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江漢文武,俱皆無言。

  三月廿三日,劉備只留一千兵馬交予魯肅防守襄陽,卻是親自率七千眾過漢水,出鄧縣去了。

  而其部甫一渡河,擁有絕對哨騎優勢的呂范便不敢怠慢,其人親自率聚集在宛城的南陽本地兵約一萬眾南下,並要求司馬懿、孟達等將即刻動身……燕軍合兵近兩萬五千眾,然後以近四倍的兵力優勢即刻順著淯水兩岸浩浩蕩蕩向前撲去。

  而劉備得知訊息後,居然絲毫不懼,卻是繼續分兵一千與糜竺守鄧縣,然後便以張飛為先鋒、李通為斷後,只引六千兵順著淯水迎頭北上。

  此時,消息傳到了魯陽,早就得到命令的徐晃和臧霸也即刻起兵向南,卻是往隨縣而去了。

  —————我是兵馬俱無的分割線—————

  「臣松之案,備威而有恩,勇而有義,寬宏而有大略,故能得人,蓋有英雄之態焉。然一曰以情度事,生死契闊;二曰難定主次,不分大略。使居中國,能亂人而不能為治也。若乘間守險,足以為一方主。況相遇太祖,有度而遲,終為燕地一遊俠也,未成高祖之器。」——《典略》.燕.裴松之注

  PS:書評區很熱鬧啊,但是好多創作為啥不打個完本活動的名號啊?只有二十幾個帖子有完本活動的標記,有這個標記有錢拿的……別給我省錢啊。

  還有,書評確實精彩,真心想眾籌寫書了。

  順便推書《重生南非當警察》

  第二十章 人世幾回傷往事?

  劉備是個怎麼樣的人?

  這是一個無論在哪個時代都註定有爭議的問題,因為任何一個人都很難達到純粹的境界……這其中自然包括眼前這個屬於公孫珣的時代。

  那麼劉備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呢?

  想來,絕大多數路人都會說劉備是個有野心的梟雄。

  畢竟,從很早之前那個對著家門口大桑樹發表驚世駭俗言論的失怙少年;到離開舒適區,毅然決然主動參與到時代浪潮的討董先鋒;最後到坐斷淮南,全盛時期兼握兩淮與半個江東地區還有整個徐州的臥淮之龍……從這個時代的宏觀角度來看,他幾乎是公孫珣道路上董卓、袁紹、曹操之後的必然而然的那個人,恐怕也是最後一個擋道之人。

  如此之人,無論如何都稱得上是一個梟雄了。

  而具體到與劉備有過接觸的下屬、朋友,恐怕還會覺得這是一個能得人的人,他真的是能夠做到禮賢下士、寬宏有度,是那種讓人願意為之赴死的人。

  當然了,也有一些人,因為立場緣故,會覺得劉備是個忘恩負義之人,是一個為了個人野心,屢屢和與他有大恩的公孫珣作對的無恥之徒,這種人早該去死了!

  如果再進一步,諸如今日就在其人對面的舊友呂范、韓當,恐怕還會得出『遊俠作風』、『感情用事』、『不分主次』、『生死無忌』之類的結論。

  不過,如果讓跟劉備關係最緊密的一個人,也就是從十幾年前便追隨劉備的張飛來回答,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會更簡單一些,因為他心裡很清楚,劉備和自己是同一種人,他們都是燕地遊俠。

  只不過劉備是個有想法的遊俠頭子,而他張飛,卻只是個平平無奇、衝鋒在前的尋常遊俠罷了。

  鄧縣與朝陽縣之間,淯水沿岸,是一片被河流分為數塊的平原地帶,土地肥沃,亂前戶口密集,素來為南陽精華所在,而因為地理原因,此處卻發生過很多經典的戰役。且不提那些遠古之事,只說數年前,江東猛虎孫堅便在此地連戰連捷、威震華夏,打的袁術徹底崩潰,打的劉表落花流水,使後者從此幾乎不敢北視。

  而其人在全勝之後的詭異身死,更是直接影響到了天下大局,並為此地渲染出了某種傳奇色彩。

  據說,孫文台是起了野心,而被蔡陽的世祖光武之靈厭棄,所以死於當場。而此番公孫珣沒有親至南陽,據江夏傳言,也是畏懼了光武的緣故。

  回到眼前,即便是拋開那些神怪傳說,自從劉備出鄧縣向北,燕軍匆匆出朝陽向南以後,整個戰場也都瀰漫著一種怪異氣氛……因為劉備軍的決絕之態跟雙方實力上的巨大差距實在是太不搭了,但偏偏怎麼想怎麼覺得沒問題。

  首先,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劉備會投降嗎?

  這個問題,不要說那些徐州降人,便是那些涼州來的人也都明白,劉玄德怎麼可能投降?投降了還叫感情用事、生死無忌?投降了他對得起那些死在官渡的心腹?投降了他這最後一年的努力,乃至於他離開公孫珣的這近十年的努力豈不是變成了一個笑話?

  人活著是要尋求價值的……不能因為公孫珣不給他們這個機會就不去爭取,曹操、劉備、甚至崔琰這些人,大略都是如此。

  一句話,真要降,早就降了。

  而既然不能降,那自然就要死了……某種意義上來說,劉備還是很感激江夏小天子的,因為漢室能給他一個看起來有價值的,實際上可能更有價值的死法。

  所以這一戰,一開始就充斥著一種決死自殺的悲壯氣氛!

  面對如此情形,兵力占據絕對優勢,鋪滿了淯水兩岸的燕軍上下,自然會有一種略顯浮躁的複雜心理……涼州、漢中諸將躍躍欲試,這些幾百年來都處於天下邊緣的人試圖從這場必勝之戰中取得一個大功,然後順著賈相在位時期的紅利讓自己和自己的家族躍升為主流;相對應的,徐州諸將則顯得有些逃避和羞憤,他們當然也想立功,不然也不至於老老實實至此,但面對劉備,哪怕後者只做了他們不到一兩年的主上,背主的羞恥心態也還是有的,陳群就更不必說了;至於司馬懿與韓福倒是從容一些,可緊隨其後親自壓陣的呂范韓當等大員卻又不免有些將關注點放在了劉備張飛等人的結果,以及將來南郡、江夏等後續問題上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