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
大師兄見他行事粗豪爽快頗合自己胃口,只是可惜了他投靠了清廷,如不然必定可與他結成生死之交!大師兄哈哈大笑,抱拳道:“多些吳兄成全!”
日期:20091022 16:06:00
吳六奇見大師兄這般豪氣逼人,心中更是敬服,轉身一腳將三百多斤重的玄武朱雀鼎一腳踢倒,這重樓鎮邪術便沒用了。吳六奇也不理身後的大師兄,大步走進廳堂,隨即提出一大酒罈。酒罈足有半人高,但吳六奇卻是一手就提了起來,江湖人稱他為“大力將軍”、“鐵丐”,一身神力來自天生,這“大力將軍”、“鐵丐”之名果然不是虛得的。
吳六奇一手將酒罈封泥拍散,也不用碗,直接端起酒罈子就往腹中猛灌……一氣喝了個飽,吳六奇放下酒罈子仰天長嘯,盡舒心中憤懣,淚水卻抑制不住地流淌下來……
他文武全才,少既有成,但空學得滿腹詩書,滿身武藝卻無他用武之地。他弱冠之年北上趕考,一路所見,只見國家內政弛敗,外敵環伺,以為正當國家用人之際,自己定能一展平生所學為國效力、為民解憂。他懷著滿心希望投身仕途,但幾經波折卻最終無法上進。他留待北京城,為袁崇煥所賞識,他本以為袁督師是廣東人,自然能照顧得上自己,但他沒想到他最敬重的袁崇煥卻被崇禎皇帝活活剮於刑場,遭受北京百姓生齧屈死。傷心絕望之下,吳六奇便離京歸家,路經蘇北遭饑荒,他花盡盤纏無奈之下做個乞丐,墮盡氣節,辱盡家門。
他流落於閩浙蘇之間以乞食為生,平日所見儘是市井小民,深味小民生活之艱難,朝不保夕,而晚明官府卻依然對百姓敲骨吸髓,盤剝逼迫極甚。蘇浙一帶歷來被稱為魚米之鄉,素來富庶,但在這等富庶之地,吳六奇所到之處卻只見哀鴻遍野,民不聊生。他幾次冒死向官府進言卻無一不被拒之門外。上至中央大臣,下至地方小吏,這些靠著讀聖賢書而上進的官僚們無能無恥之尤,對百姓如狼似虎,對清兵卻膽小如鼠,嘴巴上說著仁義道德、禮義廉恥,掉過頭來卻立即拱手將大明江山城池賣給了清兵……莫說要他們振興國家,只要他們不為難百姓就是莫大的清官好官了。
他心中既痛恨清兵獸行殘忍,又恨漢人懦弱暗昧,官府腐敗無能,更恨自己十年寒窗苦讀聖賢書,到最後卻連一碗飯都吃不飽,流落民間做個乞丐,喪盡家門臉面。這聖賢書讀來何用?走投無路,激憤之下,他一把火燒了隨身攜帶的聖賢書,投了清兵。憑著他的文才武功,他一路高升,官至提督、太子太傅,但卻永世背上了漢奸的罵名!
