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
軍事欺騙中的許多方法,實際上也是暗示之法,例如,“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就是一種暗示,它暗示對方,在棧道修復之前,韓信不可能發動進攻。孫臏的減灶和虞詡的增灶也是一種暗示。它用行軍鍋灶數量的變化間接地暗示兵力發生了變化,達到了驕縱魏軍、嚇退羌軍的目的。此外“用而示
之不用”,“能而示之不能”,“遠而示之近”,“近而示之遠”,“實則虛之”,“虛則實之”,“實則實之”,“虛則虛之”,也都是通過暗示使敵人誤入圈套的。可見,暗示在軍事欺騙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暗示的效果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暗示的藝術性;二是對暗示的理解。其中,暗示的藝術性高低完全取決於暗示者。而對暗示的理解,既與被暗示者的心理狀態和知識經驗有關,也與暗示者發出的暗示信息的合理性、合意性有關。欲使暗示達到預期目的,暗示者須注意以下幾點:(1)針對性。具體的作戰對象不同,使用的暗示手段也應有所區別。為此,必須在充分了解和掌握敵人的兵法戰術、作戰特點、心理需要、思維習慣的基礎上,對暗示內容和形式進行精心設計,提高暗示的針對性。這是成功地進行暗示的重要條件。
(2)目的性。暗示信息與欺騙目的的一致性,是暗示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為此,在暗示之前,首先要確立明確的暗示目的,否則就可能出現這樣的現象:暗示雖然引起了對方的反應,但這種反應並不是自己原先所期望的,甚至是有害的。這就要求暗示者必須根據欺騙目的的需要確定暗示內容,並對暗示信息將會引起的反應進行預測,然後將預測結果與欺騙目的相對照,視情修改暗示計劃,使之正確地體現欺騙目的的要求。
(3)連續性。連續不斷並能穩定一段時間的暗示信息能引起較持久的暗示。而持久的暗示是改變敵心理定勢所必需的。由於心理定勢形成以後便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所以,暗示信息在改變敵定勢的過程中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有連續不斷地進行暗示,才能達到目的。
(4)分寸感。既要能引起對方的注意和反應,又不能使對方懷疑,順其自然,合乎情理,切莫演過頭戲。戲作過了頭,必然走向反面。再好的暗示動作,對方懷疑其真實性就會前功盡棄。不僅如此,對方還可能將計就計,陷暗示者於被動。
(五)順詳敵意法
順詳敵意,是一軍事成語。語出《孫子兵法·九地篇》:“故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並敵一向,千里殺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詳”通“佯”。意思是假裝順從敵人的意向,因勢利導,欲擒故縱,把敵人的行動引向極端,然後乘機戰而勝之。順詳敵意實際是一種心理戰術。其特點是順水椎舟,就坡騎驢,將計就計,投其所好,迎合敵人的心理需要,按照敵人本來的意願,因勢利導,誘敵致錯,讓敵人在自以為得汁的情況下,上當受騙,就我範圍。《兵經百篇·順》對“順”的要義進行了精闢的闡發:“大凡逆之愈堅者,不如順以導瑕。敵欲進,贏柔示弱以致之進;敵欲退,解散開生以縱之退;敵倚強,遠鋒固守以觀其驕;敵仗威,虛恭圖實以俟其情。致而掩之,縱而擒之,驕而乘之,情而收之。”意思是:凡是硬攻容易碰壁的,不如順著敵人企圖引導它發生錯誤。敵人企圖前進,就故意示之軟弱誘其前進;敵人企圖後退,就故意撤去圍兵開放生路,縱使其後退;敵人仗恃它的強大,就避開它的鋒芒固守不出,以滋長其驕做;敵人仗恃它的聲威,就假意退讓而暗中準備實力以等待它的鬆懈。調動敵人然後掩襲它,放縱敵人然後捕捉它,滋生敵人的驕心傲氣然後乘機打擊它,待敵人鬆懈後再收拾它。不難看出,“順”字條對“順詳敵意”的闡發是相當精闢透徹的。
