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頁
他閉上眼睛正準備重新進入夢鄉的時候,感覺到懷裡的喻宵又動了動。
“還疼嗎?”他擔心地問。
“不疼。”喻宵低低地說,“只是有點睡不著。”
“試試數羊?”
“數過了,沒用。”
顧停雲想了想,說:“那,數點別的?”
“數什麼?”喻宵問。
“唔,”顧停雲一本正經地答道,“數我吧。”
喻宵愣了愣,“認真的嗎?”
“不試試怎麼知道有沒有用。”顧停雲說。
於是喻宵死馬當作活馬醫,眼一閉,心一橫,真的開始數顧停雲。
一隻……停雲,兩隻停雲,三隻……
堪堪數滿一百隻,顧停雲問:“有用嗎?”
“我還醒著。”喻宵說。
顧停雲嘆了口氣,揉了揉喻宵一頭柔軟的捲髮,“要不我給你唱首歌?”
“不是說要挑一個正式的場合,用吉他彈給我聽麼?”喻宵問。
“就當彩排了。答應你的我不會忘記的。”
顧停雲清了清嗓子,在喻宵的耳邊輕輕地唱起來。
他唱青磚伴瓦漆,白馬踏新泥,山花蕉葉暮色叢染紅巾。屋檐灑雨滴,炊煙裊裊起,蹉跎輾轉宛然的你在哪裡……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月落烏啼月牙落孤井。零零碎碎,點點滴滴,夢裡有花夢裡青草地[1]。
聽著聽著,喻宵漸漸有了睡意。
入睡前,他想起前不久周鈺突然開了文藝腔,問了他一句:“阿宵,現在這個地方應該挺適合你吧?”
他這樣回答:“是啊。這裡就是我的終點了。”
他的遠方近在咫尺。大地春回,夢裡有花夢裡青草地。
作者有話要說: [1]崔開潮,《聲聲慢》。
下一章正文完結。
第46章 春生(2)
雨季過後,顧停雲跟喻宵去到了W市。這座暌違十數年的城市是兩人初遇的地方,也是兩人曾經的家鄉,鐫刻著他們年少時的每一寸足跡。而今歸來,熟悉的街道早已經變了樣,當年的便利店也不知所蹤。
只有天氣是一樣的晴好,藍天是一樣的澄明。
來之前,喻宵終於敞開心扉把自己的過往揭開來給顧停雲看。
他對童年的印象已經很模糊,就像水波因風微微漾起時,湖中被切割得七零八碎的日影。
他至今不知道自己的生父母是誰,也再沒有了探尋的必要。他在孤兒院長大,那裡空曠寂靜,四季仿佛都脫離人間,冰冷黯淡,沒有色彩。印象最深刻的是院牆旁邊的那棵老得近乎枯敗的梧桐,他小時候常常蹲在它下面一個人睡覺、玩玻璃珠、用樹枝搭小房子。那是他前十年的生命里唯一讓他心安的棲息地。除此之外,就是大雪,連綿不斷地下,把盤曲的山路都覆蓋成皚皚一片。人們在雪地里步履不停地向前走,他在後面追,摔了無數個跟頭,掉了無數的眼淚,沒有一個人留下來等他。
十歲那一年,他被一個獨身男人接回了家,來到W市,度過接下來的六年生活。
當顧停雲問到“他對你好不好”的時候,喻宵沉默了一會兒,回答:“曾經很好。”
顧停雲心頭揪緊,問:“那後來呢?”
喻宵斷斷續續把之後幾年發生的事情粗略地告訴了顧停雲。某一天,養父突然開始酗酒,不明緣由。徹夜不歸,常常打電話回來破口大罵,但聽他的語氣,喻宵估計他自己都不知道電話對面是誰。罵的是某個喻宵所不知曉的人,或是把整個人間都痛罵了一遍又一遍,而承受這一切憤懣與怨懟的只有喻宵一個人。
“你不喜歡接電話,跟他有關係麼?”顧停雲問。
即便喻宵不作答,他也已經知道答案了。
他又問:“阿宵,你恨不恨他留給你的一切?”
“恨過。”喻宵說,“但還是有點想他。”
“我可以再問一個問題麼?”顧停雲說,“同樣的,你如果不想回答,可以不回答。”
“你問。”
“你說你學過跆拳道。跟他有關係麼?”
他看到喻宵放在身側的手慢慢地攥成了拳,然後聽到喻宵說:“有。”
顧停雲把他抱得更緊了些,“你還手了嗎?”
