局往往取決於後備兵。從這裡古羅馬產生了一句諺語:"事情發展到後備兵了" ,意即事情發展到最決定性關頭了。
三列隊法優於密集方陣。方陣只能適用於平地作戰,遇到複雜地形就難以全線展開,陣線中有的地方互相擁擠,有的地方兵力疏散,易被攻破。而三列隊法中,中隊是獨立的戰鬥單位,各列和各中隊之間有一定間隔,這就使得各中隊在戰鬥中較密集方陣具有較大的靈活機動性,適於任何地形作戰,其陣線也較堅固。因此,這種軍團體制直到公元前2 世紀末的馬略軍事改革以前沒有多大改變。
這時羅馬在作戰中鮮明展現了它的戰術特徵,就是設立防禦營地。羅馬軍隊隨時隨地駐紮都要挖壕築牆,建立營地,避免敵人突襲,並可隨時進攻。
羅馬軍隊實行鐵的紀律,軍紀和服從高於一切,如有任何反抗,都要受到無情懲罰。如果違犯軍令、臨陣脫逃和表現怯懦,都要在軍列前受鞭撻再砍頭示眾。如果整個部隊怯陣脫逃,則實行" 什一抽殺律" 讓士兵排成一橫列,每10人抽殺1 人。
在戰場上立功的士兵可以晉級,獲戰功章,戴月桂冠。獲得巨大勝利的將領可以率領得勝的軍團實行凱旋式,藉以鼓舞士氣,激勵作戰。
公元前4 世紀所進行的軍事改革,保證了羅馬在將要征服中部義大利的戰爭中取得輝煌的勝利。
(4)逐鹿中部義大利
羅馬人雖然從高盧人的鐵蹄下僥倖解脫出來,但高盧人的入侵使羅馬的國際地位動搖了。從前的敵人伊達拉里亞人、埃魁人和沃爾斯奇人都同羅馬人重開戰端。羅馬人為了戰勝他們,同他們連續進行了50年左右的戰爭。其中羅馬首先經過近40年的戰爭,到公元前4 世紀中葉才徹底打敗了伊達拉里亞人。到公元前338年,沃爾斯奇人也被羅馬打敗,從此歸從羅馬統治。
到公元前350 年,羅馬人已獲得足夠的土地來滿足當時羅馬人擁有土地的不足,他們不再生活在少數入侵者威脅之下。然而,他們仍然四處擴張,他們的軍隊已變成征服的工具,戰時出征、平時耕種的公民兵,由於經常出外作戰,變成了事實上的職業軍隊。
羅馬人向南拉丁姆擴張,與薩姆尼特人發生衝突。羅馬人接連與薩姆尼特人發生過三次重大戰爭,從公元前343 年至前290 年,才最終將其打敗。
至此,北至波河流域,南到盧卡尼亞邊境,全部中部義大利都在羅馬統治之下。
(5)皮洛斯戰爭與征服南義大利
薩姆尼特戰爭以後,羅馬便和南義大利的希臘城市開始接觸。公元前282 年,羅馬派軍隊以援助圖里依為名占領了圖里依,引起塔林敦的不滿。當羅馬艦隊駛進塔林敦海灣時,塔林敦襲擊了羅馬軍隊。於是羅馬派軍進攻塔林敦。塔林敦遇到羅馬軍隊的進攻,難以抵禦,決定向伊庇魯斯國王皮洛斯求助。
皮洛斯(公元前319 ——前272 年),是一位富有才能和膽略的軍事家。
他長於布置陣勢,善於指揮戰鬥,巧於利用地利,堪稱為一位卓越的戰術家。
就連偉大的漢尼拔都稱他是僅次於亞歷山大的戰略家,自稱是他的學生。
皮洛斯出身於伊庇魯斯王族。幼年時,伊庇魯斯發生了政變,其父被驅逐,從此他在伊利里亞和埃及避難,後來終於回國當上了國王。
