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原來如此!”高煦這才明白,史復之所以在大家談論下西洋之際突然引出國策,原來是已察覺到此二者之間的關聯,並於此中發現了高煦翻盤的絕佳機會!再將史復之言細細回味後,高煦眼中露出狂喜的光芒!

  “這只是你的一己推論!”就在高煦驚喜之際,紀綱卻道,“國策之變非同小可!縱然下西洋有開拓之意,但僅憑此便斷定國策有變,未免證據不足。萬一皇上並無變國策之意,殿下卻貿然迎合,那豈不是馬屁拍到蹄子上?”

  “僅憑下西洋一事,當然不能貿然下定論。但再將之前的幾樁事結合起來看,那皇上改變國策之意圖就非常明顯了!”說到這裡,史復微微一笑道,“其實之前我便已有此推測,但也正如紀大人所說,覺得證據不足,故不敢妄下結論。直到此次下西洋,在下才終敢作最後定論!”

  “先生所言是哪幾事?”高煦趕緊追問。

  “第一件是升北平為北京。漢唐時也設兩京制,但無論長安、洛陽,都地處中國腹地。之所以如此,便是因京都乃國家根本重地,天下士民仰望所系,若設在邊疆,萬一失守,於國家震動太大。北平雖為龍興潛邸,但畢竟靠近邊塞,於此設都,不免有違常理。想當年漢文初為代王,其都晉陽亦為邊塞重鎮,然其一朝為天子,也未有將其升封。由此推之,今上之所以升北平為北京,其意或只有一解,便是想借北京之設,以增塞上軍力。一旦時機成熟,其便有可能揮師出塞!宋時之所以將大名府定為北京,不也是為了收復燕雲麼?”

  高煦皺著眉頭想了一會,道:“先生之見倒也有幾分道理!但僅憑於此便斷定父皇經略塞外,未免武斷了些!經營北京,也有可能僅是要鞏固塞防而已。”

  “那再加上限制開中呢?”

  “限制開中?”紀綱不由一愣,旋即陷入深思。

  所謂開中,是一種重要的鹽法。古時鹽鐵之利甚高,故歷代皆將其收歸官府專營。通常情況下,商賈若想經營鹽業,則需照官府要求,將一定限額糧食運到指定地區的糧倉,向當地官府換取鹽引,此節稱為“報中”;而鹽商換取鹽引後,憑鹽引到指定的鹽場支取相應份額的食鹽,此為“守支”;取得食鹽後,鹽商再將其運到官府事先指定的地區販售,此為“市易”。“報中”、“守支”、“市易”三節貫通到一起,便就是“開中”了。開中的好處,便是通過利用鹽商,使官府在保證其鹽業收益的同時,還免去了其在各地轉運糧草的耗費。雖說如此一來,民間鹽價會因此抬高;但總的來說,由於商賈在運輸糧草過程中的所有花費都需由自己承擔,為減少損失,其無論是在效率還是降低耗羨方面,都要遠勝於官府親自操辦。朝廷損失少了,相應的賦稅也會有所降低,故天下百姓最終還是會從中受益;而且此法之行,還可有效防止官吏在運糧過程中營私貪贓。有這諸多好處,“開中”毫無疑問是一大善法。早在宋、元之時,“開中”便被兩代朝廷廣泛採用,明朝建立後亦沿襲此法,輸糧的目的地則主要是各邊疆行省,以供軍需。不過到今年年初,開中之法有一大變。當時北京諸衛糧草短缺,為保障行在供應,永樂下旨,悉停天下輸糧換鹽,只在北京一地保留開中。

  “朝廷每年北運的糧草足以供應軍需。就算這兩年增設了幾個衛所,那也只需讓江南多轉運些便可,何至於要改革鹽法這般大動作?而且限制開中後,江南每年轉運的糧草卻絲毫未少,區區北京一地,用得著這麼多糧食麼?故在北京大規模屯糧,其目的只能是一個,就是皇上有意經略塞外!”

  “聽你這麼一說,此二者之間的確有些關聯!”紀綱點點頭,但又道,“只是去年時,韃靼知院阿魯台擁立鬼里赤為君,並去元朝國號,重稱可汗。由此可知,蒙古已徹底放棄重回中原之妄想,當時朝廷也遣使諭之通好。看這光景,皇上對漠北,應該用的是懷柔之術,不像要起兵戈的樣子啊!”

  史復搖搖頭道:“這不過是一時權宜罷了!此次韃靼之所以自去元朝國號,多半是因為要與瓦剌爭雄,故不願招惹我大明。一旦阿魯台擊敗瓦剌,一統漠北,其是否還會恭順就難說了!古往今來,凡一統漠北之胡虜,有哪個不南侵中原的?皇上在塞上多年,深知胡人習性,對此怎會心中沒數?只不過靖難方罷,北疆凋敝,朝廷同樣需要時間休養生息,遂就順水推舟罷了。不過這兩年來,阿魯台勢力日漲,已有漸壓瓦剌之勢。朝廷雖不願輕啟戰端,但也要未雨綢繆。再過幾年,待北疆恢復得差不多了,韃靼那邊也很有可能已經一統漠北。到時候別說阿魯台多半不會守諾,就算他果無南侵之意,皇上也未必會放過他!”

  “不錯,漠北一統,則中原難安;漠北分裂,則中原安寧,歷朝歷代莫不如此!以父皇之志,絕不會允許一個強盛的韃靼出現!”高煦點了點頭,笑道,“這下本王已有些信先生之推斷了!”

  “還有第三點!去歲以來,朝廷屢次遣使出山海關,至奴兒干地區招撫女直各部,並授各首領指揮同知等職,將其地納入大明。這更是開疆拓土的最好證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