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定下大略,接著金忠又與幾個閣臣詳細商議策立之事的具體細節。高熾不能出面,但這幾個天子近臣和士林領袖可免不了要出大力氣。眾人叨叨咕咕了一個多時辰,眼見著金忠已明顯露出疲憊之色,大家才止住話題一起告退。高熾將幾位重臣直送到春和門外,待大家的身影皆消失不見,他才轉過身,對近前侍候的王三兒道:“去,把基兒叫到書房來!”

  “是!”王三兒應了個諾,一溜煙兒向內跑去。高熾抬頭望著漸黑的天空,心中暗暗想道:“是要和基兒好好談談了……”

  六

  殘雪暗隨冰筍滴,新春偷向柳梢歸。經歷了數月的朔風洗禮,齊魯大地終於迎來了明媚的春光。此時的濟寧郊外,冰雪消融,山披綠裝,春風和煦,蝶舞花間,好一派人間勝景!

  出濟寧城東門便是洸河。每年這時,濟寧士民便會攜親邀友,出城到河畔踏青,今年也不例外。這一日天剛剛亮,洸水河畔上便可看見好些人影,待到日上三竿,河堤上放眼望去更是人潮湧動,處處可聞歡聲笑語。人們在冰雪寒風中好不容易熬過冬日,現在終於可以將這積蓄許久的悶氣一吐而光,換上朝氣蓬勃的神態,去迎接又一個生機盎然的春天。

  踏青的人群中,有兩個中年男子顯得有些不同尋常。此二人頭戴網巾大帽,身穿土灰色直裰袍子,從裝束上看與一般士人無二;不過卻有四個頭戴平頂巾,身著皂色盤領衫的州衙皂隸威風凜凜地站在他們身後守護。如此氣派,尋常百姓一見就躲得遠遠的,倒讓他們耳邊少了好些聒噪聲的滋擾。

  不過儘管環境閒適,眼前景色也美不勝收,但二人的臉上卻毫無喜悅之色,反而不約而同地眉頭緊鎖。沉默了好一陣,其中一個年紀稍輕的文士方側過身,對身旁年約四十開外的男子拱手一揖,道:“宋大人,藺芳預估有誤,看來咱們只能再尋他法了!”

  說話的正是刑部司務藺芳,而那位年長男子則是工部尚書宋禮。二人奉皇命來山東勘察運河河道已有月余。這段時間內,二人將會通河以及周圍的河流都探訪了個遍,結果卻大大出乎所料:按照藺芳事先的設想,是在疏浚會通河河道的基礎上,分汶水一部至壽張與濟寧的運河河道中,由此打通位於大清河南面的會通河南段部分。至於大清河至臨清的北段,則只需挖開淤泥,拓重修河道即可。

  雖然設想不錯,但真到現場勘察之時,則發現情況完全不是那麼回事。藺芳早年曾在臨清居住,對會通河北段頗為熟悉,所以他治理北段的方案一經提出,便受到廣泛認可。但對於南段,藺芳的了解就要稍遜幾分,而他洪武二十二年被舉孝廉入仕,從此就再也未回過山東,此次故地重遊,才知道當地地理已與自己在時有了很大的變化。

  洪武二十四年,黃河在原武決堤,河水漫過東平境內的安山湖而向東流,於是會通河道被徹底淤塞,許多河段甚至被完全填平。如今再要疏通,費用大大增加不說,而且當初的河道被黃河泥沙填滿後,當地百姓又私自在上頭排淤墾荒,如今已經成了良田。本來,官府應該過問此事。不過山東人多地少,許多農戶本就無地可耕,這才找到這麼一塊新形成的“膏腴之地”,若強將他們驅走,那這些百姓就會成為流民。無奈之下,當地官府索性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雖未將這些“新田”造冊,但卻比照官田稅額徵稅,百姓對此也已接受,十餘年下來已成成例。現在要重新疏通會通河,這些農民立時就沒了衣食。而且,按照計劃,會通河道也要拓寬,這又要侵占許多良田,這兩樣加起來,僅會通河道沿線就得多出大幾萬的農民需要朝廷安排生計。

  當然,朝廷完全可以像以前那樣,將這些人移往北直隸,充實行在人口。不過經過永樂初年的幾次大遷徙,現已有好幾十萬山西、河南、山東的百姓移往北直隸,現在那裡的上好土地都被分盡,再要把這幫山東農戶移過去,就只能是到塞上的貧瘠之地了。想當初派分富饒好地,朝廷都耗費巨資,還免了移民三年賦稅,這才使他們得以自食其力。要再將這些運河移民遷到鳥不拉屎的塞上,那朝廷得花上多少錢?

  除了耗費外,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水源。元代會通河河窄水淺,年運糧不過三十萬石,現在朝廷要將運河的運力提高到二百萬石以上,這不光是要拓河道,清淤泥,更重要的是還要尋找到足夠的水源以資運河!水從何來?無非是周邊河流而已。而綜合水量、地勢以及距離等多種因素,藺芳認為唯一合適的水源便是汶河。

  汶河分大汶河和小汶河兩條。其中大汶河出自泰安的仙台嶺南,小汶河則出於濟南府新泰縣境內的宮山下,兩河在濟南府與兗州府交界的徂徠山西合流,經寧陽縣北堽城,在這裡再一分為二,其中幹流汶水又再往西南一百餘里,抵達汶上;而其支流則是洸河,另向罡城西南向流三十餘里,在濟寧城外與泗水匯合。元朝初年曾在堽城築壩,再分汶水主幹之一部分流入洸河,以資濟寧與徐州之間的南截河道。到至元年間,因北截水量不足,又重新在堽城分流,將一部分河水北調,流入濟水,再至臨清通漳、運二河流入大海。這才保證了元代會通河的貫通。

  藺芳一開始也想採用此法,但問題是,汶河畢竟不是大河,水量有限,會通河四百五十多里河道大部仰仗於它,貫通倒是可以做到,但想水量充足可就難了!尤其是東平境內的開河口至大清河這百餘里河道,由於地勢綿延起伏,想找到合適的通道建引水渠頗不容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