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首先,我們可以肯定,《明太宗實錄》中關於六月十三到六月十五日的記載為實。原因很簡單:每個華夏皇帝登基之前都要有勸進這道程序。朱棣得位不正,之前又一直打著“周公輔成王”的旗號,因此更需要藉此來證明自己登基乃情非得已。而他縱然再厚顏,也不可能一邊自詡要做周公,一邊先跑進紫禁城裡住下,再等下屬前來勸進。故六月十四與六月十五兩日,他肯定呆在龍江營中,而無可能在紫禁城裡命人草擬登極詔,方孝孺自然也就無可能在此期間“悲慟徹殿陛”。至於六月十三日,朱棣是有可能進入紫禁城,不過當時剛剛破城,百事蕪雜不說,群臣的勸進亦尚未開始,他自無可能急不可耐地於此時命人擬詔。所以,可以排除六月十三日到十五日草擬登極詔的可能。

  其次,我們再來看六月十七。這一天是登基日,之前我們已經說過,登極詔必須精心準備,不可能於登基日倉促起擬。但據《明太宗實錄》記載,朱棣一直堅決不答應登基,直到這一日,朱棣謁孝陵後,受群臣“脅迫”,不得已答應登基。僅從此處推斷,登極詔倒是有可能於登基後倉促起草。但是,朱棣真的是在六月十七日被群臣“強逼”上皇位的嗎?

  我們從《明史·楊榮列傳》中尋找答案。《楊榮列傳》里有“成祖初進京,榮迎謁馬首曰:‘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成祖遂趣駕謁陵”的記載,這寥寥數語中,蘊含著極大的玄機,從對此段話性質的判定中,我們可以尋找到想要的答案。

  首先,簡要介紹楊榮經歷:楊榮在金川門之變後立即歸附朱棣,然後在朱棣登基初期迅速得到擢升,成為內閣閣臣。而且,終永樂一朝,楊榮聖眷極隆。

  其次,再來分析楊榮迎謁馬首進言一事的性質。眾所周知,朱棣在接受登基勸進之前,一直是以“周公”形象示人。如果謁陵當天,也就是六月十七日朱棣未答應登基,那楊榮“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的話就是揭朱棣的老底,直指其明清君側,實欲篡位。這對朱棣而言無疑是一等一的“逆言”,朱棣為維護自己“周公”形象,肯定會將其歸入“建文奸黨”,嚴加懲治。而如果朱棣在謁陵之前已答應登基,楊榮的這句話就僅只是要朱棣在登基前先祭孝陵,以全孝道,屬於臣子的“忠言”。如此楊榮不僅不會受懲,反倒有可能得到嘉獎。

  結合楊榮後來的經歷,我們不用想便知道,楊榮進言一事肯定是被朱棣定性為“忠臣勸諫”。由此,我們便可順而推之:朱棣已在六月十七日前答應登基,《明太宗實錄》中朱棣被群臣逼迫登基的記載是為虛構。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明太宗實錄》乃明朝官修國史,需美化朱棣,故才捏造出他“受群臣脅迫”,不得不“勉為其難”答應登基之事。

  既然朱棣在六月十七日受群臣“脅迫”倉促登基一事為虛構,而他在登基當日才匆匆命擬登極詔的可能性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現在,我們已經排除了六月十三、十四、十五、十七,那登極詔的起擬時間就只有六月十六。由此推知,草擬登極詔的時間,就是在朱棣答應登基之後,進宮正式即位之前的這段時間裡。其中最有可能就是六月十六日當晚!而在這段時間內,朱棣住在龍江大營(如果這天就進宮了,那第二天直接上殿登基就完了,楊榮哪還有機會在半路“迎謁馬首”呢?)。所以,在朱棣命擬詔書時,方孝孺或許可以“悲慟徹軍營”,但絕無可能“悲慟徹殿陛”!

  限於篇幅,筆者不可能將每段史料拿出,逐一駁斥。但窺一般而見全豹,連流傳最廣、最似權威之《本末》記載都能輕易被證明為偽,這誅十族之真偽便很成問題。故筆者以為,朱棣的確誅殺方孝孺,並對其家人大肆株連,但這不過是古代帝王懲治異己的慣常手段罷了,雖則慘烈,但在當時並不出格。所謂“誅十族”,應是無中生有。

  判定了誅十族為偽,那接下來又有一個疑惑擺在我們面前——為什麼會產生“誅十族”這種謠言,並傳得天下皆知?這要從明朝中晚期乃至清朝的政治環境中去分析。

  明朝中期以後,文官集團崛起,其權力不斷擴大,與皇權發生了激烈衝突。到萬曆以後,兩者甚至隱隱成對立之勢。而這兩者的政治博弈中,皇帝的優勢在於掌握至高無上的世俗權力,可決定任何文官個人的生死榮辱;而文官集團的優勢則是代表整個士人階級,掌握實際的治權;除此之外,他們還把控著天下的輿論,擁有道德評判權。文官集團在與皇帝爭鬥時,利用手中的道德評判權來貶損皇帝,再利用自己的掌控的輿論,將這種道德貶損擴散開來,對皇權形成反制。而既然是要削弱皇權,那不僅是在位的皇帝,整個皇室乃至死去的明代帝王,都可以成為文官集團進行進德貶損的對象。在這種大背景下,由於朱棣曾嚴厲處置支持建文的文臣,自然也就成為文官集團乃至整個士人階級的攻擊目標。士人們通過虛構“誅十族”這樣的殘酷刑罰,可以有效的抹黑朱棣的的形象;而現任皇帝的威勢,也會因為祖宗形象的貶損受到影響,從而間接達到文官集團反制皇權的目的。這也就是明代中晚期出現誅十族說法的原因。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