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還是那句話。」李進回過神來,再度看了一眼自己的侄子,輕鬆吩咐道。「不管你樂意不樂意,想還是不想,族中權柄一定是要交還給你的……我李進行的端坐得直,雖然志氣微小,但生前身後自有所恃,絕不會因為天下人心崩壞,他人心存成見,便趁勢自暴自棄,污了自己的那微微志氣的。」

  李典無話可說,只能勉強恭維:「叔父大人自然有所恃,連燕公當日都說,叔父大人是當世名將。」

  李進啞然失笑……這倒是他難得一個正面評價了。

  原來,大約是前年的時候,因為夏侯惇和關羽在泰山的摩擦,引得李進與于禁交戰於秦亭、蒼亭之間,雙方打了個平手。當時正值天下安定的大背景,所以不免引人矚目,於是鄴下就有人詢問公孫珣,李進和于禁的領兵水準到底如何?結果,公孫珣毫不猶豫,直接說李進其人進退不失,足稱當世名將,亦足以稱量天下將才。

  換言之,公孫珣認為,李進這個人應該就是天下名將的門檻,這對於當時因為李乾事件,還有協助曹操度田而引來無數罵名的李退之而言,無疑是個極高的評價,甚至有雪中送炭之意。

  要知道,當時李進真的是名聲落入到了谷底,甚至當時有人說他四姓家奴——為公孫氏所徵辟,卻在討董之後成為袁氏臣子;為袁氏臣子卻不能死節,反而轉向投奔了曹氏;而為李氏族人,卻助曹操處置族長李乾,以至於李乾鬱郁於淮南。

  李、公孫、袁、曹,豈不正是湊夠了四姓嗎?

  而李典想到這裡,也是不由心中微微一動,然後到底是年輕,面上直接稍有一絲疑惑閃過。

  「想到什麼了?」李進不以為意。

  「沒有……」

  「阿典,叔父勸你今日有什麼說什麼,省的日後再也難問清楚。」

  「敢問叔父大人。」李典小心詢問。「今日這番交代,是不是近來要有什麼大事?」

  李進微微一怔,不由回頭而笑:「你覺得會有什麼大事?」

  這一反問,便基本是承認了。

  「侄兒不知。」李典一臉疑惑。「初時,侄兒以為叔父大人是要如傳言那般舉城而投燕公,但此時一想,儼然不對……」

  「哪裡不對?」李進似笑非笑。「再來一次棄曹而從公孫,豈不是正好坐實了四姓家奴之論?我記得從曹公棄濮水開始,說我欲坐實四姓家奴之論便已經在周邊漸漸冒出來了吧?而曹公隨後再敗官渡,三棄汴北,四丟徐州,這種論調更是一日比一日多起來。」

  「正是四姓家奴之論格外可笑!」李典正色應道。「侄兒也是今日才忽然醒悟!須知,所謂污叔父四姓家奴者,多是起於憤然度田事的中原豪強,而傳盛於士民之間……可如今,所謂豪強之家,早就三心二意,巴不得能搭上叔父的線一同降服河北呢,又怎麼敢繼續污衊叔父大人?而所謂士民,如今仗打到這份上,離狐城外十餘里的地方都有狼群了,那敢問士人何在?民又怎麼可能有心思去議論一位將軍的氣節呢?所以,侄兒大膽猜度一次,城中所謂叔父要降服於河北之論,怕是來源可疑,說不得便是叔父自己放出來的自保之策,以此來求離狐安定!但如此一來,今日叔父的交代擺在這裡,我卻實在是猜不出要出什麼大事了……」

  「你能想到這一層,我就已經很放心了,你小子的資質比你伯父、堂兄都要強太多!」李進忍不住上前半步,就在河畔按住了自己族侄的肩膀。「但也不必多想,過幾日,你就自然清楚了。」

  「……諾!」

  「阿典,你已經十八歲了,在軍中也有兩年……你看那些少年民夫,十五六歲,一旦被徵募,他們家人便取一塊布為之裹頭,便當是加冠成人了!而你如今既然已經裹頭,我便再給你額外加上一冠吧!」李進望著自己侄子,稍作思索之後,居然將手中頭盔雙手扶起。

  李典緊張至極,趕緊就在河畔俯身下跪行大禮參拜:「請叔父賜字!」

  「我讀書還不及你。」李進雙手捧著頭盔,微微笑道,卻又認真思索起來。「也沒什麼別的想法,只希望你執掌家業後,懂得進退之道,做個柔和長久之人……進退二字與我名字相重,暫且不論,便取柔和長久之意,叫曼成吧!也是希望你終究能有個成就。」

  說著,不等對方反應過來,李進便將自己的頭盔,直接放到了李典那隻裹了頭巾的腦袋之上……你還別說,居然還挺合適。

  「叔父可還有交代?」李典在地上勉力相詢。

  「若有機會,將家中土地全部奉公,求換一塊鄴下周邊土地。」李進認真言道。「以我的智慧,也最多就想到這一點了……還是讀書太少。」

  李典心下恍恍惚惚,茫茫然一片,卻一時沒弄懂什麼意思……難道自己猜錯了,叔父還是要投降河北?

  然而,李進說完這話,不等李典反應過來,便兀自回身到林中上馬,肆意疾馳,徑直往歸離狐城中去了。

  而等到翌日晚間,也就是九月廿八日,其人自引早已準備好的濟陰子弟兵,儘是父子取父,兄弟取兄,獨子不取之輩,共計三千眾,直接趁著夜幕出城悄悄向東而去,徒留李典引殘存千餘老弱看守離狐。

  再等到夜間四更時分左右,李進便按照約定來到了雷澤西北、咸城以東十里外的野地之中,成功與孫策、黃忠、高幹、張超、曹洪武將匯合,此時,六軍聯合已有兩萬五千之眾,而燕軍儼然毫無察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