吳六奇空有投身報國之志,也有經國救世之才,心中懷著為國為民、殺身成仁的思想,但在最終他卻選擇了站在朝廷、漢人的對立面,隨著清兵對漢人舉起了屠刀,更親手埋葬了大明王朝……
滅了大明王朝對他來說既痛心,又痛快。他性格激越,做事常走極端。他的一生都是在極端矛盾中度過。一方面他心中向著漢人,身為清廷的大官卻常常維護漢人利益;另一方面他卻又心中痛恨漢人懦弱無能導致國家到此局面無可收拾,索性殺之,讓有血性的漢人日後再來重整河山。他做著漢奸的事,心裡卻絕不願意被人罵為漢奸,那些罵他漢奸的人,統統沒有資格罵他,因為國家不是他賣掉的,是大明皇帝和大明子民一起賣掉的,為何要他一人承擔這“漢奸”的罵名?他痛恨漢人的聖賢書教人虛偽,但他卻又忘不掉聖賢書的教誨,午夜夢回常常滿身冷汗,心虛神慌。他樣貌粗豪,性格更是豪放,心胸豁達,行事無所忌,但又常常陷入文人的自苦自悲自憐中不可自拔。他後悔自己投靠了清兵,但又不願意承認自己做錯了。他有容人的雅量,卻又睚眥必報。他熱情如火,他冷若冰霜……
他的一生都在極端矛盾中度過,心中沒有片刻寧靜!他更不可能被當時的人所理解!無論他人怎麼罵他,咒他,恨他都好,他也只能一笑受之!他跟大師兄其實是同一類人。他跟大師兄雖然只是第一次見面,但言談之間卻只覺自己跟大師兄神交已久,心中欽慕不已。當聽得大師兄說到“大丈夫生於天地間,行事但求無愧於心,斤斤計較恩怨情仇小兒女作態豈是大丈夫作為”時,他心中便將大師兄引為知己。他心中更是嫉妒大師兄,嫉妒大師兄心中只有一念,甘心為之獻身,矢志不渝,心神安寧平靜無所牽掛,無欲無求,自然而然剛強不屈。這是他萬萬做不到的!
本來,他也可以像大師兄一樣做人,堂堂正正,光明正大,無欲無求,無所畏懼!但是,一切都無法回頭……
日期:20091022 16:09:00
31
吳六奇抱著酒罈,時而痛哭,時而大笑。大師兄見吳六奇如此,知他心中必有不平事。雖然大師兄心中不恥他投靠清廷當了漢奸,但吳六奇果真是個奇人,確實是個值得一交的好漢,大師兄想著今日若是死在他手上那倒是個好結局,死在他手上並不算是辱沒了自己!
埋伏在縣衙門外的士卒見事情居然演變成這般,不知道是不是該按照饒前芳的既定計劃來捕捉大師兄,大家都打著火把,都不敢輕舉妄動。此時圍牆外不僅僅圍著衙役,一群百姓也圍了上來……
日期:20091022 16:06:00
吳六奇見大師兄這般豪氣逼人,心中更是敬服,轉身一腳將三百多斤重的玄武朱雀鼎一腳踢倒,這重樓鎮邪術便沒用了。吳六奇也不理身後的大師兄,大步走進廳堂,隨即提出一大酒罈。酒罈足有半人高,但吳六奇卻是一手就提了起來,江湖人稱他為“大力將軍”、“鐵丐”,一身神力來自天生,這“大力將軍”、“鐵丐”之名果然不是虛得的。
吳六奇一手將酒罈封泥拍散,也不用碗,直接端起酒罈子就往腹中猛灌……一氣喝了個飽,吳六奇放下酒罈子仰天長嘯,盡舒心中憤懣,淚水卻抑制不住地流淌下來……
他文武全才,少既有成,但空學得滿腹詩書,滿身武藝卻無他用武之地。他弱冠之年北上趕考,一路所見,只見國家內政弛敗,外敵環伺,以為正當國家用人之際,自己定能一展平生所學為國效力、為民解憂。他懷著滿心希望投身仕途,但幾經波折卻最終無法上進。他留待北京城,為袁崇煥所賞識,他本以為袁督師是廣東人,自然能照顧得上自己,但他沒想到他最敬重的袁崇煥卻被崇禎皇帝活活剮於刑場,遭受北京百姓生齧屈死。傷心絕望之下,吳六奇便離京歸家,路經蘇北遭饑荒,他花盡盤纏無奈之下做個乞丐,墮盡氣節,辱盡家門。
他流落於閩浙蘇之間以乞食為生,平日所見儘是市井小民,深味小民生活之艱難,朝不保夕,而晚明官府卻依然對百姓敲骨吸髓,盤剝逼迫極甚。蘇浙一帶歷來被稱為魚米之鄉,素來富庶,但在這等富庶之地,吳六奇所到之處卻只見哀鴻遍野,民不聊生。他幾次冒死向官府進言卻無一不被拒之門外。上至中央大臣,下至地方小吏,這些靠著讀聖賢書而上進的官僚們無能無恥之尤,對百姓如狼似虎,對清兵卻膽小如鼠,嘴巴上說著仁義道德、禮義廉恥,掉過頭來卻立即拱手將大明江山城池賣給了清兵……莫說要他們振興國家,只要他們不為難百姓就是莫大的清官好官了。
他心中既痛恨清兵獸行殘忍,又恨漢人懦弱暗昧,官府腐敗無能,更恨自己十年寒窗苦讀聖賢書,到最後卻連一碗飯都吃不飽,流落民間做個乞丐,喪盡家門臉面。這聖賢書讀來何用?走投無路,激憤之下,他一把火燒了隨身攜帶的聖賢書,投了清兵。憑著他的文才武功,他一路高升,官至提督、太子太傅,但卻永世背上了漢奸的罵名!
