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眾人也覺得實在沒有其他合適的地方,便都拱手應諾。自此,曾在漢唐一度實行的御門聽政制度,又在大明王朝得到恢復,並一直延續下去。儘管後來三大殿得以重建,但大多數時候,明朝皇帝仍選擇在奉天門聽政。清朝開國後,御門聽政制度繼續沿用,只不過地點從奉天門——也就是後來的皇極門和太和門換到了乾清門。

  商討完常朝之事,眾人便準備告退。就當高熾要領著大家行禮時,永樂忽然伸出一隻巴掌阻止了他,道:“方才楊榮之言提醒了朕。不光是爾等,就是天下官吏也未必盡知民情,就是知道,也未必會如實稟報。更有宵小之徒,上欺天子,下禍百姓,朝廷卻受其蒙蔽而不得聞,久而久之,終至上天震怒!故朕決定,從吏部、都察院及六科中挑選精幹官員若干,以吏部尚書蹇義為首,代朕巡行天下,安撫軍民,興利革弊,糾察不法!楊士奇出宮後,可去吏部將此意轉達給蹇義,讓他先行預擇巡撫人選,報朕定奪。”

  這是一個整頓吏治、舒緩民怨的好法子!高熾他們聽後,均覺可行,於是都拱手稱善。而巡撫這個全新的官職也開始出現在中國官場。起初,巡撫只是臨時差遣,但後來逐漸形成定製。而巡撫的職能權限也逐漸擴大,到明朝中後期,已成為一地軍政主官。清朝建立後,巡撫已發展成為一省軍政主官,省內軍政、民政、提刑按察諸職皆由其統領,已是開府建牙的封疆大吏了!

  “此外,永樂十七年以前天下軍民拖欠之稅賦徭役等項,以及永樂十八年各受旱澇災之地稅糧一律蠲免!”

  這道敕旨比遣官巡撫天下更為實惠!高熾他們一直對民間貧苦不堪的現狀憂心忡忡,這幾個月幾次請求減免稅役。但永樂念及漠北局勢,一直都還在猶豫。沒想到在三殿大火之後,永樂終於點頭答應。眾人欣喜之下,皆齊聲大呼:“吾皇聖明!”

  “朕要真是聖明,又豈會招致天譴?”永樂苦笑這搖了搖頭,自言自語道,“惟願這番心意,能感動上天,恕朕之罪,如此,朕就心滿意足了!”

  七

  第二日,永樂求直言的敕旨就在首次御門聽政中正式下發。繼而,猶如平靜的水面突然墜入一塊巨石,朝廷上下立刻掀起了波瀾。

  一直以來,朝廷中有大批官員對遷都北京持反對意見。雖然遷都已成事實,但他們依然幻想著能還都南京。只是,由於永樂意志堅不可摧,這些人雖有則心,但也只能私下裡說說罷了。可現在,三殿被焚,皇上下旨求直言,這下他們覺得機會來了。

  與永樂一樣,眷念南京的朝官們也認為三殿被焚,是上天降罪;但與永樂不同的是,這些人認定,之所以會遭受天譴,完全是皇上一意孤行,執意遷都北京所致。而作為大明朝廷象徵的三座外廷主殿在啟用僅僅三個月後就遭雷擊焚毀,正好印證了上天對北京作為華夏京城的不滿!這個觀點十分有說服力,迅速在朝廷上下流傳開來,許多原先對遷都北京態度中立,甚至表示贊同的朝臣,在三殿被焚後也逐漸改變了認識。大家都覺得,上天已經通過此舉,給了世間嚴厲警告,如果朝廷繼續在北京待下去,或許接下來大明王朝就將陷入無窮無止的災難當中。

  在這股傳言的影響下,一股暗流涌動起來。在永樂下旨求言後的一段日子,不斷有朝臣上奏陳情。起初,他們還只是拐彎抹角地提南京的好處,沒多久,就開始極言北京道路險遠,困弊不堪,運河沿線軍民勞於轉運,疲憊有加。雖然還沒有誰膽敢直言還都南京,但字裡行間對建都北京的不滿,已經是越來越明顯了!

  朝臣將三殿被焚和遷都北京聯繫在一起,對此永樂還是有心理準備的。起初他出於鼓勵進諫之慮,還對此溫言褒獎;針對朝臣對糧草轉運不便的抱怨,他甚至特地召來戶部尚書夏元吉,謀劃著名在運河沿線的徐州、淮安、濟寧等地置設官倉,讓百姓可以就近將糧運至彼處,以免其需直接運抵北京的辛勞。可讓永樂始料未及的是,他的這種態度,反而給反對遷都的朝臣們巨大鼓舞,他們見永樂如此,以為他畏於天意,態度鬆動。於是乎,在接下來的一段日子裡,表達對定都北京不滿的奏本蜂擁呈上,其中言辭激烈者,甚至明言京師金陵乃太祖親定,不應廢棄,搬出祖制,要朝廷還都南京!眼見形勢愈演愈烈,竟有一發而不可收之勢,這下永樂再也坐不住了!

  這天下午,高熾正在文華殿和楊士奇敘話,馬雲忽然跑來,稟道:“皇爺有旨,請太子爺速去乾清宮!”

  高熾見馬雲神色慌張,遂問道:“父皇怎麼了,召本宮所為何事?”

  “奴婢也不曉得!”馬雲垂著腦袋道,“皇爺一直在御書房裡批閱奏本,太孫和楊學士在裡面隨侍。批了一半,皇爺就突然發火,緊接著就把奴婢叫進去,命奴婢來宣殿下!”

  “批閱奏本?”高熾一想,最近百官對三殿大火議論洶洶,多將原因歸咎於遷都北京,上的奏本也多涉及此事,想來是哪道奏本言辭過激,惹惱了父皇。可是這和自己有什麼關係?難不成這裡頭牽扯到自己?思及於此,高熾猛地一驚,不過眼下不及多想,他趕緊理了理衣冠,隨著馬雲前往乾清宮。

  剛進宮門,便聽得書房裡傳來永樂憤怒的咆哮聲,待進房門,只見永樂滿臉怒容,楊榮和瞻基蔫著腦袋,一聲不吭地站在書案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