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0頁
韓健嘆道:“連師傅你也認為我所做的是錯的?”
法亦很堅定搖搖頭,在清洗韓珪這件事上,她站在韓健立場上,因為她跟韓珪之間本來就互不相識,這個人曾經背叛於楊瑞,就讓她心生反感,到而後她知道韓珪在幕後的那些所作所為,包括最初接近她的兩位師姐,韓健的母親以及楊瑞這二人,就只是為了完成政治目的,這也同樣是法亦所不能忍受的。
韓健道:“既然如此,該殺還是要殺的。長久留下去,只會成為王朝的禍患。”
對於此時的韓健來說,要平定天下,已經不能拘泥於小節,若為了權力還要瞻前顧後的話,是做了一個“仁君”,但其實那是對天下百姓的不仁,也是對自己和背後那些關懷他與他榮辱與共之人的不仁,在權力面前,往往是沒有什麼情面可講的,就算講情面,那也是為了達到某種政治目的。
韓健作出了要清剿韓珪的決定,但韓健還無法確定李山野和韓珪就是同一個人。韓健一直考慮這問題,他沒有見過韓珪,也沒有見過李山野,他跟李山野倒本有機會見面,可惜那次的李山野,過江都而不入,從那之後南朝和北朝開戰,李山野也就此下落不明。
韓健想要殺了韓珪,還要找到韓珪的下落。在找到韓珪之前,韓健只能先將韓珪背後的勢力拔除。
三月十二,是韓健所定大軍出發的日子。
這天早晨韓健得到南方的傳報,司馬藉已有意發兵北上。儘管司馬藉才與蘇廷夏決戰還不到五天時間,加上消息來往,也就是說,司馬藉其實在完成對蘇廷夏一戰之後,顧不上去收攏所有蘇廷夏所部的殘兵敗寇,而不得不發兵北上,因為此時林詹的兵馬已經壓進徐定城,而張行所部已經攻到了福州城下。
☆、第四百一十九章 臨將終戰
兩路兵馬已經殺到司馬藉所控制的閩地腹地,而與此同時,韓健親征的兵馬也踏上了征程。
韓健親征南下的兵馬最多有八萬兵馬,韓健對於金陵城周邊的防務,加派了兵馬來鎮守,而韓健與司馬藉,似乎最後一戰也儘量避免了。
韓健並不需要親自踏上戰場,就可以與司馬藉分出勝負,因為這場戰爭怎麼看,司馬藉僅有的五萬兵馬也是無法守住徐定和福州城的。無論是張行,還是林詹,都是戰場上極為有經驗的將領,他們不會輕兵冒進,更不需要跟蘇廷夏一樣需要與司馬藉戰場正面的交戰,在北朝完全控制了局勢的情況下,就算司馬藉能在一地有所得失,也無法占據整個局面上的優勢。
在戰爭局面上,司馬藉反倒更希望韓健能給他一個痛快,兩軍痛痛快快進行一場決戰。但韓健沒準備給司馬藉這樣的機會,就好像之前司馬藉對蘇廷夏的戰術一樣,韓健只需要把司馬藉所部的經濟和補給命脈全部扼守住,慢慢將司馬藉所消耗死就完畢。因為需要著急的是司馬藉,而不是北朝,如今北朝已經打到了最後一戰,何必去再冒險呢?