“沒有。”喻宵說,“我只想擋一擋。”
家庭圓滿的顧停雲很難想像喻宵從小到大的日子過得有多麼艱難。要不是當事人就在他面前,他會以為這是一個遙遠的故事,只存在於報紙上跟電視屏幕里。
苦難與自身的距離,永遠比人們想像中要近。
顧停雲把腦袋埋在喻宵的頸窩裡,吸了一口氣,聲音微顫,“心疼死我了。”
喻宵揉了揉他的頭,反而安慰起他來,“沒事。現在想想,也算因禍得福。”
顧停雲攥緊他的手,說:“以後誰再碰你一根手指頭,我跟他拼命。”
喻宵笑了笑,“我比你能打。我會保護你。”
顧停雲抬起腦袋,抗議道:“我也不差吧?照顧一下你對象身為男人的尊嚴。”
“你跑得比較快。”喻宵說,“真出了什麼事,你負責跑就行了。”
“你這一口毒奶真讓我害怕。”顧停雲趕緊捂住他的嘴,“我們都會一生平安,不會有什麼意外。”
“別用手。”喻宵突然說。
“什麼?”顧停雲沒反應過來。
“你不是想堵住我的烏鴉嘴麼?”喻宵抬手勾起他的下巴,“用別的。”
顧停雲瞪大了眼睛,驚訝道:“想不到你這麼直接。”
“我是說,”喻宵在他嘴唇上淺淺啄了一下,“這樣。你以為什麼?”
“噢,原來這位先生想讓我‘以吻封緘’。”顧停雲笑著湊近他,“我沒有以為什麼。”
於是,苦難變成了吻。
二十年前的孤兒院只剩下了一個無人問津的舊址。那不是什麼美好的地方,也不是什麼可怖的地方,只不過喻宵從未在心裡認同它是一個“家”。
從孤兒院坐落的山頭上沿著小徑一路向下走,會看到一小片一小片白色的野花迎風招展。天朗氣清,陽光明媚,這時候再回望這塊地方,倒也沒那麼冷清。
只是喻宵知道,自己真正的家在何方。他背負著近三十年無色無味的過往,背負著一身永不淡褪的傷痕、不足為外人道的酸澀、每一個附骨之疽般的噩夢,跋涉過上萬個日夜、千萬里的路,裝著他目睹過的、經歷過的一整個世界,風塵僕僕地來到他終於求而得之的美夢身邊,然後被接納、被擁抱、被報以同等的熱愛,並被告知,雖然有些晚,但他終於找到了他該回去的地方。
喻宵養父的墳塋在一個偏僻的墓園裡,雜草長到了小腿處也沒人修剪。這是專屬於生前困窘的人的長眠之地,總是死氣沉沉,只在晴朗的天氣才顯出幾分生機。
“還疼嗎?”他擔心地問。
“不疼。”喻宵低低地說,“只是有點睡不著。”
“試試數羊?”
“數過了,沒用。”
顧停雲想了想,說:“那,數點別的?”
“數什麼?”喻宵問。
“唔,”顧停雲一本正經地答道,“數我吧。”
喻宵愣了愣,“認真的嗎?”
“不試試怎麼知道有沒有用。”顧停雲說。
於是喻宵死馬當作活馬醫,眼一閉,心一橫,真的開始數顧停雲。
一隻……停雲,兩隻停雲,三隻……
堪堪數滿一百隻,顧停雲問:“有用嗎?”
“我還醒著。”喻宵說。
顧停雲嘆了口氣,揉了揉喻宵一頭柔軟的捲髮,“要不我給你唱首歌?”
“不是說要挑一個正式的場合,用吉他彈給我聽麼?”喻宵問。
“就當彩排了。答應你的我不會忘記的。”
顧停雲清了清嗓子,在喻宵的耳邊輕輕地唱起來。
他唱青磚伴瓦漆,白馬踏新泥,山花蕉葉暮色叢染紅巾。屋檐灑雨滴,炊煙裊裊起,蹉跎輾轉宛然的你在哪裡……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月落烏啼月牙落孤井。零零碎碎,點點滴滴,夢裡有花夢裡青草地[1]。
聽著聽著,喻宵漸漸有了睡意。
入睡前,他想起前不久周鈺突然開了文藝腔,問了他一句:“阿宵,現在這個地方應該挺適合你吧?”
