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然而,其人此番先是得以率魏郡徵召兵從徐晃奔襲白馬,然後又在本部魏郡兵馬實際上被徐晃部吸收整編為一個萬人野戰軍後,得以專門領兵五千單獨作戰,儼然是公孫珣有意栽培……又怎麼會在意什麼作戰任務呢?

  實際上,雖然依舊是外圍攻堅,而且是要打最難打的一座大城,其人卻渾不在意,反而格外振奮。

  而此時,隨著徐晃、張頜、高順三名將領各有所分後,帳中其餘真正大將無外乎是中護軍韓浩、義從護軍龐德,偏將軍張遼三人……部隊也還有張遼所領萬人,公孫珣直屬中軍,包括白馬義從在內的一萬五千之眾。

  然而聽官職就知道了,龐德和韓浩肯定是要代理中軍隨行護衛公孫珣的,故此張遼自然振奮一時。

  「文遠!」公孫珣果然喊到了張遼。

  「臣在!」張文遠振奮愈加。

  「你與孤一起,」公孫珣沉聲吩咐道。「到酸棗以南,濮水上游以北列陣……若曹操真有意救援夏侯淵,必然從彼處進軍!」

  張遼心下一怔,幾乎是脫口而出:「如此,誰去打酸棗、胙城、延津一帶的夏侯淵本部?」

  不過,剛一出口,這位偏將軍便即刻醒悟,然後俯身請罪:「臣冒昧。」

  「無妨。」公孫珣一邊作答,一邊看了眼立在一側的賈詡。

  後者會意,立即以隨軍軍師的身份上前一步稍作解釋:「田豫將軍引本部與上黨、太原徵召兵計萬人;成廉將軍引本部與朔州、雁門徵召兵計萬人;楊開將軍引本部上谷、代郡徵召兵計萬人;田疇將軍引烏桓騎兵六千;宇文黑獺校尉引鮮卑、雜胡騎兵五千;劉張兩位校尉(於夫羅、須卜居次)各引匈奴騎兵三千……全都早已經渡過洛陽三津,在虎牢關後的洛陽周邊駐紮,之前殿下決心既定,各部便在婁軍師的調度下,運動到了陰溝、鴻溝一帶,明日主攻,便是這些將軍們的職責了,他們將渡過陰溝,直撲酸棗、胙城、延津,不管夏侯淵在三地何處,應該都能一戰而獲。」

  這番介紹一出,不止是張遼,便是帳中其餘諸將也都一時沉默。

  他們有一個算一個,哪個不是一時之名將?而如今結合之前的事情,他們又如何不能反應過來?什麼把曹操畫成猴子,什麼在白馬慢騰騰的對峙,什麼雨水阻攔騎兵,什麼前突……公孫珣是那種瞻前顧後的人嗎?

  很顯然,這位燕公加衛將軍一開始就是打著誘惑曹操軍主力渡過濮水的主意,好讓對方陷入到洛陽地區和白馬地區兩個重兵集團的夾擊之中,以求上來便給此次大決戰定下一個基調。

  甚至考慮到高順與張遼到來之晚,西面洛陽三津卻是三津齊渡,彼處不僅有去并州集結兵力的鄴下同僚們,而且還有程普的司州本地兵馬,指不定哪邊才是真主力呢!

  但是,人家曹孟德就是沒中計,這幾十天,那位曹奮武只是在濮水身後的平丘坐鎮,然後將身後逐漸到來的援兵有條不紊的分派下去……有戰鬥經驗、能野戰的精銳全都留在身側屯駐,有武裝卻無經驗的輔兵則被派遣到中原各地那些密集的城市群中,以此來打造一條又一條防線。

  須知道,野戰的時候,那些本地的武裝民夫和戰鬥經驗極少的輔兵根本不可能是野戰精銳的對手,可一旦他們有城池作為倚仗,那就會與攻城的野戰精銳形成有效的置換比,所以這種布置絕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而公孫珣前幾日因為王粲寫在軍令筏上的詩歌大怒,有幾分是氣王粲,有幾分是因為曹操的穩重挫敗了他這位燕公的誘敵之策,恐怕也是一件很難說清楚的事情。

  諸將各有所思不說,而失去了主攻機會的張遼作為公孫珣本部先鋒,一直率部走出白馬大營七八里路,這才忽然間醒悟了一件事情——為了吃下夏侯淵部區區五千騎兵,哪怕是算上濮水南岸幾座城中的衛戍部隊,也不過是區區一兩萬人,然而自家這位燕公居然一口氣投入了足足八九萬野戰大軍!

  當然了,完全可以理解,因為這個陣勢原本是為曹操那隻猴準備的,而不是為夏侯淵這匹馬所準備的。

  猴子比馬貴重,這是常識。

  回到眼前,這日早餐之後,四萬大軍洶湧澎湃,浩浩蕩蕩,忽然從原本就極為壯觀的白馬大營中三面撲出,立即便驚動了曹軍濮水南岸的各城衛戍部隊……但已經來不及了,因為混編成軍的燕軍主力中騎兵比例太高了,數量也太多了,很多中原士卒恐怕一輩子都沒見過這麼多騎兵部隊!

  燕軍後面的步卒剛剛與運送甲冑、器械的牛車、駑馬車一起出營,前鋒騎兵基本上就已經抵達了濮水沿岸。大股騎兵呼嘯而至,立即便事實上了封鎖戰場,使得城中只能舉火燃煙向濮水對岸報信……然後被動等候援軍。

  不然呢?

  這種極端的兵力劣勢下,他們又能如何?

  不過,說起救援,一個重要而有趣的事情是,燕軍的白馬大營和曹操的平丘大營距離濮水的最近點都有三十里的距離。只不過,白馬偏東,平丘偏西,而濮水大約是自西向東,微微偏北流向,所以雙方到達濮水的最近點之間又有大概三十里的距離。

  而三十里對於軍隊而言是一個很有趣的數字,早期工業時代,步兵在能保持戰鬥力的情形下長途行軍每日可以步行三十里,突襲急行軍,也就是奔襲作戰,一日行軍六十里便是極限;而更早的中古時代,也就是這年頭,全世界也都一樣,其中對於尋常步卒而言,長途行軍每日三十里的極限數字沒有改變,但突襲式的急行軍受制於時代發展卻要降低很多,能做到行軍三十里後再戰的步卒,絕對是頂級的精銳。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