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高煦語如連珠,一口氣說了一盞茶的功夫,才將心中想法悉數道出。這四點好處是史復斟酌了幾日,方提煉出來的精華,高煦原封不動地複述出來,希望能以此說動父皇。

  聽完高煦的分析,永樂的面容似被蘊抹一般,一絲表情也無,不過從其右手中指不斷輕扣桌面的動作可知,這位大明天子心中已起了不小的波瀾。

  史復果真不是凡品,他的這番說辭,經高煦之口道出,給永樂的心理帶來極大的觸動。一直以來,對於是否啟用燕藩舊將,永樂內心深處也是頗為矛盾的。燕藩舊將十分不願出海,這他心中一清二楚。可作為自己皇帝寶座的最重要基石,永樂又必須讓他們擔起統領天下各路軍馬的擔子。眼下大明軍中,馬步之精銳基本上已由北平舊將掌握,但沿海各地乃至在護衛南京的長江舟師,則仍都由陳瑄等一干建文朝舊將控制。永樂倒不是不信任這些歸附的建文舊將,但若要把整個大明水師統統放到他們手中,永樂也不能完全放心。他們當年能背叛建文,焉知將來萬一之時不會再度背叛自己?雖然明知出現這種情況的機率微乎其微,但永樂心中仍有些不安,故而必須加強自己的嫡系力量。

  只是永樂自己也沒料到,這些在陸地上生龍活虎的老部屬們,一聽出海卻個個都似打蔫兒,死活也不願意。想想也是,這幫人都已官居一品,爵封公侯,有了這些個高官厚祿,誰願到海上去吐個七葷八素的換個功名?何況在這幫靖難功臣眼中,這種為使團護航的事也實在沒什麼功績可言,遠不如去塞上和韃子叫陣來得痛快。

  想用的人都推三阻四,這樣的局面,讓永樂好生為難。為此,他也生出許多不滿,甚至想著霸王硬上弓,逼這幫老部下們就範。不過他也明白,強扭的瓜不甜,何況下西洋對他而言意義重大,絕不能因為軍將人選壞了大局,故才指使高煦居間遊說,誰知最後也是徒勞無功。不過高煦卻將功補過,另推出鄭和,這倒讓永樂有些意外。聽了高煦的分析,永樂仔細一想,倒也頗有幾分道理,鄭和在許多方面,完全符合兼領這支水師的標準。但是很快,他心中又產生了巨大的猶疑。

  “三保是內官!”結束了長久的思考,永樂終於咕噥出這麼幾個字。

  聽得父皇此言,高煦先是小舒口氣,但很快心中又是一緊。永樂沒有說鄭和不堪重任,這表明父皇對這個內官的軍事才幹還是頗為認可的,這也在史復預料當中。但這“內官”二字,卻清晰無誤地點出了此事上頭的最大阻礙。

  自古以來,宦官把持權柄,以致國家覆亡的例子數不勝數,故明智之君絕不會讓內官參預朝政。明朝建立,太祖朱元璋更是立下“嚴禁內官干政”的鐵律,曉諭後世子孫必須遵行。

  永樂絕非昏君,他自然知道宦官之弊。雖說在靖難時,他曾大批啟用燕藩宦官從軍作戰,但從來都只將他們獨編做一隊以為奇兵,並不付以軍權。唯有在鄭村壩時,為形勢所迫,才讓鄭和領了一次兵,但完事後又立即將軍權收回,絕不留下後患。如今時過境遷,鄭村壩的緊迫情勢早已不再;當年的燕王也搖身一變成了大明天子,身份的變化使他對宦官的任用不得不愈發有所顧忌。雖然登基後他多次委派內官為使出使番國,但只要是涉及到把持權柄的差事,他絕不讓宦官涉足,更別說統領百艘戰船,上萬水師這樣的總兵要職了。讓宦官掌握軍權,萬一他們挾軍權覆雨翻雲,反過來威脅朝廷乃至皇帝,那將如何應付?有這麼層顧慮,永樂對讓鄭和充任總兵自然是心有牴觸。

  高煦知道最關鍵的時候到了。在之前的商議中,史復與高煦皆認為鄭和的宦官身份是促成此事的最大障礙。為此,他們也是斟酌許久,準備了一大段說詞。但最終能否如願說服永樂,他們卻也都是心中無底。想到這裡,高煦的心頓時繃緊,只強作鎮定,一拱手道:“父皇,事有經、亦有權。眼下朝中無人,下西洋又箭在弦上,若因將帥之事以致拖延,豈非捨本逐末?值此關鍵之期,父皇應當機立斷,大膽突破舊規。否則以朝中形勢,一旦拖延日久,未必不會生變。若果如此,恐就因小失大,得不償失了!”

  高煦提起朝局,永樂頓時心念一動。雖說出使西洋最終得以成行,但朝中的反對意見卻並未就此化於無形,只不過因著自己的強勢,大家不得不緘口而已。一旦統兵人選久不能決,以致日程延期,保不准立刻又有一大幫子人趁機出來反對。對此,永樂也不得不有所顧忌。

  思忖一番,永樂皺著眉頭道:“三保為人信謹,對他朕自是放心的。只是宦官領兵的先例一開,萬一後人比仿效尤,必將後患無窮。漢唐殷鑑歷歷在目,朕不可不慎啊!而且朝臣們也不會答應!”

  永樂雖仍搖頭,但高煦卻從其語氣中聽出鬆動之意,忙趁熱打鐵道:“以往出使番夷,扈從軍馬亦均歸正使總領,無非是規模較小罷了。此次下西洋亦是出使,不過因著聲勢浩大,父皇才有所顧忌,但論其本質,其實與以往並無二致。不知兒臣所言是也不是?”

  聽得高煦分析,永樂想想也是,遂輕輕點了點頭。

  “既同為一理,那父皇又何以畏懼物議?”高煦提高聲調道,“去東瀛時帶得兵?下西洋為何就帶不得了?舟師出海又不是打仗,朝臣憑什麼嚼舌頭?”說到這裡,高煦略略一頓,又繼續道:“至於宦官禍國,此固為國家一大患,但以兒臣冷眼觀之,在下西洋一事上頭,兩者卻並無實質衝突。”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