順詳敵意的核心意思是順敵心理,順敵願望,順敵思維模式。為此,必須悉心研究和掌握敵人的心理需要和思維特點。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需要是
激起人的活動的“內驅力”,是動機和行為的基礎。當人們產生強烈需要時,大腦皮層便會產生一個優勢興奮中心。客觀事物一旦符合這一需要,便進一步強化這一興奮中心。需要越急切,由它引起的活動越有力。因此,要改變敵人的動機和行為,必須先從研究其需要入手,了解敵人在想什麼,想做什麼,進而以“順”的方式,假戲真演,投其所好,迎合敵人的種種心理動機,造成其決斷失策,行動失誤。
無數事實證明,採取順動法欺騙,較易取得成功,而採取逆動法欺騙,則成功的難度較大。因為敵人的肩上長著自己的腦袋,只有當敵人感到某項行動符合自己的利益需要時,才會心甘情願地付諸行動。所以,採取一廂情願、強加於人的辦法,敵人是不會接受的。這就象兩個拳師打拳一樣,不讓對方出拳是不行的,硬把對方的拳頭擋開有時也並非上策,高明的拳師常常先示以破綻,誘敵出拳,然後迅速閃開,順勢一擊,制服對手。解放戰爭初期,蔣介石集中兵力,重點進攻我山東、陝北根據地,企圖“伸開雙拳”,首先殲滅我華東和西北野戰軍,然後再掉轉兵力攻擊我晉冀魯豫野戰軍。針對敵人這一作戰意圖,毛澤東一面電令我華東野戰軍在膠東擺開與敵人決戰的架勢,以積極的行動將敵人“右拳”引向渤海之濱;一面率領我西北野戰軍,主動出擊榆林,將敵人的“左拳”繼續拉向西北,蔣介石滿以為雙拳齊揮,擊中了我軍要害,但結果卻造成自己“胸膛垂露”的不利態勢。這時,我劉鄧大軍乘機千里躍進大別山,象一把利劍插進敵人的胸膛,扭轉了全國戰局,迫使蔣介石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直到這時,蔣介石才大呼棋輸一著。
之不用”,“能而示之不能”,“遠而示之近”,“近而示之遠”,“實則虛之”,“虛則實之”,“實則實之”,“虛則虛之”,也都是通過暗示使敵人誤入圈套的。可見,暗示在軍事欺騙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暗示的效果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暗示的藝術性;二是對暗示的理解。其中,暗示的藝術性高低完全取決於暗示者。而對暗示的理解,既與被暗示者的心理狀態和知識經驗有關,也與暗示者發出的暗示信息的合理性、合意性有關。欲使暗示達到預期目的,暗示者須注意以下幾點:(1)針對性。具體的作戰對象不同,使用的暗示手段也應有所區別。為此,必須在充分了解和掌握敵人的兵法戰術、作戰特點、心理需要、思維習慣的基礎上,對暗示內容和形式進行精心設計,提高暗示的針對性。這是成功地進行暗示的重要條件。
(2)目的性。暗示信息與欺騙目的的一致性,是暗示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為此,在暗示之前,首先要確立明確的暗示目的,否則就可能出現這樣的現象:暗示雖然引起了對方的反應,但這種反應並不是自己原先所期望的,甚至是有害的。這就要求暗示者必須根據欺騙目的的需要確定暗示內容,並對暗示信息將會引起的反應進行預測,然後將預測結果與欺騙目的相對照,視情修改暗示計劃,使之正確地體現欺騙目的的要求。
