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際上,當孫權與士燮抵達洛陽以後,整個天下都將正式重歸一統!

  平心而論,這讓很多人為之釋然和期待,也讓很多人黯然神傷,但不管如何,自黃巾亂起,延續了近十五年的戰亂終於要結束了。

  萬般恩怨情仇,似乎都要被時代的浪潮所淹沒。

  大江之上,數隻偌大的樓船正隨著風浪微微晃動,而孫氏全族正在以一種略顯惶恐和謹慎的姿態紛紛登船。

  話說,這種樓船是有一段來歷和說法的。

  原本這批船隻是來自於劉備治下徐州廣陵的造船場,應該是準備建造出來投入到大江上的,等徐州被關羽擊破後,廣陵郡在郡守趙昱的帶領下選擇了整郡投降,燕軍便迅速接手了過來,然後發現了這批尚在建造中的樓船。

  燕軍儼然也不捨得這麼漂亮的船隻就此終結,便繼續接手建造。然而,等到去年下水後,大約也是夏初,新入水的船隻便遭遇到了一次江上風浪,五艘大樓船直接沉了兩艘。這時候眾人才想起之前有人說什麼重心太高之類的話,無奈何放棄掉了他們。

  但剩餘三艘樓船也不能拆了,便乾脆留在了長江上,以作儀仗。而今日用來接送降人,倒也合適。

  「孫氏全族全都在此嗎?」眼見著孫氏男女老幼俱皆小心登船,岸上不遠處的一個小坡地上,一名四十來歲,身著錦衣,胸口畫著老虎圖像,腰間掛著兩千石青綬銀印的燕國大員,卻是忽然冷笑,單手捻須,單手扶劍,冷冷相詢。

  周圍人自然不敢怠慢。

  早先一步隨張昭等人降服的秣陵縣令主動向前,稍作介紹:

  「回稟將軍,孫氏一族乃是吳郡大族,不過孫堅同產者,唯一兄一弟一妹……長兄孫羌早死,只有一子孫賁,卻是早在孫策死後便乾脆在潁川降了過去,現在燕公帳下義從中效命;一妹嫁與徐真,徐真死後,徐琨領兵,卻是之前會稽之亂的主角,也死在了浙江之上;還有孫堅之弟孫靜,卻是因為孫策身死河北後,其子孫暠試圖奪權失敗,早在孫權繼位時便被徐琨、朱治鬥倒,連對著孫暠猶豫的祖茂一起早早隱居,不問軍政了。不過此番燕公既然有言,所以便也帶著幾個兒子一起來了。至於孫權及其弟妹,還有孫堅夫人吳氏,自然也都來了,倒是孫策妻子曹氏,早早歸家,如今早在北面了。」

  那燕國大員聽完這番饒舌言語,竟然有些茫茫然,待許久縷清頭緒後卻又一聲長嘆:「小小孫氏,兩郡之地,也能為些許軍政之權鬧到這個份上嗎?兄弟姐妹不過四人,卻皆不同心。」

  秣陵縣令也是一聲感嘆:「其實,當日江東猛虎孫堅在時,其人英雄了得,領著孫氏開拓進取,儼然中原一大諸侯,孫氏全族何其一心?而孫文台一死,孫策雖難有大作為,卻也能維持兩郡之地,進而窺伺他處,彼時孫氏上下也能維持大局。但孫策一死,區區一個十五歲的黃口小兒,不出亂子也就怪了……」

  「孫堅算什麼英雄?!」這燕國大員強耐性子聽對方說完,卻是忽然冷哼一聲,直接拂袖而去。

  眼瞅著,竟然是追上那艘樓船去了。

  而秣陵縣令茫茫然不知所措,渾然不知自己說錯了什麼。但好在這一日天清氣朗,微風和煦,那燕國大員領著一群部屬甲士追上孫氏所等樓船後不久,江上船隊便啟程向北往江心而去,這位降人出身的縣令自然樂的迴轉秣陵,不再理會。

  且不提秣陵縣令如何無辜,另一邊,孫氏全族乘船過江,卻是各懷心思,氣氛也不是很佳……

  沒辦法,女眷和幼童天然對遷移這種事情心懷畏懼,而且對作為降人離開家鄉任憑別人處置而感到憂慮,所以吳夫人以下,多有哀容。

  至於幾個年紀大些的男丁,束髮以上,昔日橫行天下的孫氏一族,此時居然只有孫靜、孫暠父子,以及孫權、孫翊兄弟四人而已。而且這其中,已經加冠的孫暠當日還曾趁著孫策舊部沒有全部歸來時,聯絡過首先回到吳郡的祖茂,試圖越過孫權成為孫氏掌權之人,後來又被孫權尋得徐琨驅趕,故此雙方此時同居一舟以後,孫翊這個剛束髮的年輕吳郡少年還一度對孫暠這個堂兄怒目以對。

  當然了,孫靜和孫權倒沒有那麼幼稚。

  孫靜經歷了太多事情,孫權雖然年少卻極多城府,二人見面,扔下孫暠孫翊,卻是在樓船的臨窗某艙室內趁機說了些懇切言語。

  「侄兒未曾見過燕公,也不知道這位到底是何許人也。」孫權今年十七歲,依然年紀不大,但作為孫氏的當家人,尤其是一個搖搖欲墜政權的當家人,這一兩年的經歷足以讓他成熟起來,眼光也變得實際許多。

  他知道,此時真正該關心的是什麼。

  「燕公自然是個英雄,卻有些奇怪。」孫幼台被問到以後也是頗有恍惚之態。「他年輕時的銳氣之盛,簡直比你父親還要鋒利,外剛內韌,鋒刃為天下冠,絕非是吹捧之語……實際上,當日你父親從彈汗山回來後便常常與我們說起當時的情形,萬眾皆南逃,獨獨其人一部向北攻,而且居然能火燒彈汗山,挽救三分局勢;後來討伐黃巾,我們苦戰一夜,所向無前,你父親戰後跟我說,他當日已經力竭,卻因為當時還是五官中郎將的燕公一句稱讚而興奮難名……這些不是沒有緣故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