他崇尚武功,有雄心大略。不以統治伊庇魯斯為滿足,時刻謀劃著名對外擴張。當與羅馬人作戰的塔林敦人邀請皮洛斯前去支援時,他決定藉此機會,征服義大利、西西里,然後再揮師東進,征服巴爾幹,建立一個囊括地中海的大帝國。於是,皮洛斯率領2 萬名訓練有素的步兵、3 千名帖薩利亞騎兵、2 千名弓弩兵、500 名投槍手和20頭戰象,橫渡亞得里亞海,於公元前280 年開赴義大利,挺進塔林敦。
在離塔林敦海灣沿岸不遠的赫拉克里亞城附近,皮洛斯和前來迎擊他的羅馬軍隊發生第一次會戰。戰鬥之前,他先察看了敵情。面對羅馬士氣的高昂,隊伍的整齊,他沒有驚慌,沉著地指揮他的軍隊向前,並親率3000騎兵衝鋒在前。在戰鬥的關鍵時刻,皮洛斯的戰象和帖薩利亞騎兵起了作用。因為羅馬的戰馬沒見過戰象,當它們與戰象相遇時,便嚇得掉頭狂奔。皮洛斯藉機掩殺,大敗羅馬軍。據說,在這次戰鬥中,羅馬傷亡7000人,被俘2000人。
赫拉克里亞戰役之後,皮洛斯揮師進軍羅馬,直抵羅馬幾十公里的地方安營。他自料羅馬難以攻克,決定與羅馬和談。由於皮洛斯的聲譽和羅馬在戰敗中遭受的災難,使羅馬元老院中有部分元老認為在對羅馬比較有利的條件下可以和談。正在猶豫不決時,德高望重的阿庇烏斯.克勞狄命令他的兒子帶他來到了元老院。他義正辭嚴地說,如果皮洛斯想要同羅馬人訂立和約,建立友誼,必須率軍隊退出義大利,然後派遣他的使節來和談;不然,只要他的軍隊留在義大利的土地上一天,就不能同他進行和談。他並以熱情洋溢的演說鼓勵羅馬人的士氣,改變了元老們的情緒。討論結果,元老院拒絕了皮洛斯的和談建議。
三列隊法優於密集方陣。方陣只能適用於平地作戰,遇到複雜地形就難以全線展開,陣線中有的地方互相擁擠,有的地方兵力疏散,易被攻破。而三列隊法中,中隊是獨立的戰鬥單位,各列和各中隊之間有一定間隔,這就使得各中隊在戰鬥中較密集方陣具有較大的靈活機動性,適於任何地形作戰,其陣線也較堅固。因此,這種軍團體制直到公元前2 世紀末的馬略軍事改革以前沒有多大改變。
這時羅馬在作戰中鮮明展現了它的戰術特徵,就是設立防禦營地。羅馬軍隊隨時隨地駐紮都要挖壕築牆,建立營地,避免敵人突襲,並可隨時進攻。
羅馬軍隊實行鐵的紀律,軍紀和服從高於一切,如有任何反抗,都要受到無情懲罰。如果違犯軍令、臨陣脫逃和表現怯懦,都要在軍列前受鞭撻再砍頭示眾。如果整個部隊怯陣脫逃,則實行" 什一抽殺律" 讓士兵排成一橫列,每10人抽殺1 人。
在戰場上立功的士兵可以晉級,獲戰功章,戴月桂冠。獲得巨大勝利的將領可以率領得勝的軍團實行凱旋式,藉以鼓舞士氣,激勵作戰。
公元前4 世紀所進行的軍事改革,保證了羅馬在將要征服中部義大利的戰爭中取得輝煌的勝利。
(4)逐鹿中部義大利
羅馬人雖然從高盧人的鐵蹄下僥倖解脫出來,但高盧人的入侵使羅馬的國際地位動搖了。從前的敵人伊達拉里亞人、埃魁人和沃爾斯奇人都同羅馬人重開戰端。羅馬人為了戰勝他們,同他們連續進行了50年左右的戰爭。其中羅馬首先經過近40年的戰爭,到公元前4 世紀中葉才徹底打敗了伊達拉里亞人。到公元前338年,沃爾斯奇人也被羅馬打敗,從此歸從羅馬統治。