三月二十四,韓健御駕親征的兵馬在從金陵城出征十二天之後,抵達閩北之地,韓健行進的速度很緩慢。韓健沒有去馳援張行或者林詹兩路兵馬任何一部,他是作為第三方兵馬南征。
此時司馬藉的兵馬,已經撤回到徐定城。似乎司馬藉要鐵了心要與林詹所部在徐定周邊展開一場惡戰,至於福州城已經處於放棄。連張行所部,也將福州城周邊各城池的聯繫所切斷。怎麼看,福州城都屬於是北朝的囊中之物。
隨著張行親率六萬兵馬兵馬,完成對福州城的三面包圍,這座閩東之地最大的城池,對北朝來說已經是唾手可得。而張行為了防備司馬藉的馳援,在徐定與福州城之間,設下了四萬多兵馬的埋伏。而且張行隨時可以調動他的兵馬西進,與司馬藉的中軍主力交戰。但一直到三月下旬,司馬藉仍舊沒有馳援福州城的動向。此時司馬藉的情況有些反常。
兩座主要城池,棄守一座而保住另一座,怎麼看都還算正常,或者這只能說明司馬藉有舍有得。他選擇了人文地利更加有優勢的徐定城。畢竟那是他的勤王軍所發起之地,若連徐定城都保不住,談何去爭奪福州城?可韓健卻覺得,這似乎是司馬藉的一種陰謀,司馬藉不可能坐視福州城不理,換一種角度考慮,其實一城的得失,對於司馬藉來說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他現在的旗幟,南朝的女皇蕭旃都在北朝手上。而整個閩地都已經被北朝的大軍所困,司馬藉就好像一隻沒有翅膀的鳥,再想飛也難比登天。
但韓健不信司馬藉會在徐定城坐以待斃,他一直在想,司馬藉可以用怎樣的手段來緩解眼前的危機?又以怎樣的奇兵,來與北朝最後一戰?
韓健行軍途中,每天在駐軍之後都會召開軍事會議來商討此事。但一連半個月時間,韓健的謀臣都沒有發覺到這次的南下進軍有何不妥。韓健本也以為,這一戰絕對是十拿九穩,可當韓健綜合參考了南朝的地方地理,以及南朝軍事分布之後,作出了一個很令人不解的決定。
撤兵金陵。
韓健親率大軍向南行進將近千里,突然要撤兵,對於軍中將士來說還是很錯愕的。但韓健卻能感覺到,若司馬藉還有任何機會來勤王成功的話,絕不會是在閩地的這一戰,而是在於“盤外招”。先是讓韓健以為勝券在握,親自領兵南下,再斷了北朝各路兵馬北上之路,到那時,司馬藉要做的不是與北朝的兵馬正面交戰,而是牽制北朝兵馬的回撤之路,這一路將會是艱難險阻,到那時,北朝的兵馬就算能撤回到金陵城,也會陷入到泥潭之中,不得不從金陵城撤兵,到時候司馬藉就能順利“光復”金陵城。
法亦很堅定搖搖頭,在清洗韓珪這件事上,她站在韓健立場上,因為她跟韓珪之間本來就互不相識,這個人曾經背叛於楊瑞,就讓她心生反感,到而後她知道韓珪在幕後的那些所作所為,包括最初接近她的兩位師姐,韓健的母親以及楊瑞這二人,就只是為了完成政治目的,這也同樣是法亦所不能忍受的。
韓健道:“既然如此,該殺還是要殺的。長久留下去,只會成為王朝的禍患。”
對於此時的韓健來說,要平定天下,已經不能拘泥於小節,若為了權力還要瞻前顧後的話,是做了一個“仁君”,但其實那是對天下百姓的不仁,也是對自己和背後那些關懷他與他榮辱與共之人的不仁,在權力面前,往往是沒有什麼情面可講的,就算講情面,那也是為了達到某種政治目的。
韓健作出了要清剿韓珪的決定,但韓健還無法確定李山野和韓珪就是同一個人。韓健一直考慮這問題,他沒有見過韓珪,也沒有見過李山野,他跟李山野倒本有機會見面,可惜那次的李山野,過江都而不入,從那之後南朝和北朝開戰,李山野也就此下落不明。
韓健想要殺了韓珪,還要找到韓珪的下落。在找到韓珪之前,韓健只能先將韓珪背後的勢力拔除。
三月十二,是韓健所定大軍出發的日子。
這天早晨韓健得到南方的傳報,司馬藉已有意發兵北上。儘管司馬藉才與蘇廷夏決戰還不到五天時間,加上消息來往,也就是說,司馬藉其實在完成對蘇廷夏一戰之後,顧不上去收攏所有蘇廷夏所部的殘兵敗寇,而不得不發兵北上,因為此時林詹的兵馬已經壓進徐定城,而張行所部已經攻到了福州城下。
☆、第四百一十九章 臨將終戰
兩路兵馬已經殺到司馬藉所控制的閩地腹地,而與此同時,韓健親征的兵馬也踏上了征程。
韓健親征南下的兵馬最多有八萬兵馬,韓健對於金陵城周邊的防務,加派了兵馬來鎮守,而韓健與司馬藉,似乎最後一戰也儘量避免了。
韓健並不需要親自踏上戰場,就可以與司馬藉分出勝負,因為這場戰爭怎麼看,司馬藉僅有的五萬兵馬也是無法守住徐定和福州城的。無論是張行,還是林詹,都是戰場上極為有經驗的將領,他們不會輕兵冒進,更不需要跟蘇廷夏一樣需要與司馬藉戰場正面的交戰,在北朝完全控制了局勢的情況下,就算司馬藉能在一地有所得失,也無法占據整個局面上的優勢。
在戰爭局面上,司馬藉反倒更希望韓健能給他一個痛快,兩軍痛痛快快進行一場決戰。但韓健沒準備給司馬藉這樣的機會,就好像之前司馬藉對蘇廷夏的戰術一樣,韓健只需要把司馬藉所部的經濟和補給命脈全部扼守住,慢慢將司馬藉所消耗死就完畢。因為需要著急的是司馬藉,而不是北朝,如今北朝已經打到了最後一戰,何必去再冒險呢?
