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不用猜度了,我軍前番得到確切軍情,徐州事後,公孫文琪便即刻調度營州兵、遼東兵發往徐州;而關西徐榮也將率一萬關西步騎來援洛陽,然後擇機或援官渡,或攻陽翟;白馬也將即刻再發巨量軍資往來官渡支援……而官渡這裡不日也將有大戰!」曹操從容顧左右言道。「換言之,此時局面宛如兩人相鬥,若河北為一壯漢,則徐州和官渡這兩處便宛如河北攥起的兩個拳頭,而雙拳既握,其胸自開,我們身為力弱挨打者,正是要搶占時間,一面起身用腦袋硬抗對方拳頭,一面直接一刀捅出,求一線生機而已!」

  眾人紛紛思索,孫策卻忽然再度發笑:「如此說來,小子我便是那柄刀嗎?但恕小子直言,若將河北比作一壯漢,那區區一萬之眾,難道能算是一刀嗎?這一刀下去,也就是劃開河北一層皮吧?」

  「當然不止是一萬兵……」曹操正色而答。

  「若是從官渡大舉分兵,怕是瞞不過身前燕軍。」曹仁不由插嘴。

  「當然不能從官渡發大軍,不過我在別出早就藏了不少兵馬。」曹操面色如常,儼然早有準備。「足足兩萬有餘,匯集伯符一萬兵,正是三萬生力軍。」

  「便是有兵也未必能遮掩過去。」孫策心中微微一動,踱步向前迎上自己亞父,卻還是連連搖頭。「亞父大人,自中原腹地至鄴城,何止五百里?三萬大軍,行五百里,沿途這麼多燕軍,如何不被察覺?而燕軍多騎兵,若是被他們察覺,三萬生力軍,不過是覆滅於曠野之中的下場!」

  「我的兵馬是藏在公孫珣眼皮子底下的。」曹操依舊從容。「從中原腹地,一路排到大河岸邊……你從彼處進軍,非但可以從容集合部隊,還可以躲開燕軍視線,直達大河!」

  孫策與曹昂叔侄一起目瞪口呆,但劉曄卻似乎是想到了什麼,一時覺得難以置信。

  但曹孟德卻已經揭開了謎底:「薄縣曹洪、定陶高幹、句陽張超、離狐李進、濮陽樂進……這五個人你覺得如何?」

  「或是當世名將,或是可靠宿將。」孫策咬牙應聲道。「但……」

  「這五座城又如何?」曹操繼續追問。

  「俱為中原大城、名城,而且自南向北連成一線,直達大河渡口。」孫策只覺得愈髮匪夷所思起來。「亞父大人之前如此困難卻都留著他們一直沒動,竟然是為了今日?我還以為他們中有人有了二心,以至於亞父大人根本無法調度這條防線呢……」

  「正是要天下人以為如此,我也不瞞你,為了欺瞞公孫文琪,我還讓高幹、張超、李進紛紛給官渡寫信效忠,假裝中立呢。」曹操冷笑言道。「然而高幹因為袁紹的緣故,對公孫文琪素來憤恨,其族弟高柔投降後十一抽殺而死,他更是對公孫氏恨之入骨;至於張超,雖然與我有怨,但其人忠心漢室,絕無二心;至於李進,你們或許信不過他,我卻知道這是個有節之人,既然為我下屬,便絕不會負我!外人看來,這三個人早就三心二意,唯獨樂進以五千精銳咬死濮陽大城,元讓控住幾個大澤,子廉頂住薄縣,讓他們無法動彈,方能存下……」

  孫策更加失態:「如此說來,我從五座大城之後,挨著菏澤、雷澤、巨野澤進軍,竟然能從容引三萬兵到濮陽城下?」

  「只要伯符夠快!」曹操坦然言道。「自然如此。」

  周圍曹仁、曹昂早已經目瞪口呆,劉曄也低頭計算不止,而孫策低頭扶著古錠刀在帳中走了幾圈後,卻又連連搖頭,近乎是掙扎一般反問道:「還是不行!敢問亞父,大河怎麼過?!大河之於鄴城,宛如鎧甲之於胸後心臟……三萬大軍,便是猝然至於濮陽,又如何能速速渡河成功?要我說,為何不能聚兵在濮陽,然後試著攻下白馬?若白馬能下……」

  「你幾日能下白馬?」

  曹操冷冷打斷對方。「高素卿天下名將,尤善苦戰,公孫文琪以其人領萬軍守白馬,卻從不讓他出戰,所為者何?進退掩後而已!換言之,正如我之前一直不用你,此時以你來為此事,其實是因為我視你為最善戰也最可靠之人一般,專門要留在此處來用!高素卿儼然也是公孫文琪眼中最善戰最可靠之人,所以才會有如此任用……你若是兩日打不垮高素卿,信不信徐晃和張郃的援兵便反過來在河畔圍住了你?!」

  「可渡河怎麼辦?!」孫策失笑攤手反問,失態之中,早已經不把對方當自己亞父了。「我軍三萬人,渡河向北,須多久才能搭起浮橋,渡過大河?屆時莫說高素卿早就發現動靜繞回河北了,怕是徐晃都從後面掩殺過來了。」

  「我在濮陽留了現成的浮橋。」曹操平靜答道。「數百艘以鐵索相連的舟船,順勢擺開,須臾可成數道浮橋!足夠你們你們三萬人一夜盡渡!所以,大河固然是阻礙,卻是燕軍的阻礙!」

  言至此處,曹操微微一頓,復又補充了一句:「這還是平黃巾時跟公孫文琪學來的法子!」

  孫策又感到了那種甫一入帳時的荒謬感,卻又忍不住盯著自己這位亞父懇切相詢:「足夠三萬人一夜盡渡的鐵索連舟,亞父大人暗中準備了多久?」

  「大概三年不到。」

  孫伯符瞬間失聲,帳中也寂靜無言。

  「這有什麼可驚疑的?」曹操平靜言道。「自公孫文琪覆滅袁紹、移駐鄴城,而我得兗州之地後,便已然想到有今日了,所以那時我便開始偷偷收集舟船,穿以鐵索,卻並不對外展現,只是好生藏保存在乾燥的濮陽城渡口倉庫中,又讓我最信重的文謙為東郡太守,專署濮陽……其實,劉玄德早早插手徐州水軍不也是一回事嗎?我們一起收集戰馬也不是一樣嗎?只是我們二人都沒想到,竟然會這麼快就用到了這些準備而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