(3)連續性。連續不斷並能穩定一段時間的暗示信息能引起較持久的暗示。而持久的暗示是改變敵心理定勢所必需的。由於心理定勢形成以後便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所以,暗示信息在改變敵定勢的過程中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有連續不斷地進行暗示,才能達到目的。
(4)分寸感。既要能引起對方的注意和反應,又不能使對方懷疑,順其自然,合乎情理,切莫演過頭戲。戲作過了頭,必然走向反面。再好的暗示動作,對方懷疑其真實性就會前功盡棄。不僅如此,對方還可能將計就計,陷暗示者於被動。
(五)順詳敵意法
順詳敵意,是一軍事成語。語出《孫子兵法·九地篇》:“故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並敵一向,千里殺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詳”通“佯”。意思是假裝順從敵人的意向,因勢利導,欲擒故縱,把敵人的行動引向極端,然後乘機戰而勝之。順詳敵意實際是一種心理戰術。其特點是順水椎舟,就坡騎驢,將計就計,投其所好,迎合敵人的心理需要,按照敵人本來的意願,因勢利導,誘敵致錯,讓敵人在自以為得汁的情況下,上當受騙,就我範圍。《兵經百篇·順》對“順”的要義進行了精闢的闡發:“大凡逆之愈堅者,不如順以導瑕。敵欲進,贏柔示弱以致之進;敵欲退,解散開生以縱之退;敵倚強,遠鋒固守以觀其驕;敵仗威,虛恭圖實以俟其情。致而掩之,縱而擒之,驕而乘之,情而收之。”意思是:凡是硬攻容易碰壁的,不如順著敵人企圖引導它發生錯誤。敵人企圖前進,就故意示之軟弱誘其前進;敵人企圖後退,就故意撤去圍兵開放生路,縱使其後退;敵人仗恃它的強大,就避開它的鋒芒固守不出,以滋長其驕做;敵人仗恃它的聲威,就假意退讓而暗中準備實力以等待它的鬆懈。調動敵人然後掩襲它,放縱敵人然後捕捉它,滋生敵人的驕心傲氣然後乘機打擊它,待敵人鬆懈後再收拾它。不難看出,“順”字條對“順詳敵意”的闡發是相當精闢透徹的。
順詳敵意的核心意思是順敵心理,順敵願望,順敵思維模式。為此,必須悉心研究和掌握敵人的心理需要和思維特點。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需要是
激起人的活動的“內驅力”,是動機和行為的基礎。當人們產生強烈需要時,大腦皮層便會產生一個優勢興奮中心。客觀事物一旦符合這一需要,便進一步強化這一興奮中心。需要越急切,由它引起的活動越有力。因此,要改變敵人的動機和行為,必須先從研究其需要入手,了解敵人在想什麼,想做什麼,進而以“順”的方式,假戲真演,投其所好,迎合敵人的種種心理動機,造成其決斷失策,行動失誤。
無數事實證明,採取順動法欺騙,較易取得成功,而採取逆動法欺騙,則成功的難度較大。因為敵人的肩上長著自己的腦袋,只有當敵人感到某項行動符合自己的利益需要時,才會心甘情願地付諸行動。所以,採取一廂情願、強加於人的辦法,敵人是不會接受的。這就象兩個拳師打拳一樣,不讓對方出拳是不行的,硬把對方的拳頭擋開有時也並非上策,高明的拳師常常先示以破綻,誘敵出拳,然後迅速閃開,順勢一擊,制服對手。解放戰爭初期,蔣介石集中兵力,重點進攻我山東、陝北根據地,企圖“伸開雙拳”,首先殲滅我華東和西北野戰軍,然後再掉轉兵力攻擊我晉冀魯豫野戰軍。針對敵人這一作戰意圖,毛澤東一面電令我華東野戰軍在膠東擺開與敵人決戰的架勢,以積極的行動將敵人“右拳”引向渤海之濱;一面率領我西北野戰軍,主動出擊榆林,將敵人的“左拳”繼續拉向西北,蔣介石滿以為雙拳齊揮,擊中了我軍要害,但結果卻造成自己“胸膛垂露”的不利態勢。這時,我劉鄧大軍乘機千里躍進大別山,象一把利劍插進敵人的胸膛,扭轉了全國戰局,迫使蔣介石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直到這時,蔣介石才大呼棋輸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