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咱們都是佩劍讀書的士人,士人不議論時政,難道要去織布嗎?」陳登更加無奈。「品評人物、議論時局,本就是人生之難得樂事啊!」

  「織布不丟人!」徐庶肅容以對。「而且品評人物這種事情……如今為天下基石的衛將軍、曹奮武、劉豫州,這三人都不喜歡!你便是出身下邳陳氏,若將來依舊如此做派,小心被攆去當亭長……將來這徐州,是註定要變天的!」

  陳登一時無奈:「我又不是空談,也不是看不起耕織……我做典農校尉,總攬徐州屯田事宜,也是親自視察水土,安排耕種的,這不是正逢多事之夏嗎?所以來請教元直眼下徐州局勢。」

  徐庶笑而不語。

  陳登無奈,稍作嘆氣,卻又重新開始旁敲側擊:「那敢問元直,你又是怎麼看人生之樂呢?」

  「人生之樂,在於總角之時不必見母親困於守寡,無錢養家;在於束髮之後沒有走上歧途,廝混於市井,仗著一把劍好勇鬥狠;在於加冠後常思過往,沒有為之前碌碌無為而空虛悔恨;在於終於學有所成之後,舉目天下,不必猶豫於將來前途……」徐元直正襟危坐,似笑非笑。

  陳登一時愕然。

  「元龍兄,你說我湖海豪氣,我也覺得你湖海豪氣,可你我二人的湖海之氣是一回事嗎?」明明是上午時分,可頭頂天色卻漸漸銀城,儼然梅雨復至,而徐庶卻理都不理。「你是徐州第一名門一代領袖人物,下邳你家老宅中現存做過兩千石的人便有四個,更兼你本人自幼天賦過人、家學淵源,所謂渾然天成,自可睥睨天下,於是你行為肆無忌憚,與人交談豪氣四溢,指點江山恍若無物;而我乃是潁川一單家子,生下來便沒有宗族,後來更是早早失怙,若非寡母乃是難得的讀書女子,我連開蒙的機會都沒有,所以我身上的所謂湖海之氣,乃是來自於小時貧苦街頭鬥狠,來自於束髮無人管教市中與人做賊,來自於加冠後陡然醒悟勤懇讀書,來自於到如今二十六歲方才仗劍策馬行走天下……元龍兄,你之豪氣,細細究來不過是無所謂三字;而我之豪氣,仔細算來卻在於無所失而已……看似一般,其實截然相反!」

  話說,徐庶言語乾脆,侃侃而談,然其人從頭到尾,卻只是扳扳直直端坐於院中席上,面上雖然帶笑,卻既沒有看頭頂烏雲,也沒有看身側陳登,仿佛在與空氣說話一般。

  但你還別說,陳元龍就吃這一套!

  這位徐州第一公子怔了半晌,卻又站起身來,不顧身份懸殊,直接低頭對著身側之人恭敬一拜:「然元直以無所失至此,遠勝元龍無所謂至此!」

  「言至於此,元龍兄還是不願放棄嗎?」輪到徐庶無奈搖頭了。

  「人生之樂事就在與此,若讓我因為這些那些就就放棄結識英雄豪傑,放棄參與議論時事,那還不如死了好!」

  「也罷,你說你想與我議論徐州局勢?」

  「不錯!」

  「這有什麼可議論的?」徐庶不以為意道。「事到如今,即便是你們這些徐州本地人心有不甘,難道還真能繼續自立不成?無外乎是衛將軍、曹奮武、劉豫州三選其一罷了!」

  「但該選誰啊?」雨滴開始滴落,陳登護住茶壺,趕緊坐回到了院中席上。「三位俱是英雄,行政其實也頗類似……」

  「陶公久病,兩個兒子多年不給官做,儼然是見到孫破虜之事有所感懷,想拿徐州換個家族平安,而也因為其人英雄氣短,所以徐州早就被你這幾股勢力瓜分殆盡……」徐庶不由冷笑而對。「其中,你們陳氏是世族之冠,有名有望,有一郡之地與一個屯田要職;糜氏有財貨漁鹽之力,也有一個彭城國在手;曹氏看起來最弱,可是曹氏叔侄一個曹宏在幕中極受陶徐州信任以至於實際掌握下邳城城外,一個曹豹握有城外一半兵權,也不可能小覷;然後陶公帶來的丹陽鄉人,一個笮融掌握下邳國軍政,兼為州中佛事;一個許耽為丹陽兵中郎將,與曹分享徐州直屬兵權;再加上一個廣陵趙昱,素來清靜,一個琅琊臧霸,素來置身事外,數來數去不就是這些人嗎?而我就不信了,這都好幾年了,你們就沒心裡盤算過今日局面?」

  「……」陳登乾笑一聲,卻又尷尬應聲。「曹氏與沛國曹氏有姻親,糜氏更是劉豫州妻族,唯一可慮者其實是兵馬最盛的臧霸將軍與陶公那兩個丹陽鄉人……元直不知道,照理說笮融與許耽都是丹陽人,而丹陽如今俱在劉豫州治下,他們本該趁勢依附劉豫州才對,但實際上這兩個人真的不成器,笮融佞佛而貪,常常與人說劉豫州在他鄉中所行新政過分;許耽無謀好色,當年他曾經求過甘夫人,恐怕反而畏懼劉豫州至此。」

  「所以,你家中選了誰?」徐庶根本懶得理會這些他早就在安東將軍府看破的東西,反而冷冷追問。

  「衛將軍!」陳登誠實作答。

  「衛將軍?」

  「元直有所不知。」雨水已經稍微滴落,陳登拂去陶製茶壺蓋上的雨滴,懇切回復道。「我叔祖曾經與故司隸校尉陽球、彼時為尚書台中都官從事的衛將軍等人聯手試圖誅宦,結果事敗身死,靈帝甚至還要追究我全族。當時衛將軍明明已經逃出城去,聞訊後卻又回身救回了包括我父在內的族人,並孤身入尚書台,與權閹曹節抗節,逼對方赦免了我族中牽連之罪……換言之,衛將軍於我們陳氏有天大的恩情。實際上,當年袁術在南方赳赳之時,劉豫州南下淮南,我們陳氏便是得了衛將軍的信函,一面勸陶公繼續助力於衛將軍,一面又乾脆讓族中任揚州刺史的族伯棄了淮南轉任吳郡太守……而如今,衛將軍派出的使者王朗王景興、郭嘉郭奉孝二人還有天子節杖,俱在我家中。」




章節目錄