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二章 外患內憂

  一

  朱高煦有一種幻滅的感覺。

  長久以來,朱高煦一直沉醉在一種美好的憧憬中,他希望通過邀獲聖眷,兼以傾陷東宮,進而使得自己和大哥在父皇心目中的地位發生顛轉,並最終促使永樂下定決心廢儲另立。應該說,這是一條最常見,也是最穩妥的易儲路子,高煦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也曾取得過不錯的效果,甚至幾度將東宮逼入進退維谷的境地。無奈天不遂人願。儘管高熾屢次遇險,但最終都化險為夷。而到現在,朱瞻基被正式冊立為皇太孫,東宮的地位已經堅如磐石。血淋淋的事實不得不讓高煦清醒過來,他悲哀地意識道,自己這麼多年來的努力,已經徹頭徹尾地淪為竹籃打水般的鬧劇。

  認清這一切後,朱高煦頓時陷入癲狂。其後的幾個月里,漢王府的內官都人動輒慘遭暴打,每及入夜,後宮自王妃韋氏以下,十餘妻妾被輪番折磨得死去活來,整個煦園籠罩在驚恐不安當中。

  見高煦如此,漢藩僚屬出於各種目的,不約而同地群起勸諫,高煦一概不理。史復、紀綱這樣的心腹還好些,其餘像那些本就不招他喜歡的長史司官吏,話一開口,便被高煦一碗酒給潑了回來,落得個狼狽不堪、斯文掃地。就這麼鬧了上百日,這一天傍晚,當高煦又嚷嚷著要安排戲班時,史復實在忍耐不住,拉上紀綱直衝到高煦面前,將他手中的酒壺奪下,重重摔到地上,恨恨地道:“使長真就想這般自暴自棄下去?”

  高煦斜著眼望著史復,不屑地冷笑道:“你能扭轉乾坤?既然大勢已去,那本王不戲酒自娛又當怎的?”

  史復胸堵氣悶,半晌方咬牙譏諷道:“也是,您也沒幾年好活了,再不及時行樂,將來怕就只有到陰曹地府中受罪了!”

  “混帳!”高煦將手中酒杯猛擲於地,怒髮衝冠地指著史復的臉道:“爾這廝好大的膽子,爾活膩了嗎?”

  “怕是使長您活膩了才對!”史復毫不畏懼地反唇相譏,“使長或許以為,就算當不成太子,至少還可以做個太平王爺!可您也不想想,就憑您這些年對東宮乾的那些事,一旦太子登基,果然就能大度地一筆勾銷?何況……”史復話鋒一轉,語音陰冷地道,“就算以往種種果可不咎。可您還派人在山東行刺皇太孫!僅此一事,他們也絕無可能讓您安度餘生!”

  “放他娘的屁!”史復剛一說完,高煦就劈頭蓋臉地罵道,“別人不知,難道你還不曉得?我哪有派人殺瞻基那崽子?憑什麼就把這屎盆子扣本王頭上?”

  瞻基遇刺一事,儘管永樂和東宮都諱莫如深,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很快這個消息便傳遍了京城官場。而對行刺的幕後主謀,眾人理所當然地猜測是他漢王朱高煦。高煦得知此說,氣得暴跳如雷,可偏偏又無以置辯,差點活生生憋出病來。

  史復皮笑肉不笑地道:“臣當然知此為污衊!但百姓卻不這麼想,朝臣、東宮乃至陛下亦都不這麼想。正所謂三人成虎,殿下縱問心無愧,但千夫所指之下,也終究免不了步龐蔥後塵。”

  一股涼氣從高煦的脊梁骨中冒了出來。他呆立半晌,方將先前的狂妄之氣一斂而盡,轉而有些驚惶地道:“那我當如何?”

  “魚死網破!”史複眼中寒光一閃口中迸出四個字,頓了一頓,又冷笑一聲道,“誰說太子一定要皇帝來立?今上的位子,不就是強搶來的麼?”

  高煦的臉色有些發灰。他知道史復指的是什麼。在之前史復的通盤謀劃中,曾有一招最後的殺手鐧,便是在爭儲失敗後積蓄實力,待永樂一朝大行,便重演一次靖難之役。如今自己一敗塗地,想通過朝堂文斗來奪儲已經沒有可能,那接下來就是要為這拼死一搏做準備。

  高煦重新坐回椅子上,垂頭想了許久,方有些沮喪地搖搖頭道:“今時不同往日。現在我兵微將寡,就是想學父皇當年,也沒那本錢了!”

  高煦說的是實話。這幾年下來,他已經幾乎完全喪失了對北軍的影響。現在的行在後府左都督張信,是不折不扣的東宮干將。其餘的軍將,也有一多半是丘福兵敗後擢升起來的,高煦對他們並無太多恩惠。沒有了北軍的擁護,高煦唯一能掌控的,就是自己手下的三護衛親軍而已。僅憑此就想重演靖難,那簡直是天方夜譚!

  史復卻不以為意,繼續鼓勁道:“要想靖難,王爺確實力有不逮。但若僅是玄武門之變,則就不好說了!”

  “逼宮?”高煦的心思活絡起來。宮廷政變不同於通常的扯旗造反,並不需要太多兵馬,只要自己能在京中一舉鼎定勝局,到那時即便天下文武心有不服,但大局已定之下,也唯有俯首聽命。當年的李世民便是靠這一手爬上皇帝大位的。就是自己的父親永樂,其靖難中最後的孤軍南下,直接攻破金陵,進而懾服天下的壯舉,說白了也是這擒賊先擒王的路子。而且要行逼宮,高煦還有兩個非常明顯的優勢:一是由於他並未就藩,所以漢藩的三護衛親軍也隨其一直駐紮在南京;其二,則是錦衣衛由紀綱把持,這是大明最為精銳的部隊。從這個角度說,雖然放眼天下自己已經日薄西山,但僅就南京城中而言,自己還有著相當實力——這也是他可以重演唐太宗故事的最大保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