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非得打個很不合時宜與氣氛的比方的話,黃公覆根本就是出來賣的,是為了新穎注意力的……公孫珣真信了他更好,說不定還能造點殺傷,而若不信,將自己這百八十斤扔在戰場上,給主力與奇襲部隊爭取了時機那就更好不過。

  然而,現在的問題是,公孫珣居然反過來將他騙到烏巢澤北,然後置之不理!

  黃公覆真不怕死,實際上他來之前就有了決死之心,但讓他絕望的是,自己賭上一切,預備好了犧牲掉一切,但到了最後關頭卻喪失了價值……或者說,此時此刻,這個死都不怕的孫氏大將,卻居然一時惶恐至極,他現在極度害怕,等自己趕到真正的戰場之後,是不是連參戰都來不及了?

  烏巢澤在官渡東北方,此時水淺,也就是一個帶上泥濘地大約方圓十五六里的沼澤而已,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唯獨濟水從澤中心通過,一分南北,需要注意……所以一開始黃蓋與曹操議定的方略還是很合理的,黃蓋引三千兵詐降,先行到達烏巢澤北面的運糧通道上,曹操則率三萬主力停在隔著一條河的烏巢澤東南角處,而曹仁則引兵堅守大營,同時暗中聚攏兵馬在官渡戰場的最東側,以作接應。

  若公孫珣信得過黃蓋,詐降成功,同時又被黃蓋欺騙向南,則曹操立即向北,來到濟水南岸,看看能不能半渡而擊,儘量配合黃蓋取得一場小勝;

  而若詐降成功,公孫珣卻用兵謹慎,只願意等候在烏巢澤北的預定埋伏場中,那曹操便會在到達濟水後見不到部隊時裝作發現埋伏,即刻撤退,黃蓋則生死有命,成敗在天,任他施為;

  至於若詐降失敗,公孫珣上來便信不過黃蓋,那便更不必多說了,黃公覆會幹脆鳴鼓進軍,以自殺式的襲擊一死報孫氏父子的恩德,而曹操隔著一個烏巢澤便會果斷後退!

  在這個設想中,公孫珣和黃蓋所在的烏巢澤東北角預定戰場距離官渡前線,也就是曹仁處,大約是四十里。而曹操則位於二者之間,距離黃蓋和設想中的公孫珣主力大約是十五里,但中間有一條嚴重遲滯騎兵進軍的大河濟水,距離曹仁則是二十五里……這是一個安全距離,完全可以搶在公孫軍的騎兵渡河趕上之前,在大營側前方得到越過官渡戰場東側邊界陰溝的曹仁支援,匯集大軍,再緩緩從容歸營。

  但是現在的問題在於,公孫珣和他的主力根本沒有出現在濟水以北……而是直接出營向東,出現在了濟水以南!

  或者直說吧,中午時分,曹操剛剛引三萬主力在烏巢澤東南角停下稍駐,準備等待黃蓋訊息,還沒喘息一刻鐘呢,正西面便煙塵大起,地面也震顫一時,儼然有無數騎兵,盡數往此處而來!

  說白了,公孫珣不知道該不該信黃蓋,也不想猜度這一戰背後有什麼別的玄機,而且已然決心了結這場曠日持久戰事的他,同樣不想在別人預定的戰場上作戰,更不想借著所謂歷史知識搞什麼戰場投機——所以,其人按照賈詡與荀攸的軍事建議,甭管黃蓋是否詐降,曹操是否設謀於他,忽然率主力騎兵,直接從烏巢澤南面出擊,以求截斷曹軍主力退路,這才是真正的『萬全之策』!

  由於烏桓、匈奴、鮮卑騎兵一時難以補充的緣故,那一戰後,燕軍大營只剩下大約三萬五千騎兵的建制,此時卻是於早飯後便傾巢而出,輕易越過已經部分乾涸的陰溝渠,來到陰溝東岸的密林地區埋伏。等到曹軍來到戰場之後,探知了軍情的燕軍騎兵便再度全軍盡出,沿著烏巢澤南岸直撲向東。而數萬騎兵甫一越過陰溝東面的樹林遮蔽區、來到在平原之上,便遠遠望見了停駐澤畔的曹軍大陣。

  平原之上無遮無蔽,燕軍騎兵鋪天蓋地,大股來襲,曹孟德自然也看的清楚,卻是三分驚三分怒,然後居然還有三分喜——驚的自然是燕軍出奇,居然在此處相侯;怒的自然是燕軍明明部隊數量並不占優,卻仗著騎兵鋒利不把自己最精銳的三萬步卒放在眼裡,反而直接衝來;至於喜,自然是因為公孫珣既然出此奇策,那儼然全軍騎兵都可能在此,繼而從戰略上而言,他為孫策牽扯援兵,或者說做疑兵的大方略,也算是從某種層面上完成了。

  平原之上,步兵對騎兵,肯定是要走的,但一定要有策略的走。而且說實話,曹孟德此番對自己全身而退還是很有自信。

  這是因為此番出擊的三萬步卒,俱為南軍精銳,甲士極多,名將驍士充斥全軍,組織性極高;而且,那場血戰之後,徹底丟失了大股成建制騎兵的南軍,為了應對燕軍騎兵,也是多有準備的,大盾、長矛、弓弩,此番三萬大軍儘是針對騎兵的裝備。

  如此準備,未必不能且戰且退,成功交替掩護後撤。

  而等到稍微後退十幾里,靠近官渡大營時,到時候天一黑,帶著輪子的砲車隔著陰溝掩護,外加官渡戰場那種刺蝟窩,怎麼樣都好說!

  不過,在這之前,一定要穩住陣型!

  實際上,這些想法雖然複雜,但卻早在曹孟德心中有所推演,此時一念既起,其人便當機立斷,下令全軍八營,各自結陣自保,卻又要求從整體上保持有序,互相遮護。

  哪八營?

  劉備麾下大將周泰引三千丹陽兵;

  文聘引五千江夏兵;

  李通引五千汝南兵;

  陳武引三千廬江玄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