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劉虞一時語塞。

  「不過呢,我也不想輕易召集人證,以免壞了那些出首之人的名聲和身份,」公孫珣從對方身側走過,輕鬆而言。「畢竟人家來找我,我得為人家著想。更不想直接將人下獄,落得一個屈打成招的名號……換言之,此時於二王而言其實也算沒有憑據,乃是所謂疑罪,對否?」

  「不錯!」劉虞慌忙答應……公孫珣不願意暴露出首之人,卻正中他下懷。

  「那伯安公,我讓到這一步,認他是疑罪。」公孫珣饒了一圈來到對方身前,正色相對。「可自古以來說到圖謀不軌,說到爭奪執政之權,可有疑罪從無的說法?你看,這又不是偷雞摸狗!」

  劉虞登時又被逼到牆角,便是其人身後楊彪、黃琬等人也紛紛不言……事情就是這麼希望渺茫,哪怕公孫珣願意講道理,而且還不出人證不用刑,可自古以來,這種抄家滅族一般的事情,又怎麼可能疑罪從無呢?

  從來都是稍有疑慮,便一併株連!

  從董承亮出兵甲那一刻起,講道理就是註定講不通的。

  「但若無憑據而擅殺,恐怕也難服人心!」劉虞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只能勉強來辯。「衛將軍,這件事情和西涼不一樣,你去兼併西涼,是名正言順之事。可長安呢?今日這刀要是不就此收住,亂的就不只是長安,而是整個關中,乃至於整個天下了!從建安元年之前算起,長安、關中、天下大略上已承平數載,人盡皆知,這都是你的功勞,你難道忍心將自己一手促成大局,再親手壞掉嗎?」

  「不可以嗎?」公孫珣沉默片刻,似乎有所觸動,卻又忽然再度揚聲反問。「我成之事,我自壞之,我成之人,我自毀之!再說了,天下之前的穩定本就是一時的局面,不可能長久的。」

  「如今天下權重三分在曹劉,兩分在其餘諸侯,一分在天子,四分在足下!」身後公卿無數,但劉虞卻是半點場面話都不想說了。「其中曹劉二人之間能顧全大局,相互扶持兩年,已經算是二人英雄了得了,難道他們二人還能在足下眼皮子底下繼續合縱天下其餘所有諸侯嗎?恐怕再往後他們自己的同盟都要撐不下去了,那麼足下想做什麼,其實都可以。唯獨如此肆無忌憚,將來之人又怎麼看足下呢?而且如此肆無忌憚,足下又怎麼可能長久呢?衛將軍,文琪,此例一開,就不怕後來人重為後來事嗎?漢室四百年,你要為子孫後代計啊!」

  這話說的前言不搭後語,但堂中諸多公卿,居然大部分人都聽懂了,然後或是難掩哀色,或是憤然難平……畢竟,此時能來的,多是心懷漢室者。

  公孫珣儼然也聽懂了,其人再度沉默,卻是負手繞到對方身後,踱步往來數個來回,方才輕聲反問:「伯安公,你的難處我懂,而且我也確實不願開此惡例,但這種事情,我若就此收手,莫說一些蠢貨會誤判形勢,便是我的屬下都不會心服的吧?董承動了甲兵,我總得立威吧?!」

  這次輪到劉虞沉默了。

  「罷職流放如何?」黃琬明知希望不大,還是硬著頭皮問了一句。

  「光祿大夫說笑了,這種事情,不殺人何以服人心?」回復黃琬的不是公孫珣,而是一開始隨公孫珣入堂卻立在了大堂側門內的戲忠。「再說了,今日死了數百人不止,自然是以殺起,而以殺消。」

  堂中不少人認識戲忠,倒也無人責怪他擅自插嘴,但……

  「但若是殺了他們,不就繞回去了嗎?」楊彪見到機會,也是趕緊起身跟上。「衛將軍,事情到了這一步,你若真心存稍許轉圜之意,其實只能兩方各退一步,別無他法……不如全族流放遼東?」

  「他們族人有什麼罪過,這種事情,若不能誅首惡,宛若沒做!」燈火下,又是戲忠再度揚聲以對。「還是那句話,今日事已經牽累了數百條人命不止,何必多做牽連?」

  「那到底還能如何?!」士孫瑞也站起身來。「如此僵持,豈不是宛如沒說一般?」

  「我有一個想法!」戲忠忽然失笑。「既然是各退一步……主公,二王只殺一人如何?另一個,請主公以執政將軍之名,赦之便是!」

  堂中俱皆一怔,而一直側立在劉虞身後,扭頭望著堂外方向的公孫珣也是若有所動:「殺誰,赦誰?」

  「既然是諸公來求情,何妨請諸公自決?」戲忠乾脆跟上。

  「妙!」公孫珣不等諸公卿反應過來,便直接昂起頭來,轉身背對劉虞朝著滿堂公卿揚聲定計。「今日某看在諸公之面,必赦一人,也必殺一人……這裡只留飯,不留宿,諸公現在便出堂回家吧!出堂後,欲活王允者向右而走,欲活王斌者向左而去……如此便可!」

  聲音剛落,大堂側門中便湧出數十甲士,逼迫公卿即刻出門,劉虞恍然回頭,楊彪乾脆跌坐於座中。而堂外燈火通明的院中,王斌父子三人和王允也是面色慘白,齊齊驚愕抬頭!

  情知只要出門便形同作出選擇,宛如親手殺一人,所以公卿全都若木雞,無一人擅動。但公孫珣卻理都不理這些人,便兀自從側門退去了……一時間,只有數十甲士封住大堂側門,扶刀監視。

  而不知道隔了多久,最後乃是中散大夫趙謙仰頭一聲嘆氣,首先拂袖出門:「刀在人手,咱們又有什麼可說的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