他這樣回答:“是啊。這裡就是我的終點了。”
他的遠方近在咫尺。大地春回,夢裡有花夢裡青草地。
作者有話要說: [1]崔開潮,《聲聲慢》。
下一章正文完結。
第46章 春生(2)
雨季過後,顧停雲跟喻宵去到了W市。這座暌違十數年的城市是兩人初遇的地方,也是兩人曾經的家鄉,鐫刻著他們年少時的每一寸足跡。而今歸來,熟悉的街道早已經變了樣,當年的便利店也不知所蹤。
只有天氣是一樣的晴好,藍天是一樣的澄明。
來之前,喻宵終於敞開心扉把自己的過往揭開來給顧停雲看。
他對童年的印象已經很模糊,就像水波因風微微漾起時,湖中被切割得七零八碎的日影。
他至今不知道自己的生父母是誰,也再沒有了探尋的必要。他在孤兒院長大,那裡空曠寂靜,四季仿佛都脫離人間,冰冷黯淡,沒有色彩。印象最深刻的是院牆旁邊的那棵老得近乎枯敗的梧桐,他小時候常常蹲在它下面一個人睡覺、玩玻璃珠、用樹枝搭小房子。那是他前十年的生命里唯一讓他心安的棲息地。除此之外,就是大雪,連綿不斷地下,把盤曲的山路都覆蓋成皚皚一片。人們在雪地里步履不停地向前走,他在後面追,摔了無數個跟頭,掉了無數的眼淚,沒有一個人留下來等他。
十歲那一年,他被一個獨身男人接回了家,來到W市,度過接下來的六年生活。
當顧停雲問到“他對你好不好”的時候,喻宵沉默了一會兒,回答:“曾經很好。”
顧停雲心頭揪緊,問:“那後來呢?”
喻宵斷斷續續把之後幾年發生的事情粗略地告訴了顧停雲。某一天,養父突然開始酗酒,不明緣由。徹夜不歸,常常打電話回來破口大罵,但聽他的語氣,喻宵估計他自己都不知道電話對面是誰。罵的是某個喻宵所不知曉的人,或是把整個人間都痛罵了一遍又一遍,而承受這一切憤懣與怨懟的只有喻宵一個人。
“你不喜歡接電話,跟他有關係麼?”顧停雲問。
即便喻宵不作答,他也已經知道答案了。
他又問:“阿宵,你恨不恨他留給你的一切?”
“恨過。”喻宵說,“但還是有點想他。”
“我可以再問一個問題麼?”顧停雲說,“同樣的,你如果不想回答,可以不回答。”
“你問。”
“你說你學過跆拳道。跟他有關係麼?”
他看到喻宵放在身側的手慢慢地攥成了拳,然後聽到喻宵說:“有。”
顧停雲把他抱得更緊了些,“你還手了嗎?”
“沒有。”喻宵說,“我只想擋一擋。”
家庭圓滿的顧停雲很難想像喻宵從小到大的日子過得有多麼艱難。要不是當事人就在他面前,他會以為這是一個遙遠的故事,只存在於報紙上跟電視屏幕里。
苦難與自身的距離,永遠比人們想像中要近。
顧停雲把腦袋埋在喻宵的頸窩裡,吸了一口氣,聲音微顫,“心疼死我了。”
喻宵揉了揉他的頭,反而安慰起他來,“沒事。現在想想,也算因禍得福。”
顧停雲攥緊他的手,說:“以後誰再碰你一根手指頭,我跟他拼命。”
喻宵笑了笑,“我比你能打。我會保護你。”
顧停雲抬起腦袋,抗議道:“我也不差吧?照顧一下你對象身為男人的尊嚴。”
“你跑得比較快。”喻宵說,“真出了什麼事,你負責跑就行了。”
“你這一口毒奶真讓我害怕。”顧停雲趕緊捂住他的嘴,“我們都會一生平安,不會有什麼意外。”
“別用手。”喻宵突然說。
“什麼?”顧停雲沒反應過來。
“你不是想堵住我的烏鴉嘴麼?”喻宵抬手勾起他的下巴,“用別的。”
顧停雲瞪大了眼睛,驚訝道:“想不到你這麼直接。”
“我是說,”喻宵在他嘴唇上淺淺啄了一下,“這樣。你以為什麼?”
“噢,原來這位先生想讓我‘以吻封緘’。”顧停雲笑著湊近他,“我沒有以為什麼。”
於是,苦難變成了吻。
二十年前的孤兒院只剩下了一個無人問津的舊址。那不是什麼美好的地方,也不是什麼可怖的地方,只不過喻宵從未在心裡認同它是一個“家”。
從孤兒院坐落的山頭上沿著小徑一路向下走,會看到一小片一小片白色的野花迎風招展。天朗氣清,陽光明媚,這時候再回望這塊地方,倒也沒那麼冷清。
只是喻宵知道,自己真正的家在何方。他背負著近三十年無色無味的過往,背負著一身永不淡褪的傷痕、不足為外人道的酸澀、每一個附骨之疽般的噩夢,跋涉過上萬個日夜、千萬里的路,裝著他目睹過的、經歷過的一整個世界,風塵僕僕地來到他終於求而得之的美夢身邊,然後被接納、被擁抱、被報以同等的熱愛,並被告知,雖然有些晚,但他終於找到了他該回去的地方。
喻宵養父的墳塋在一個偏僻的墓園裡,雜草長到了小腿處也沒人修剪。這是專屬於生前困窘的人的長眠之地,總是死氣沉沉,只在晴朗的天氣才顯出幾分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