三月二十四,韓健御駕親征的兵馬在從金陵城出征十二天之後,抵達閩北之地,韓健行進的速度很緩慢。韓健沒有去馳援張行或者林詹兩路兵馬任何一部,他是作為第三方兵馬南征。
此時司馬藉的兵馬,已經撤回到徐定城。似乎司馬藉要鐵了心要與林詹所部在徐定周邊展開一場惡戰,至於福州城已經處於放棄。連張行所部,也將福州城周邊各城池的聯繫所切斷。怎麼看,福州城都屬於是北朝的囊中之物。
隨著張行親率六萬兵馬兵馬,完成對福州城的三面包圍,這座閩東之地最大的城池,對北朝來說已經是唾手可得。而張行為了防備司馬藉的馳援,在徐定與福州城之間,設下了四萬多兵馬的埋伏。而且張行隨時可以調動他的兵馬西進,與司馬藉的中軍主力交戰。但一直到三月下旬,司馬藉仍舊沒有馳援福州城的動向。此時司馬藉的情況有些反常。
兩座主要城池,棄守一座而保住另一座,怎麼看都還算正常,或者這只能說明司馬藉有舍有得。他選擇了人文地利更加有優勢的徐定城。畢竟那是他的勤王軍所發起之地,若連徐定城都保不住,談何去爭奪福州城?可韓健卻覺得,這似乎是司馬藉的一種陰謀,司馬藉不可能坐視福州城不理,換一種角度考慮,其實一城的得失,對於司馬藉來說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他現在的旗幟,南朝的女皇蕭旃都在北朝手上。而整個閩地都已經被北朝的大軍所困,司馬藉就好像一隻沒有翅膀的鳥,再想飛也難比登天。
但韓健不信司馬藉會在徐定城坐以待斃,他一直在想,司馬藉可以用怎樣的手段來緩解眼前的危機?又以怎樣的奇兵,來與北朝最後一戰?
韓健行軍途中,每天在駐軍之後都會召開軍事會議來商討此事。但一連半個月時間,韓健的謀臣都沒有發覺到這次的南下進軍有何不妥。韓健本也以為,這一戰絕對是十拿九穩,可當韓健綜合參考了南朝的地方地理,以及南朝軍事分布之後,作出了一個很令人不解的決定。
撤兵金陵。
韓健親率大軍向南行進將近千里,突然要撤兵,對於軍中將士來說還是很錯愕的。但韓健卻能感覺到,若司馬藉還有任何機會來勤王成功的話,絕不會是在閩地的這一戰,而是在於“盤外招”。先是讓韓健以為勝券在握,親自領兵南下,再斷了北朝各路兵馬北上之路,到那時,司馬藉要做的不是與北朝的兵馬正面交戰,而是牽制北朝兵馬的回撤之路,這一路將會是艱難險阻,到那時,北朝的兵馬就算能撤回到金陵城,也會陷入到泥潭之中,不得不從金陵城撤兵,到時候司馬藉就能順利“光復”金陵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