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其實朱棣的辯解有很大毛病。實際上《皇明祖訓》的真正內容是:“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必訓兵待命,天子密召諸王統鎮兵討平之。”朱棣當然沒什麼天子密詔。他這一減一改,已將祖訓中規定的靖難程序徹底變了。

  不過《皇明祖訓》是給宗室們看的,這北平城內除了朱棣父子,卻哪還有其他宗室?道衍、郭資等少數飽學文官雖也知道真偽,但他們又豈會揭穿?眾軍士本被余逢振說得有些忐忑不安,此時聽得朱棣之言,不由豪情大漲,再無顧慮。道衍、張玉等人見氣勢再起,抓住機會率領全體將士一起跪下,用盡全身力氣大聲喊道:“追隨大王,奉天靖難,赴湯蹈火,萬死不辭!”

  注 釋

  ①本兵,兵部尚書的別名。兵主,軍隊的主帥。

  第四章 橫掃幽燕

  一

  建文元年七月初六。

  這日天空飄起了濛濛細雨,久受酷暑之苦的北平城終於迎來了一絲清涼。昨日,燕王朱棣大興靖難之師,將城中官軍一盪而盡,如今這座三朝古都已不復朝廷所有。儘管燕王連下安撫諭旨,城中秩序也迅速得以恢復,可是已三十年未聞兵事的北平市民們仍是驚恐未定。眼下雖已近黃昏,且天氣清爽,城中街市卻仍難見得幾個人影。

  街上雖是冷清,城中燕王府東殿內卻十分熱鬧。燕王朱棣正大召文武官員,共商軍政。

  朱棣此時端坐於殿中,一雙虎目炯炯有神,正望著殿下各位屬官,待他們就燕藩下一步動作各抒己見。

  “殿下!臣已派人清點過了,城內府庫、糧倉完好無損,經臣粗粗估量,約有糧近百萬石、錢五十萬貫。因帳本混亂之中已失,清點具體數量尚需時日。眼下臣已將官倉悉數封存,將後如何處置,敬待王爺裁決。”郭資畢恭畢敬地稟道。郭資是齊泰、黃子澄的同年,登科後長期在北平做官,與燕府往來甚頻。朱棣起兵後,郭資馬上率布政司一眾官吏歸順,朱棣當即命他接任布政使之職。郭資連夜帶著一干下屬清點錢糧,一直忙到中午方完。

  “存性辛苦了!”朱棣溫言撫慰道,心中一陣輕鬆。他先前最擔心的便是官倉存糧不足。北平乃塞防根本之地,朝廷每年要從江南調運上百萬石糧草至此。朱棣去年失去軍權後,北平官倉的情況他便一直不清楚。眼下自己已反,江南自不會再有一粒米過來,將來燕軍上下可就得靠這些存糧過日子。聽郭資說糧餉尚多,他方有些安心。尋思片刻,朱棣說道:“北平庶政便由高熾牽頭,爾與墨麟具體打理,有什麼事跟世子說便是。至於錢糧,此乃兵家根本之物,便由道衍師傅專門負責。官倉存糧雖不少,但除了軍士,北平百姓也得靠其過日子,務須節儉支取,萬不可有絲毫浪費。”

  “臣領旨!”道衍、郭資、墨麟俯首受命。

  “還有,”朱棣想了一想,又補充道,“釀酒耗糧。存性出去後傳本王令旨:從今日起,北平城內嚴禁釀酒。各酒肆、飯館凡敢再賣酒者,一律從重處置。墨麟職掌按察,此禁令務須嚴加執行。”

  “謹遵諭旨!”墨麟再俯首道。

  “好了,先說這些。城中粗安,爾布政、按察二司尚有諸多庶務要做,便都去忙吧!”

  郭資他們知道朱棣要談軍務了。忙帶著一眾不相干的文官先行告退。

  待文官們出去,朱棣喝了口茶,方沉著臉對眾人說:“如今本王已興義師,皇帝得報,必將派大軍來討。朝廷聚天下之力,我等僅有北平一座孤城,可謂眾寡懸殊。我軍下一步該如何動作,各位愛卿可有良策?”

  朱棣說完,眾人心中都是一沉,昨日城內大勝的喜悅早已拋到了九霄雲外。燕王說的對,以一藩抗天下,力量太懸殊了!一時間大殿鴉雀無聲。

  道衍見眾人沉默不語,心中一緊,忙出班稟道:“強弱之勢雖分,勝敗之局未定!靖難大業,非朝夕可以成功。我燕藩上下只要精誠一致,何懼百萬大軍?王爺想的太過了!”

  道衍一提醒,朱棣馬上醒悟過來:戰爭才剛剛開始,自己怎能當眾說這喪氣話?莫非真是以前順風仗打慣了,此番需以弱抗強,便慌了手腳?他忙打起精神,中氣十足道:“師傅說的對!燕軍將士個個身經百戰,何懼那些只會耍花槍的京軍!我等只需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必能戰無不勝!”

  朱棣這話說到了點子上。他手下兵馬多年與韃子作戰,要論戰力之強絕非其他明軍可比。眾人見朱棣親自打氣,一時間膽氣又壯了起來。丘福、譚淵等性格激猛的將軍當即大聲叫囂,要拿官軍試試自己的寶刀。

  朱棣見氣勢上來,便沉聲道:“如今北平雖下,但四周仍為南軍所據,懷來宋忠,居庸關余瑱,薊州馬宣,松亭關卜萬,此四鎮皆屯重兵,據要隘,扼我咽喉。北平雖堅,畢竟只是孤城,我等切不可坐以待斃。本王粗粗算過,北平與京師相隔三千五百里,朝廷得知消息,再布置完畢,最少也得一月有餘。此期間北平省內群龍無首,我等應趁此良機,擊潰諸軍,破了這四面之圍。否則一旦南軍雲集,我軍頓失轉圜餘地,只能困守孤城了……”

  朱棣以靖難為名起兵,自認為其麾下燕軍方是大明王師。因此燕藩上下,均稱朝廷的正牌子明軍為“南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