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顧成說完,高熾已是滿臉愁容。正所謂殺敵一萬自損三千,雖然迄今為止北平仍巍然不動,但兵員減少已是不爭的事實。李景隆兵力充足,損個萬兒八千他眼睛都不眨一下,可朱高熾卻沒這本錢!眼下北平各門均兵員緊張,城內能提刀扛槍的漢子都已上了城牆,高熾連一個多餘的兵也找不出來了!側目一掃,只見原先就不多的北平兵士又少了好些,剩下的也都是疲憊不堪,高熾心中不由一陣焦慮:大寧情勢不明,父王的大軍不知道什麼時候能趕回來。而眼下還是十月下旬,離下雪也還有大半個月。這二十來天內,北平僅能靠現有的兵馬維持。可城外的李景隆氣勢洶洶。以自己手中的這點兵力,自己能頂得住南軍排山倒海般的綿綿攻勢麼?

  強捺心中憂慮,高熾道:“今日南軍攻的猛,只要各門不失,想來接下來幾天應不會有大戰,到時候再想辦法!”其實他能有什麼辦法?如今北平諸人能做的,除了希望朱棣快些回師外,也就是祈禱上天趕緊降場漫天大雪下來。只要連下數日大雪,那些主要由江南士卒組成的南軍便會戰力驟減,如此北平就得救了。不過近十年來,北平從來沒有在十一月中旬之前降過暴雪,眼下已是十月下旬,可朔風仍稱不上凜冽,完全沒有寒冬已至的意思。看來要仰仗老天爺庇佑也是難了。

  北平的困境,顧成豈能不知?見高熾這般說,他只是暗自一嘆,也不應聲,自帶了幾個親兵去督導修葺城防去了。

  望著顧成的身影,高熾心中稍安。這幾日,顧成日夜不離地陪伴著他,正是有這樣一位老成穩重的將軍相伴,高熾才能在李增枝的瘋狂攻擊中堅持下來。略整思緒,高熾扭頭對王景弘道:“咱們也別歇著,這一仗負傷將士不少,現都在城下救治。我得親去安撫一陣!”

  兩人剛走到城梯口,道衍帶著一幫僧人上牆過來。高熾見狀,忙起身一揖,問道:“師傅,其他各門情況如何?”

  “除順承門和東直門戰事仍熾外,其他各大門前的攻防已緩了下來。不過據老衲派去的僧人回報,李駙馬和張將軍防守得當,兩門應無大礙!”道衍的臉色十分疲憊,本就枯瘦的臉龐此時更是一片暗黃。這幾日他領著慶壽寺的僧人為陣亡人誦經超度,還要想方設法鼓舞城中軍民的士氣,其勞累程度並不亞於坐鎮麗正門抗戰的高熾。

  聽得順承、東直門無恙,高熾的心情舒緩不少。南軍負責攻此二門的分別是都指揮盛庸和平安。此二人雖聲名不顯,但也都是北軍老將,久歷兵旅。此次北平攻防,他二人所部攻勢之猛僅次於李增枝,並製造了好幾次險情。幸虧守順承門的李讓和守東直門的張信都非等閒之輩,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保城門不失。幾天下來高熾也看出些端倪:這南軍雖是四面猛攻,但真正厲害的也就是李增枝的京衛主力與盛庸、平安二部,只要將與之相應的三門守住,其他各門一時半會兒出不了太大問題。

  “師傅辛苦了。今麗正門暫安,還請師傅回王府統籌全局,順便跟母親說一聲,也讓她安心!”高熾恭恭敬敬地對道衍道。

  “也好!老衲對守城一竅不通,留著也是給世子和顧老將軍添亂!”道衍一笑道。

  道衍這番自我貶損倒也不完全是謙虛。雖然他是燕藩首幕,朱棣最倚重的謀臣,但其所長卻僅是廟算。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此類戰略之謀劃燕藩上下無人能出其右,就是朱棣也對他言聽計從。但他卻從未歷過兵事,若說到臨機決斷,排兵布陣這類戰術,那莫說是金忠,就是張玉、朱能之輩他也未必及得上。對道衍的長短,朱棣心知肚明,故他每次議論用兵時,多倚重道衍之意見;但一旦出兵放馬,卻只帶上金忠在身邊參謀。道衍也知道自己戰術不精,故北平之戰一開始,他便鼎力舉薦顧成,讓這位身經百戰的老將協助高熾布防。正是他的識人之明,才促使高熾下定決心重用顧成,從而成功穩定住北平戰局。

  聽道衍自謙,高熾忙欲說話,忽然城梯處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高熾與道衍放眼一望,只見一個小內官踉踉蹌蹌地飛奔上來,待走近了,二人才看清,來人正是三郡王朱高燧的貼身內官楊慶!

  高熾與道衍臉色一變:高燧負責把守彰義門,楊慶這般慌張的趕來,莫非是彰義門出了什麼事?抑或高燧本人……

  “世子爺,大師……”瞧見高熾和道衍,楊慶加快了腳步,待爬上城牆,他一骨碌撲倒在高熾腳前,顫著嗓音低聲道,“大事不妙,彰義門破了……”

  “啊……”高熾驚叫一聲,頓覺頭暈目眩,身子也不由自主的一軟,幾乎就要跌倒在地,道衍和王景弘見勢不妙,忙上前一步將他緊緊攙住。

  二

  彰義門是位於西直門和平則門之間的一座小便門,不在北平九大門之列。因為小,且與東南方向殺來的南軍主力相隔較遠,因此無論是朱高熾還是李景隆,都沒把這裡當成攻防的重點。燕軍方面,把守彰義門的是三郡王朱高燧。高燧年紀小,今年不過十四歲。他雖不像高熾那般文弱,但也與從小在武人圈中廝混的二哥相差甚遠。這次之所以讓他守這裡,也是因為此門狹窄,易守難攻,防起來相對容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