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而且,眼瞅著後軍鼓譟不斷,居然真要刀兵相加,天子和太傅反而沒了應對之法。話說,他們畢竟是逃過一次難的人,已經見識過人心散亂後的隊伍是何等恐怖,何況這是軍隊呢?所以要是真打起來,那無論勝負如何,秩序肯定都會崩壞!

  到時候就沒什麼天子、公卿了,只有亂軍橫行,燃機天子公卿貴人俱為草芥!

  「臣……」楊彪氣喘吁吁,想了半晌,卻只能仰頭一嘆。「臣冒昧辭行,且帶公卿去勸一勸皇后!」

  這就是答應了,偏偏剛剛宰了袁術的天子居然無法反駁和組織。

  眾人無奈,只能看著堂堂帝後在逃難路上鬧出分裂之態,而漢室最後一點體統和人心也和袁術一樣一刀兩斷。

  公卿正好聚集在一起,倒省的再喊人了,而將行之時,楊彪卻再度握住了京澤的手。而楊太尉還未說話,京澤便已經頭皮發麻了。

  「不瞞京中郎將,我之前一直疑你是公孫氏的間諜。」篝火之畔,小舅子袁術屍首之側,表情茫然的天子身旁,楊彪握著京澤之手感嘆而對。「但大局至此,我身體漸漸不行,所謂有心而無力,這才不得不漸漸倚重於你,而今日到了這個份上,足下能殺袁術而護天子,著實出乎我之所料……如此舉止,便是足下真是公孫氏之間,也無妨將天子託付於你了。」

  被自己皇后打擊到不行的天子回過神來,也是一時無言。

  而京澤更是無話可說……須知道,他之前是真的無奈,因為他得到的任務從來沒有弒殺天子這個選項,而沒有公孫珣的首肯,他無緣無故的怎麼會選擇宰了天子?實際上,這一次他獲得的新任務只是宰了袁術而已!

  那麼在當時那種情況,只能說,那一劍乃是無奈之下最優之解了。

  「我的身體,或許已經不足以支撐到江夏了,便是能到,也沒有力氣處置事情了。」楊彪幽幽一嘆,復又扭頭看向了天子。「至尊,將來真遇到生死關頭,這個人是可以倚仗的!」

  天子連連頷首,卻並不在意……不是不以為然,而是覺得楊彪在說廢話!

  大漢朝到了今日這個地步,連皇后都造反了!公卿也要被皇后脅迫過去當人質,他身側只有鄧芝和京澤,而鄧芝又是一個典型的文士,真正的大事不指望一直跟在身側的京澤,還能指望誰?!

  而楊彪繼續握著京澤之手,卻復又詢問:「老朽記得足下一直都未娶妻,只有兩妾一子,且都留在關西?」

  京澤心中一緊,卻只能頷首。

  「既如此,老朽臨行前有一策,或許能稍安皇后之心,以備將來解此事困厄,還請至尊允許,也請京將軍稍為委屈一下。」楊彪終於引起了天子的注意。

  「太尉儘管說來。」京澤愈發警惕和無奈。

  「袁皇后尚有一妹,勉強及笄,也是老朽外侄女,可許虎賁中郎將為妻。」楊彪前半句話乃是面朝天子所言,後半句便轉向了京澤。「等老朽和老妻到了皇后處,便如此提議……足下以為如何?」

  京澤口乾舌燥,而天子卻是忽然醒悟,即刻頷首。

  楊文先見到天子承諾,京澤也是默認,便不再多言,而是主動在楊亮的攙扶下引眾公卿向北而去。等到夜間三更時分,果然袁皇后正式派人過來重申並提出了新的完整條件:

  其一,公卿屬後軍,由皇后所領;

  其二,皇后之妹許給京澤為妻;

  其三,皇后之弟隨天子與京澤行動;

  其四,收屍袁術,不求入土為安,但求焚而入河。

  天子早有所料,只能應承。

  就這樣,大將軍伏誅,皇后卻造反,而造反之後卻不報父仇,不求弟妹,只是挾持公卿尾隨而行,著實讓所有人都覺得莫名其妙,想不通皇后此舉到底能有何結果?卻又無可奈何!

  而又過了大半個月,十一月下旬之時,當天子一行人一分為二,相隔著十七八里的距離相後越過綠林山、雲夢澤,來到長江畔的時候。這一日,後面的袁皇后卻是忽然派大臣過來告知了天子兩件大事:

  其一,太尉,也是皇后的姑父,楊彪楊文先,見到長江以後,身體徹底垮了下來,已然死於江畔;

  其二,她當日成婚於白水鄉時便夢到夕陽入懷,醒來後一直身體不適,當時便猜測或許是懷了龍種。而今時今日,隔了一月有多,隨著身體愈發不遂,卻是大約應該真的確定是受孕了!

  天子聞得此消息,既不知是該悲,也不知是該喜。但無論如何,卻是徹底無措之餘終於心下恍然起來。

  原來如此。

  ————我是懷孕了的分割線————

  「……至斷蛇丘,帝突起,擒袁術,腰斬於溠水,軍中一時振動。然袁皇后予下寬和,素得人心,見父死,遂倉皇奔後軍,後軍皆呂布舊眾,又因袁朮忽死,乃紛紛從之……帝後交惡,各據兵馬對峙,太尉楊彪為之解斗,乃約公卿從皇后歸後軍,天子居前領前軍,始得行。及將走,彪先托大局於虎賁中郎將京澤,復大嘆曰:『帝後分裂,實時事所迫,各無為惡之念。然天子自行前,皇后質公卿,已然分漢室為二。斷蛇可復一,漢室可再興乎!』至江夏,遂死,諡曰忠。」——《新燕書》.卷六十二.列傳第十二

  「楊氏世濟忠貞,累葉公輔,大臣鉅室,朝廷倚賴,不幸顛沛流離,間關險阻,防涉勤勞,可謂共矣!及漢室已頹,大事已去,燕勢已興,天命已成。而彪留子於燕,自死於江畔,可謂一命而償漢家恩,不亦可乎?」——《士林雜記》.燕無名氏所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