到公元前350 年,羅馬人已獲得足夠的土地來滿足當時羅馬人擁有土地的不足,他們不再生活在少數入侵者威脅之下。然而,他們仍然四處擴張,他們的軍隊已變成征服的工具,戰時出征、平時耕種的公民兵,由於經常出外作戰,變成了事實上的職業軍隊。
羅馬人向南拉丁姆擴張,與薩姆尼特人發生衝突。羅馬人接連與薩姆尼特人發生過三次重大戰爭,從公元前343 年至前290 年,才最終將其打敗。
至此,北至波河流域,南到盧卡尼亞邊境,全部中部義大利都在羅馬統治之下。
(5)皮洛斯戰爭與征服南義大利
薩姆尼特戰爭以後,羅馬便和南義大利的希臘城市開始接觸。公元前282 年,羅馬派軍隊以援助圖里依為名占領了圖里依,引起塔林敦的不滿。當羅馬艦隊駛進塔林敦海灣時,塔林敦襲擊了羅馬軍隊。於是羅馬派軍進攻塔林敦。塔林敦遇到羅馬軍隊的進攻,難以抵禦,決定向伊庇魯斯國王皮洛斯求助。
皮洛斯(公元前319 ——前272 年),是一位富有才能和膽略的軍事家。
他長於布置陣勢,善於指揮戰鬥,巧於利用地利,堪稱為一位卓越的戰術家。
就連偉大的漢尼拔都稱他是僅次於亞歷山大的戰略家,自稱是他的學生。
皮洛斯出身於伊庇魯斯王族。幼年時,伊庇魯斯發生了政變,其父被驅逐,從此他在伊利里亞和埃及避難,後來終於回國當上了國王。
他崇尚武功,有雄心大略。不以統治伊庇魯斯為滿足,時刻謀劃著名對外擴張。當與羅馬人作戰的塔林敦人邀請皮洛斯前去支援時,他決定藉此機會,征服義大利、西西里,然後再揮師東進,征服巴爾幹,建立一個囊括地中海的大帝國。於是,皮洛斯率領2 萬名訓練有素的步兵、3 千名帖薩利亞騎兵、2 千名弓弩兵、500 名投槍手和20頭戰象,橫渡亞得里亞海,於公元前280 年開赴義大利,挺進塔林敦。
在離塔林敦海灣沿岸不遠的赫拉克里亞城附近,皮洛斯和前來迎擊他的羅馬軍隊發生第一次會戰。戰鬥之前,他先察看了敵情。面對羅馬士氣的高昂,隊伍的整齊,他沒有驚慌,沉著地指揮他的軍隊向前,並親率3000騎兵衝鋒在前。在戰鬥的關鍵時刻,皮洛斯的戰象和帖薩利亞騎兵起了作用。因為羅馬的戰馬沒見過戰象,當它們與戰象相遇時,便嚇得掉頭狂奔。皮洛斯藉機掩殺,大敗羅馬軍。據說,在這次戰鬥中,羅馬傷亡7000人,被俘2000人。
赫拉克里亞戰役之後,皮洛斯揮師進軍羅馬,直抵羅馬幾十公里的地方安營。他自料羅馬難以攻克,決定與羅馬和談。由於皮洛斯的聲譽和羅馬在戰敗中遭受的災難,使羅馬元老院中有部分元老認為在對羅馬比較有利的條件下可以和談。正在猶豫不決時,德高望重的阿庇烏斯.克勞狄命令他的兒子帶他來到了元老院。他義正辭嚴地說,如果皮洛斯想要同羅馬人訂立和約,建立友誼,必須率軍隊退出義大利,然後派遣他的使節來和談;不然,只要他的軍隊留在義大利的土地上一天,就不能同他進行和談。他並以熱情洋溢的演說鼓勵羅馬人的士氣,改變了元老們的情緒。討論結果,元老院拒絕了皮洛斯的和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