吳六奇空有投身報國之志,也有經國救世之才,心中懷著為國為民、殺身成仁的思想,但在最終他卻選擇了站在朝廷、漢人的對立面,隨著清兵對漢人舉起了屠刀,更親手埋葬了大明王朝……
滅了大明王朝對他來說既痛心,又痛快。他性格激越,做事常走極端。他的一生都是在極端矛盾中度過。一方面他心中向著漢人,身為清廷的大官卻常常維護漢人利益;另一方面他卻又心中痛恨漢人懦弱無能導致國家到此局面無可收拾,索性殺之,讓有血性的漢人日後再來重整河山。他做著漢奸的事,心裡卻絕不願意被人罵為漢奸,那些罵他漢奸的人,統統沒有資格罵他,因為國家不是他賣掉的,是大明皇帝和大明子民一起賣掉的,為何要他一人承擔這“漢奸”的罵名?他痛恨漢人的聖賢書教人虛偽,但他卻又忘不掉聖賢書的教誨,午夜夢回常常滿身冷汗,心虛神慌。他樣貌粗豪,性格更是豪放,心胸豁達,行事無所忌,但又常常陷入文人的自苦自悲自憐中不可自拔。他後悔自己投靠了清兵,但又不願意承認自己做錯了。他有容人的雅量,卻又睚眥必報。他熱情如火,他冷若冰霜……
他的一生都在極端矛盾中度過,心中沒有片刻寧靜!他更不可能被當時的人所理解!無論他人怎麼罵他,咒他,恨他都好,他也只能一笑受之!他跟大師兄其實是同一類人。他跟大師兄雖然只是第一次見面,但言談之間卻只覺自己跟大師兄神交已久,心中欽慕不已。當聽得大師兄說到“大丈夫生於天地間,行事但求無愧於心,斤斤計較恩怨情仇小兒女作態豈是大丈夫作為”時,他心中便將大師兄引為知己。他心中更是嫉妒大師兄,嫉妒大師兄心中只有一念,甘心為之獻身,矢志不渝,心神安寧平靜無所牽掛,無欲無求,自然而然剛強不屈。這是他萬萬做不到的!
本來,他也可以像大師兄一樣做人,堂堂正正,光明正大,無欲無求,無所畏懼!但是,一切都無法回頭……
日期:20091022 16:09:00
31
吳六奇抱著酒罈,時而痛哭,時而大笑。大師兄見吳六奇如此,知他心中必有不平事。雖然大師兄心中不恥他投靠清廷當了漢奸,但吳六奇果真是個奇人,確實是個值得一交的好漢,大師兄想著今日若是死在他手上那倒是個好結局,死在他手上並不算是辱沒了自己!
埋伏在縣衙門外的士卒見事情居然演變成這般,不知道是不是該按照饒前芳的既定計劃來捕捉大師兄,大家都打著火把,都不敢輕舉妄動。此時圍牆外不僅僅圍著衙役,一群百姓也圍了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