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如何才能抹去這個“篡”字?永樂翻遍《二十一史》,終於找到了一個榜樣——唐太宗李世民!這位同樣是“篡”取天下的皇帝,用自己的文治武功,用那足以為萬世楷模的“貞觀之治”,成功地掩蓋了自己“篡位”的不光彩行徑!當李世民成為世所公認的千古一帝後,那場殺兄逼父的玄武門之變,不但沒有成為他的聲名之累,反倒成了促成一位聖君明主誕生的光輝之舉!原來,與出現一個繁華盛世,與泱泱華夏的前途命運相比,一個太子哥哥的慘死,以及一個父皇的被逼遜位,其實並不是那麼重要!當看清楚這一點後,永樂有了自己的方向:他要仿效李世民,用煌煌文治,赫赫武功,打造一個冠絕古今的華夏盛世!如此,不僅可以實現自己的抱負,也可以洗刷掉“篡位”的污名!

  當然,要實現這個目的,中間必然要經歷千辛萬苦,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危機。而其中的一個就來自建文。永樂明白,在輝煌盛世建成並為世所公認之前,自己仍不得不背負一個“篡位”的罵名。而在這個打造盛世的過程中,一旦建文再度出現在世人面前,那這些本來被自己用權力強行壓制在暗處的非議,立刻就會重新被搬回到檯面上,並形成洶洶輿情,迅速在天下擴散。萬一這種認識在天下人心中紮下了根,那自己的所有努力都將白費!基於這種考慮,永樂仍對建文充滿了戒備,他絕不允許這個大侄兒毀了自己的努力。

  不過現在,永樂的想法又有了新的變化。經過二十年的勵精圖治,一個璀璨奪目的永樂盛世已經建成。眼下的大明,已經站到了華夏歷史的又一個巔峰!作為這一切的締造者,永樂在這一過程中也獲得了充分的自信!事到如今,就算建文重新出現又如何?他有能力開創這樣的輝煌盛世嗎?他有能力使海內鼎盛、四夷賓服嗎?他不能!莫說一個仁弱優柔的建文,就是放眼古今,能與大明永樂皇帝相媲美的帝王,也屈指可數!永樂有理由相信,將他們叔侄二人放到一起做比較,沒有人會懷疑,他朱棣,更有資格做這個皇帝!他朱棣的在位,更有益於大明,有益於中華!在取得了可以完全壓倒建文的功業和成就後,永樂再看這個大侄兒時,藐視已經遠遠超越了內心的恐懼。

  當然,雖然已不認為建文能對自己構成重大威脅,但不管怎麼說,殺掉這個潛逃多年的大侄兒,肯定比任由他飄落江湖要放心得多。不過徐妙錦的介入,讓永樂生出了猶豫。

  對於徐妙錦,永樂一直有著一股愧疚之情。她曾傾心於自己,又在自己最為艱難時鼎力相助,而自己卻利用了她的感情,為了靖難大業,將她作為自己的一顆棋子,用十分陰險的手法加以利用,並最終深深傷害了她。徐妙錦心灰意冷之下出家為尼,孤苦伶仃地與青燈古佛相伴,這一切都是拜他永樂所賜!每念及此,永樂都覺得十分歉疚。這種感情不能為外人道,但它卻根植於永樂的內心,每每想起,都讓他備受折磨。當胡濙說徐妙錦對建文以死相護後,永樂再也不能心硬如鐵了。

  就當是還妙錦一個人情吧!永樂心中終於做出了決定。他微微嘆口氣,道:“冤冤相報何時了!允炆畢竟是朕的侄兒,現在既已看破紅塵,就留他一條命吧!”

  “啊!”胡濙大為意外。在北上的路上,胡濙也曾猜測永樂如何決斷。不過在他看來,這位威勢無雙的帝王絕對不會為一區區女子放過建文這樣一個生死宿敵。可胡濙覺得不可能的事,偏偏就發生了。永樂竟然饒恕了建文!

  看出了胡濙的詫異,永樂布滿皺紋的臉上浮出一絲笑容,道:“怎麼,莫非爾真以為朕的心如鐵石?”

  “臣絕無此念!”胡濙嚇了一跳,趕緊回道,“陛下寬宏大量,世所共知!此番釋建文君,世人得知,必齊誦陛下仁德!”

  “爾不用拍馬屁!”永樂輕輕擺了擺手,道,“世人也不會知道此事!既然允炆已經出家,就讓他在佛門裡安安靜靜渡過餘生吧!不過……”說到這裡,永樂想了想,又補充道:“他畢竟是當過皇帝的人,如今避居荒郊,身邊只有一個老王鉞,也實在太寒磣了些。這樣吧!爾回南京時,帶上朕的手詔,去一趟鳳陽皇覺寺,命主持方丈挑選十個聰明可靠的沙彌去侍候允炆!”

  胡濙一聽,便明白了永樂的深意,當即點頭道:“臣明白。臣還會囑咐鄭和,讓他派人將建文君那座小廟的院牆好好翻修一下,並派些番役喬裝成農夫在外看守,免的一些小毛賊進去偷雞摸狗,攪了建文君的清修!”

  “正當如此!”永樂哈哈大笑,滿意地點了點頭。

  胡濙退出後,永樂重新躺回榻上,這時肘關節又傳來一陣酸痛。這幾個月,這風濕的老毛病已犯的愈發頻繁。永樂皺緊眉頭忍了好一陣,待痛感散去,他才長吁口氣,緊接著又苦笑一聲,喃喃自語道:“連允炆也找到了。待再掃清漠北,朕在這塵世間就再無牽掛,到時候便可安安心心去見父皇了……”

  六

  永樂二十一年八月至十一月,三十萬明軍四征漠北。眼見明軍來勢洶洶,阿魯台的反應與前一年面對明軍三征時如出一轍,倉皇率眾逃遁。而這兩次的避戰,雖使韃靼逃過了全族覆沒的命運,但仍給這個漠北大族帶來了巨大打擊。作為韃靼之主的阿魯台,在這兩次避戰中威望一落千丈,牛羊輜重亦在逃亡過程中損失無數。而許多部民眼見阿魯台被強大的大明朝廷視為死敵,均覺前途無望,紛紛叛離而去,韃靼王子也先土干率部署及牛羊駝馬數萬匹歸降明朝。而一直被韃靼壓得抬不起頭來的瓦剌也趁火打劫,向韃靼瘋狂反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